-
不信鬼神的老子,為何成為道教教主?
玄門講經2017-06-16
文/培基 《老子》這部哲學論著,古往今來,版本繁多,各家注釋解譯之數量更是汗牛充棟。近年不少著者以注解、解譯或評點的方式出了許多書,就其見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老子》對待鬼神的態度如何?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問題。 老子(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一、道教為何選老子做教主 道教的鬼神觀 《老子》又名《道德經》。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老子被奉為道教教主,《道德經》成為道教最高經典,道教還稱《道德經》為《道德真經》,對八十一章…
-
全真教何以在武當山盛行
玄門講經2017-06-16
文/任宗權 湖北武當山從唐宋時期道教就十分興盛,到了明代,因為皇室崇信的原因,武當道教興盛達到頂峰。 武當山(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一、明代基本奠定武當山道教建筑格局 史書說早在周朝時期,武當山已經有隱士居住,東漢時,尋仙者成為時潮,這里成為修仙煉丹家們向往之地。據《圖經》載:“武當,神仙窟宅,自黃老設教,神仙至人棲之者眾。”著名的隱士煉丹者有尹喜、尹軌、戴孟、馬明生、陽長生、謝允、徐子平、劉懷道、劉虬、諸葛亮等。 宋代統治…
-
《道樞》(四十二):金碧篇
玄門講經2017-06-16
道之要妙,莫大元一;能鍵其關,生死之宅。 扶桑紫陽君曰:元氣者,包十三徒者也。 口者,藏之門戶也;舌者,藏之關鍵也。三關出入之城,六府去來之戶者乎!五味甚則齒勞而口爽,磨喉而消胃,腸淡而心煩,是以塞兌閉關而守其中者,為可也。鼻者,窗牖也。窗牖靖則神思安,神思安則清靜矣,百關調則長生矣。心有九用,以驅九竅。圣人獲壽而安志者,保其心也。 鼻者,窗牖也。(資料圖 圖源網絡) 大腸一丈有二尺,中元氣之府也。食滿則立,食空則傾,厚…
-
道教真的起源于張道陵天師嗎
玄門講經2017-06-16
文/萬景元 道教起源于什么時候?當今學者多認為道教起源于東漢末年祖天師張道陵。也就是說道教的歷史,也就是只有兩千年的時間。不僅學界如此認為,道教人士也沒有人提出異議,相沿成俗,遂以為道教始于東漢末年。 張天師(資料圖 圖源網絡) 果真是這樣的么? 一、潘雨廷的觀點 宗教的概念,是從西方傳來的,而西方學者關于宗教的定義,則是以基督教為主的。我國學者學的也是西方的那套理念,遂以西方基督教之研究模式,套用在道教上。比如說非得給道…
-
道藏中記載的誦經方法有哪些?
玄門講經2017-06-16
文/范傲 當下,道教誦經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隨方誦經,處處開壇”。道長們有自己的誦經方式,居士信士可以跟著道長在家之凈處,行住坐臥都可持誦。 打坐誦經(資料圖 圖源網絡) 我們在行方便法時,不妨看看古代的祖師道長們是如何誦經的。繼承祖師的“儀范規矩”,不忘祖又開拓新。下錄兩部經中記載讀經的方法,供大家一起學習。 誦經前凈身心讀經前要熏經 在《正統道藏太平部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之四》中有《誦經儀》專門記錄了誦經的威儀: …
-
道教誦經功德不可思議 何時誦經最合適
玄門講經2017-06-16
文/范傲 誦經對道教信眾來說非常重要,僅以中國的五大教來說,誦經是這五大宗教教徒修行方法中不可缺少的法門,并且“二六時中”都要持誦。 道士誦經(資料圖 圖源網絡) 道教誦經種類及方法多樣 道教的誦經是很有趣的,誦的種類很多,經咒誥等等;同時誦的方法也很多。如誦經可以課誦,就是按時按點念誦;可以默誦,默默在心里念誦;可以微誦,微微讀誦,聲音很小的誦;可以直誦,不加韻腔,直接念出來;可以唱誦,用韻腔唱出來。 當然,不同的經咒用…
-
一魚點化 二道成仙 西元山二道成仙記
玄門講經2017-06-16
很早以前,在五臺仙山修煉了幾年的蘇、張師徒二位真人,決定外出游訪,朝山拜祖,尋一處洞天勝境堅持修煉。他們跋山涉水,整整走了三年,才來到西元山,在緣楊洞中定居下來修真養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知過了多少春秋。 紅色鯉魚越瓢中 一天早晨,張真人提了水桶和瓢,跟往日一樣到滴水崖下去打水,他剛伸手去舀,瓢還未接觸到水面,只見一條紅色鯉魚“叭”一聲跳進瓢內。他口喊“無量天尊”,隨即將魚倒入水中,再去舀水時,那魚又跳進瓢內。無…
-
大師論道丨《逍遙游》是如何闡釋丹功的
玄門講經2017-06-16
文/任法融 煉丹術,無論是內丹和外丹,其指導理論的源頭都可以追說到老、莊,尤其是內丹和老、莊思想有著更密切的關系。內丹以人自身的元精、元為藥物,取法乾坤,用人身先天真火文烹武煉,結而成丹,稱為“內丹”。 古人煉丹圖(資料圖 圖源網絡) 水:道的樞紐、關鍵 在“內丹”修煉中,無論是藥物、爐鼎、火候,無論是修煉到哪個階段,都離不開陰陽五行理論的指導,都離不開老、莊清靜無為思想的指導,都要講究龍虎交媾,水火既濟,坎離配合,鉛汞…
-
【弘道讀經會】老子就是太上老君嗎?
玄門講經2017-06-16
文/陳景展 道教很多經都比較短,我們弘道讀經會后面會安排《大通經》、《了心經》、《高上玉皇胎息經》、《五廚經》等,都是非常非常短的經,一兩百字左右,都朗朗上口。有一些經,大家會覺得比較長,比如《感應篇》,1000多個字。 《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經》經文 對《外日用妙經》的經文,大家應該都熟悉了。前面我們有好幾部經都是關于積功累德、勸善的,比如《感應篇》、剛剛讀過的《陰騭文》等。這里面的很多詞匯是重復的,所以大的道理,相信大家都…
-
人有三品 后天修持是關鍵
玄門講經2017-06-16
關于人的素質(或曰人的品格),道教認為人有三品: (一)上品之人。此即《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中所說的“上士”。這類人天性純全,道根深厚,不教自知,又稱高明之士。上士聞道,便能領悟其奧妙,并且能夠虔誠地躬身奉道,勤而行之。凡是“道’所具有的特性虛無、自然、清靜、無為、純粹、素樸、平易、恬淡、柔弱、不爭,等等,都能從上士”身上體現出來。實質來說,“上士”即“上德之士”。因此,《清靜經》稱“上士悟之(道),升為天官”。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