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元妙道要略》簡(jiǎn)介及原文
玄門講經(jīng)2017-05-24
名:真元妙道要略。原思撰。中引述李、筠及子之,出於五代宋初。一卷。底本出:《正道藏》洞神部。 《真元妙道要略》中華道藏版書影 簡(jiǎn)介 《真元妙道要略》,一作《真元妙道經(jīng)》。丹學(xué)著作。一卷。題真人鄭思遠(yuǎn)撰。約成書于唐末五代時(shí)期。 鄭思遠(yuǎn),唐末五代間內(nèi)丹師。其生平事跡不可詳考。宋吳《指歸集還丹只鉛汞二》引鄭思遠(yuǎn)曰:“虎者銀也,金公是也,屬水也,金也;龍者汞也,姹女也,屬木也,火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道在土也。”…
-
道教四大天師
玄門講經(jīng)2017-05-24
四大天師,即張?zhí)鞄煆埖懒,許天師許遜,薩天師薩守堅(jiān),葛天師葛玄,道教尊為四大天師。 張?zhí)鞄?張?zhí)鞄煘榈澜痰膭?chuàng)始人張道陵,又稱“降魔護(hù)道天尊”,“高明大帝”,“正一真人”,“祖天師”。 張道陵本名張陵(34-157年),字輔漢,號(hào)天師,道教尊稱為張道陵。他于東漢末年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后被道教奉為創(chuàng)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與他的封號(hào)!肚逦⑾勺V》、《歷代神仙通鑒》和《列仙傳》傳其為漢留候張良的八世孫,沛國(guó)(今江蘇豐縣)人。其父張翳,字…
-
陳摶老祖《心相篇》(附譯文)(三)
玄門講經(jīng)2017-05-24
何知建牙擁節(jié)?氣概凌霄。 【譯文】什么有人能夠委以重任,鎮(zhèn)守一方?志存高遠(yuǎn),氣概凌霄的人。 何知丞簿下吏?量平膽??【譯文】為什么有人只能當(dāng)小職員呢?因?yàn)榱科侥??何知明經(jīng)教職?志近行拘。 【譯文】為什么有的人靠通明經(jīng)典卻以教書糊口呢?因?yàn)樾責(zé)o大志,行為拘謹(jǐn)。 何知苗而不秀?非惟愚蠢更荒唐;何知秀而不實(shí)?蓋謂自賢兼短行。 【譯文】為什么有些人看著是好苗子卻成不了才呢?因?yàn)樽魅擞薮,行事荒唐;為什么有些人只得到虛名虛利,人?
-
道家的“寡欲”觀
玄門講經(jīng)2017-05-24
道教認(rèn)為人的欲望是罪惡和災(zāi)難的根源,無論是治國(guó)理政、個(gè)人修養(yǎng)都要對(duì)欲望加 以抑制。 《寡欲》 《道德經(jīng)》多處說到“欲”,而且都是指私欲和貪欲。第四十六章有“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名句,并且以“少私寡欲”(十九章)作為主要的道德規(guī)范之一;對(duì)治理天下的君王來說,則“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七章)!赌先A真經(jīng)天地》中所謂“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也就是這個(gè)意思。《淮南子》說得更為透徹,認(rèn)為“至人之治”,要“約其…
-
庇佑眾生,靈應(yīng)九州——泰山娘娘碧霞元君
玄門講經(jīng)2017-05-23
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認(rèn)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yīng)九州”,“統(tǒng)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guó)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碧霞元君 來歷 至于碧霞元君的來歷,一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據(jù)《玉女考》和《瑤池記》記載:黃帝建岱岳觀時(shí),曾經(jīng)預(yù)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說為華山玉女。但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
-
道教教義中“自然”二字怎樣理解
玄門講經(jīng)2017-05-23
自然,在道教教義中是指“道”的存在、運(yùn)動(dòng)、變化的一種特性或狀態(tài)。道教以 “道”名教,將“道”作為教義思想的核心。由“道”出發(fā),從不同角度派生出了“樸”、 “一”、“柔弱”、“無為”、“不爭(zhēng)”等觀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強(qiáng)制、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自己發(fā)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滅的一種性質(zhì)和狀態(tài)。《通玄真經(jīng)》卷八《自然》篇,唐代默希子題注稱: “自然,蓋道之絕稱,不知而然,亦非不…
-
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
玄門講經(jīng)2017-05-23
張陵,道教稱張道陵,字輔漢,沛國(guó)豐邑(今江蘇豐縣)人。生于東漢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上。他的八世祖為“漢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張良。張良輔佐劉邦打天下,建立了兩漢王朝,被封為“留侯”。而張良功成身退,飄然而去,隨赤松子學(xué)辟谷,導(dǎo)引輕身之術(shù)。 張道陵的父親叫張大順,也好神仙之術(shù),自稱“桐柏真人”,所以,生下兒子,即取名為“陵”,希望將來能追隨先祖,遠(yuǎn)離塵世,登陵成仙。 張道陵像 張道陵年幼時(shí) 張道陵自幼聰慧,七歲…
-
何謂“心齋”
玄門講經(jīng)2017-05-23
原文:《南華真經(jīng)》曰:顏淵問道于孔子,孔子曰:汝齋戒,吾將告汝。顏淵曰:回貧,唯不飲酒、不茹葷久矣?鬃釉唬菏羌漓胫S,非心齋也。汝一志,無以耳聽而以心聽,無以心聽而以氣聽。疏淪汝心,除嗜欲也;澡雪汝精神,去穢累也;掊擊其智,絕思慮也。夫無思無慮則專道,無嗜無欲則樂道,無穢無累則合道。既心無二想,故曰一志。 《心齋》 顏淵問道于孔子 顏淵向孔子問道,孔子說:“你先齋戒,然后我再告訴你大道所在。” 顏淵回答:“弟子生活貧…
-
《道德真經(jīng)》——魏王弼注三十一至三十五章
玄門講經(jīng)2017-05-23
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惑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澹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道無形不系,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樸之為物,以無為心也,…
-
老子的神化形象——太上老君
玄門講經(jīng)2017-05-23
中國(guó)道教對(duì)老子的神化稱呼,又稱“太上老君”、“太上道祖”、“太清道德天尊”、“混元上帝”、“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 老君像 道教經(jīng)典中對(duì)老子有各種神化說法,大致說老子以“道”為身,無形無名,生于天地之先,住于太清仙境,長(zhǎng)存不滅,常分身化形降生人間,為歷代帝王之師,伏羲時(shí)為郁華子,神農(nóng)時(shí)為大成子,祝融時(shí)為廣成子。 道教最高尊奉三清尊神,分別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老子就是其中的道德天尊,可見老子地位之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