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太歲”還是拜“摩利支天”?
武當傳說2017-05-01
每到農歷春節,新年開始的時候,人們都會到廟里燒香,祈求一年健康平安,生意興隆,事業有成。從本世紀初開始,道教的宮觀推出的“拜太歲”已經盛行了十余年。近年,佛教界又推出了“拜摩利支天”。于是有人就問,佛道二教這二“拜”有沒有區別?有哪些不一樣? 春節拜太歲已盛行多年 中國人的信仰和祭拜都同祭拜人的環境、處境和要求有關。例如,拜文昌帝君總是和學生念書、考試和升學有關。拜藥王總是為了祈求身體健康。所以,拜神祈福先要弄清楚你…
-
灌年飯和打牙祭 帶你看看祭灶外的風俗
武當傳說2017-05-01
一、“倒牙”和打牙祭的由來 臘月十六日,名曰“倒牙”。何謂“倒牙”?中國自古以農立國,生活艱苦,民風純樸,勤儉節約。平時飯食以菜蔬為主,難得吃一頓肉食。 《孟子梁惠王上》說,先秦時代的黎民要滿七十歲,才能“衣帛食肉”,而統治者則天天吃肉,被稱為“肉食者”。 《左傳》所謂“肉食者鄙”。 以四川為例,直至近代,一般人家也只在每月初二、十六才各食肉一次,謂之“打牙祭”。牙祭的來歷,據說古代有這樣一個制度:每月初二、十六,軍營中…
-
天庭上表 悠思闡道 且看道士最鐘愛的文體
武當傳說2017-05-01
文/知樂齋主 在李唐王朝的大力推動和唐代詩歌文化的影響下,道教詩歌體裁和內容更加多樣化,突破了以游仙詩為主的單一創作格調,在道教宗教活動中發展了諸多新的詩歌形式。詩詞、歌曲等藝術種類相互融合,涌現了如青詞、道詞、道曲等道教詩歌的新形式。唐代道教詩歌向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一種偏向于文字的藝術,發展為新的詩歌形式:青詞和道教詞牌。 一、青詞 為了通神和降神,道士們要向神仙們上表奏章,這些奏章有時候用文寫成,也有用詩歌的形…
-
小年兒祭灶哪家強 官三民四船家五
武當傳說2017-05-01
文/江玉祥 張茜 一、祭祀的時間 先秦兩漢盛行夏日祭祀灶神。 先秦有五祀之祭,其中一有祀灶。 五祀之祭之一為祀灶(資料圖:圖源網絡) 漢班固《白虎通義》卷二《五祀》:“五祀者,何謂也?謂門、戶、井、灶、中雷也。所以祭何?人之所處出入,所飲食,故為神而祭之。”“何以知五祀謂門、戶、井、灶、中雷也。 《月令》曰:‘其祀戶。’又曰:‘其祀灶’,‘其祀中雷’,‘其祀門’,‘其祀井’。”“祭五祀,天子諸侯以牛,卿大夫以羊,因四時祭牲也。一說…
-
關于灶王爺身世,你了解多少?
武當傳說2017-05-01
文/江玉詳,張茜 誰能卻學癡兒女,深夜潛燒祭灶香。 [宋]劉克莊《歲晚書事十首》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間祭灶時。 [宋]孫緯《獻壽詩》 灶神,也稱灶君(《戰國策趙策三》),唐以來民間又稱之為灶王(唐李廓《鏡聽詞》:“匣中取鏡辭灶王,羅衣掩盡明月光。”),是中國民間信仰最普遍的神,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家家戶戶都要供奉。歲末臘月祭灶的習俗,尤為人熟知,它是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灶神是中國人傳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資…
-
仙女和凡男之間 有著怎樣的愛情火花?
武當傳說2017-05-01
文/知樂齋主 元代燕南芝庵曾說:“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禮。”點出了道教的情感主義特點。道教的修煉方式隨時代而變化,六朝隋唐時代的上清派修煉方法具有陰陽雙修的內容,神仙的愛情也往往成為道教修煉的表達方式,迨至金元,全真教提倡清凈孤修的性命雙修,摒棄男女之間的世俗情感,具有濃郁的禁欲主義色彩,神仙傳記中的愛情主題也隨之消彌,在度化世人的慈愛行動中彰顯道教的情感主義。 一、愛慕與相思:仙凡之戀的藝術…
-
臘八究竟怎么過?各地都是“城會玩”
武當傳說2017-05-01
文/秦人、昱儒 臘八會是流行于陜、晉、豫一帶的廟會活動,其實質是物資交流會,為即將到來的年關提供。 臘八會從臘月初八起會,小年(臘月二十三日)收會,會期半月,形成慣例。陜西省三原縣的臘八會因其規模宏大有“關中第一大集”之稱。建國前,會上有大型駝隊販運,蕃人(即對藏胞等少數民族的舊稱)趕馬,喇嘛賣藥及北路瓷器,南路山貨,西路藥材、皮貨,東路干果等,尚保持“絲綢之路”的濃厚遺風。 舊時三原臘八會盛況(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一、…
-
豆腐、大豆齊上陣 這個臘八“豆”你玩
武當傳說2017-05-01
臘八豆 臘八豆是我國湖南的傳統食品之一,已有數百年歷史,相傳當地民間在臘八節這天便開始煮豆腌制,直到來年才吃。豆子一般在臘月八日腌制,故稱之為“臘八豆”。其成品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且異常鮮美,備受人們喜愛。 臘八豆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且異常鮮美 臘八這天,湖南人便會把黃豆洗凈,撇除空皮殘粒,加水下鍋煮熟燉軟,撈出攤涼后放在專門的布袋內,四周用稻草或棉絮圍上保溫,放在20℃左右的地方、約23天后,黃豆發燙,發酵長出白霉,這時…
-
"不忘初心" 原來是老子教你的處世絕招
武當傳說2017-05-01
文/無憂子 道家之學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古人之言誠不欺我。 一、追根溯源 新的世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網絡信息傳播飛速發達的今天,各式各樣的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更新換代之快令人眼花繚亂,縱觀2015年至今最流行的“雞湯式”名句莫過于這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追根溯源,正所謂“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流行名句也有著它的來歷,那么它究竟來自何處?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資料圖 圖源網絡)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
妙哉張子——老子徒孫“小霸星”羋月出師記
武當傳說2017-05-01
文/凝玄子 《羋月傳》中,有一個非常有趣(超級萌萌噠)但十分重量級的角色,他,就是“霸星”羋月的老師張儀。 羋月之師張儀(資料圖 圖源網絡) 張儀,乃戰國時期縱橫家、外交家、謀略家,師承春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縱橫家鼻祖鬼谷子,屬老子的徒孫。鬼谷子之核心思想,乃是潛謀于無形,常勝于不爭不費。而張儀所承所使,并且授之于羋月的,便是此“帝王之道”。 一、師徒之緣,千載難逢的一份“心有靈犀” 張儀得羋月相救時,年庚已過四十,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