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創始人:張道陵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3 瀏覽次數:次
張陵,道教稱張道陵,字輔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生于東漢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上。他的八世祖為“漢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張良。張良輔佐劉邦打天下,建立了兩漢王朝,被封為“留侯”。而張良功成身退,飄然而去,隨赤松子學辟谷,導引輕身之術。 張道陵的父親叫張大順,也好神仙之術,自稱“桐柏真人”,所以,生下兒子,即取名為“陵”,希望將來能追隨先祖,遠離塵世,登陵成仙。
張道陵像
張道陵年幼時
張道陵自幼聰慧,七歲時,開始學習儒家“五經”,以后,不斷學習到社會上流傳的天文、地理一類的書。他刻苦學習,立志做官,并想輔佐漢室,榮宗耀祖。志向和毅力鼓舞著他,最后,他進入了全國的高等學府——洛陽太學,在這里他博通五經,成了一名飽學之士。張道陵太學畢業后,他想跟他的老師一樣來授徒講經,一舉成名。他先后到南方天目山南的神仙觀和西北的通仙觀,設立講堂,教授五經。數年間,學生由千人之多,鄉人稱他為“大儒”,名傳一方。
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張道陵二十五歲,被郡守以“賢良”推薦到朝廷,后來,到洛陽經過考核,一舉中了“賢良方正極言直諫科”,被朝廷授予巴郡江州(今重慶市)令。在江州令任上,他看透了地方強權的橫行,為官的貪贓枉法,老百姓食不果腹怨聲載道。他又想到自己為一介書生、小小縣令,怎么也改變不了這樣的世道,倒不如效法先祖張良,出離塵世,善保自身,以圖延年益壽罷了。
隱居北邙山 研究黃老長生之道
于是,張道陵約在明帝末年,謝絕了朝廷的一再挽留,辭去江州令職,便北上洛陽,隱居北邙山中,潛心修習黃老長生之道。他研讀了《道德經》 、《河圖》、 《洛書》以及讖緯之學。三年后,得《黃帝九鼎丹法》,相傳神獸白虎銜符而至其所,其道術日益完善。 漢光武帝由讖緯之說登上皇帝寶座,晚年,深信不疑,遂“宣布圖讖于天下”。漢明帝繼位后,秉承皇帝遺旨,宣揚圖讖,又派人西天求法,引佛教于中國。漢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在京城舉行了白虎觀會議,章帝主持以圖讖證五經,也就是以神學來講五經,聽說北邙山有個張道陵,便征召他為經學博士,張道陵無心輔佐漢室,便避而不見。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朝廷又下詔征張道陵為太傅,封兾縣侯,但張道陵卻視祿為糞土,所以三詔而不就。張道陵對來使說:“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荏苒,轉瞬便逝。父母隆恩,妻不厚愛,也隨時而消失。君臣之恩,誰見長久?請轉告圣上,只要清靜寡欲,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志在青山中!”為了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嘈雜和騷擾,張道陵決心離開云游名山大川、訪求仙術去了。
渡江南下 筑壇煉丹
張道陵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與弟子王長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貴溪縣云錦山住了下來。這里山清水秀,景色清幽,傳說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廬而居,并筑壇煉丹,經過三年而九天神丹煉成;而龍虎出現,所以,此山又稱龍虎山。六十多歲的張道陵,服下神丹,身體健如青壯年,后又得秘書以及驅鬼之術。為了廣傳道術,他離開龍虎山,又到蜀郡的鶴鳴山去了。
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張道陵為了在鶴鳴山把道傳下去,自稱太上老君于正月十五日降臨,親手授給他《洞極經》一部,三五都功玉印一枚,雌雄斬邪劍兩把,還有二儀交泰冠、驅邪帔風、通天至簡等物,要他推行“正一盟威之道”事成之后,向老君匯報。信徒們都信以為真,到處傳播,“正一盟威之道”很快就傳開了。 漢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張道陵帶著弟子王長和法具,到了青城山,降服了“六大魔王”、“八部鬼帥”,使青城山得以安靜,山民安居樂業,并紛紛要求加入“正一盟威之道”,山民奉張道陵為代天行道之師,即“張天師”,所以,“正一盟威之道”又稱為“天師道”。
著述傳道
張道陵在鶴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卷,闡明“天師道”的微言奧義,成為教眾的行動綱領,又尊奉老子為教祖,《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又作了《老子想爾注》,他宣稱,人君用“道意”來治國,國則太平;循“道意”而愛民,民即壽考;人法道義,便可長久,并以“佐國扶命,養育群生”為最高目標。
張道陵為了鞏固天師道地盤,把已經控制的教區,劃分為二十四個傳教點,以鶴鳴山為中心傳教點,依次向四面八方擴延。歷史上稱為“二十四治”(治就是傳教點)。張道陵還遙置了“北斗治”,它雖為虛設,卻以此作為他當年在北邙山隱居修道成功的紀念。
五斗米道紀律嚴明
張道陵為了嚴密組織紀律,加強對教眾的信仰宣傳,他規定凡教眾需交五斗米供齋醮使用,這就是后來稱為的“五斗米道”。還規定教眾要信仰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除每年五月、臘月的吉日祭祀祖先,二月八日祭灶神外,不準祭其它的神,更不準胡亂行祭。另外,規定教民內要慈孝,外要敬讓,不準興訟好斗,不準欺詐世人。
張道陵“五斗米道”規定:天師為全教區最高領導;初入道的稱為鬼卒;能為道徒和病人作祈禱儀式的稱為鬼吏和奸令;信仰確立并能講授《道德經》的稱為祭酒。祭酒負責主持一治教區的各項教務工作,直屬天師領導,對天師負責。每年三會日(上會:正月初七;中會:七月七日;下會:十月十五日。三會又叫三元),教民齊集治所,聽侯祭酒訓導檢查,聆聽教區科律。由于五斗米道傳道紀律嚴密,教風正派,所以很快得到普及。
張道陵弟子
據傳,張道陵有弟子三千人,真正得其傳的只有三人:一為王長,一為趙升,一為其子張衡。王長長期跟隨師傅,擅長天文之學,精通黃老之術,深得張道陵賞識。而趙升能得師傅道法,卻有一段來歷:張天師在鶴鳴山煉丹己成,并服了半劑丹藥,成為“地仙”之后,他看到身邊弟子,多為俗態未除,不足以附托宣教任務,將九鼎大要,留得奇人。后來,有一年上令之日,從東方來了一位冰胎玉質、道貌安然的青年,名叫趙升,天師一眼看出定是奇人,欲收為弟子。為了考查趙升的道心程度,張道陵曾七度驗試,結果,發現他拒絕財色,忍辱負重,憐憫天下窮人,恪守正一道規,稱得上滿意。七試之后的一天,張道陵帶領眾弟子,登上云臺峰絕崖,崖下一棵桃樹,紅色果實累累。大家見了,莫不心動,但要想獲取,卻又退縮三分,天師見此情狀,二話沒說,欲縱躍崖下采摘大桃,眾弟子一擁而上,攔住師傅,只有王張、趙升二弟子,木然不動,黙然不語。誰知眾弟子未阻攔住,張天師分開眾人,朝桃樹方向一躍而下,眾弟子齊站崖邊,俯身下瞰,卻不見師傅蹤影,一時驚駭悲啼,面面相覷,無奈之下,失望而歸。只有王長、趙升站在崖邊,相視不語,停了好久,二人異口同聲說:“師者父也,自投不測之崖,吾輩何能自安?唯有隨師傅去吧!”說罷,二人一起身,朝師傅所投方向躍去,一陣風起,二弟子正好落身在師傅兩側。天師笑道:“我知道你倆會來!”于是,天師授予二弟子大道要術。三天后,三人回到了天師府,眾弟子一見,驚愕不己,個個追悔不及。 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張道陵己屆一百二十二歲,他自知大限將至,便于下會這一天,召集各治祭酒和要職人員,于鹿堂治(今四川綿陽縣)開會,囑咐身后之事。天師當眾宣布,其天師之位,由弟子張衡承繼,特別強調說明:“紹吾之位,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就這樣正式規定了歷代天師之位,一定要有張家宗親來繼承的傳承關系。 第二年,天師道祖師張道陵,以一百二十三歲的高齡,在鶴鳴山中羽化。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