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不知乃知,知乃不知”的認識論
玄門講經2017-05-23
《道德經》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淮南子》中有“不知乃知,知乃不知。”這與我們在《論語》中耳熟能詳的“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和孔子在認識論上的巨大差異。孔子跟弟子子路強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人。然而在老子的思想世界中,世間萬般都是相對的,除了美丑善惡這兩組相對的概念外,就接著拋出“有無相…
-
著名漢學家施舟人:道教在近代中國的變遷
玄門講經2017-05-23
施舟人教授 (作者介紹:施舟人,71歲,出生于瑞典,祖籍荷蘭,通曉8種語言,歐洲三大漢學家之一,先后獲得法國高等研究院博士學位、法國高等研究院特級教授、荷蘭國立萊頓大學中國歷史學講座教授、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等職。最后選擇在福州大學任教,現擔任福州大學世界文明研究中心暨西觀藏書樓主任。)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和出版界出現了一股的“道教熱”。與先期的美學熱、文化熱不同的是,道教熱不僅經久不衰,導致了大量道教經典與…
-
小道藏《云笈七簽》
玄門講經2017-05-23
《云笈七簽》 《云笈七簽》為什么被稱為“小道藏”? 《云笈七簽》是北宋真宗時張君房編纂的大型道教類書,全書一百二十二卷。“云笈”是道教對書箱的稱呼,“七”即“三洞”和“四輔”的合稱。《云笈七》書名就是概括道教書箱中的各類典籍的意思,所以,世人稱其為“小道藏”,或“道藏縮編本”。張君房是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的進士。經王欽若等舉薦,張君房專事《天宮寶藏》的修校。在修校中,張君房閱覽道經,錄其精要,達萬余條,分類編輯…
-
萬古丹經之祖:《周易參同契》
玄門講經2017-05-23
魏伯陽煉丹圖 《周易參同契》注解書影 《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著,簡稱《參同契》,道教早期經典。全書托易象而論煉丹,參同“大易”、“黃老”、“爐火”三家之理而會歸於一,以乾坤為鼎器,以陰陽為堤防,以水火為化機,以五行為輔助,以玄精為丹基等等,從而闡明煉丹的原理和方法,為道教最早的系統論述煉丹的經籍。歷來注家很多,著名者有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化名空同道士鄒欣),宋陳顯微《周易參…
-
《道德真經》——魏王弼注 第十一至十五章
玄門講經2017-05-23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實統眾也。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無為用也。言無者,有之所以為利,皆賴無以為用也。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
-
道教護法王靈官
玄門講經2017-05-23
王靈官 鎮守道觀山門的王靈官 王靈官是道教的護法鎮山神將,和佛教的韋馱相似,有的書說他是武當山中五百靈官的統帥,叫華光元帥,又叫五顯靈官。到了宋代,又出現了一位“火車王靈官”,鎮守道觀山門的靈官一般就指這位王靈官。 《明史》的《禮志》稱,“隆恩真君,則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也,又嘗從薩真君傳符法。永樂中,以周思德能傳靈官法,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及祖師殿。宣德中(1426-1435)改廟為大德觀,封二真君。成化初,改觀曰顯靈宮。”“夫…
-
莊子眼中的愛 從相忘江湖到相扶到老
玄門講經2017-05-23
相濡以沫 《莊子大宗師》中說:“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xǔ)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我認為,莊子眼中的愛,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相濡以沫”。就像兩條魚活在車轍的水中,眼看水將涸、命將休,這兩條魚為了生存,就相互呼著濕氣,滋潤著對方。這樣的愛情在人類生活中不鮮見,男女雙方越是在困難的時候,愛情越是牢固不破。其實有愛的日子談不上苦。雖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但無數事實證明,夫妻…
-
媽祖究竟是南海觀世音還是道教女神
玄門講經2017-05-23
媽祖 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媽祖究竟是佛教的南海觀世音,還是道教的女神。在臺灣,一些廟宇也供奉媽祖。媽祖又被稱為“南海女神”,自然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南海觀世音菩薩,但是媽祖究竟歸佛還是歸道呢? 有關媽祖的史料 有關媽祖的史料,今所見之最早者為南宋高宗朝廖鵬飛《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碑記中談及圣墩所供神像,有男有女,「獨為女神人狀者尤靈,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人立廟於本…
-
記錄道教史的美術作品
玄門講經2017-05-23
四川南朝道教石刻 南北朝晚期 1995年3月出土于四川成都 凝聚著我國著名美術史學家李凇十余年心血的《中國道教美術史》(第一卷),約50萬字,500幅插圖,其中62件新材料是首次發表,全書70%的圖片由作者拍攝或自制。這是李凇甘于寂寞、勤于筆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十年磨一劍”的結果。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著名道教史學家王宗昱評論說:“這部《中國道教美術史》的影響將是巨大的和持久的,它從全局上對以往的成就給予總結,而且突破了以往的…
-
道教的禁忌:道不言壽
玄門講經2017-05-23
道不言壽 禁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和尊重的事情。所謂“禁忌”,即指犯忌諱的話和行為。道教有哪些主要禁忌呢? “道不言壽” 有人初進道觀,見到鶴發童顏的老道長,帶有敬意地問道:“老人家,您今年高壽多少?”然而老道長卻避而不答,只是點頭微笑。修道之士,之所以忌諱人們詢問其年齡,這便是因為“道不言壽”的緣故。“道”又為什么“不言壽”呢?這是因為道教的思想基石是悅生惡死,追求長生成仙,所以“道不言壽”也。 信仰道教的人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