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太歲”還是拜“摩利支天”?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5-01 瀏覽次數:次
每到農歷春節,新年開始的時候,人們都會到廟里燒香,祈求一年健康平安,生意興隆,事業有成。從本世紀初開始,道教的宮觀推出的“拜太歲”已經盛行了十余年。近年,佛教界又推出了“拜摩利支天”。于是有人就問,佛道二教這二“拜”有沒有區別?有哪些不一樣?
春節拜太歲已盛行多年
中國人的信仰和祭拜都同祭拜人的環境、處境和要求有關。例如,拜文昌帝君總是和學生念書、考試和升學有關。拜藥王總是為了祈求身體健康。所以,拜神祈福先要弄清楚你祭拜的神管不管你祈福要求的事情。
一、太歲主管流年運勢
拜太歲是祭拜太歲神。
太歲神是掌管某個時間段出生的人的一生流年的神靈,即本命太歲。太歲神還掌管該時間段所有人的運勢的神,即值年太歲。一個人碰到自己的本命年,要拜太歲,因為本命太歲能夠保佑你一生一世。一個人不在本命年,為了自己當年運勢好轉,沒有沖犯,可以拜值年太歲護佑。因為太歲神主管人的一生流年或者當年運勢,因此,為了保佑和改善自己的事業、健康、財富等流年運勢,所以,我們要拜太歲。
二、摩利支天救苦救難
摩利支天是佛教菩薩名。
摩利支天的形象,根據唐代高僧不空翻譯的《摩利支天經》,摩利支天是不可見形相的守護神,無人能見,無人能知,無人能害。一切諸難皆能隱身。根據唐代印度來華高僧阿地瞿多翻譯的《摩利支天經》,摩利支天像天女形,左手在胸前作拳,拳中握扇,扇中有卐字。右手伸臂并伸五指,指頭垂下。而藏傳佛教的摩利支天像作三面三目,坐于七野豬駕駛的拖車上。唐代佛經和藏傳佛教中的摩利支天的形象和道教的斗姥形象除了同為多面以外,并不相同,盡管大家都認為摩利支天就是斗姥。
摩利支天在佛教眾菩薩中的功能。
根據《一切如來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的記載,摩利支天是觀自在菩薩的變化相,也有經典記載摩利支天是多羅菩薩(度母)的化身。摩利支天的功能,如印光法師說的,“如不識字無記性者,但志誠念南無摩利支天菩薩;蚰钅蠠o觀世音菩薩。其利益亦與誦咒相同”。因此,摩利支天的功能,在佛教大師心目中,同觀世音菩薩是一樣的,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據此,從祈求的功能來說,如果春節里“拜摩利支天”,同每年三個“九”的日子里“拜觀世音菩薩”,其功能是一樣的,不具有對于一個人護佑終生流年和改善當年運勢的特殊功能。
摩利支天菩薩像
三、拜太歲要比拜摩利天早許多年
中國在上古三代就有了祭拜日月星宿的禮儀,在東漢時王充的《論衡》的《難歲》篇就有祭拜太歲神的說法。道教繼承了中國古代信仰和禮儀,在隋代就有了二部記載太歲神名號的經籍:《六十甲子本命元辰歷》和《元辰章醮立成歷》。唐五代杜光庭以后,就有了祭拜太歲神的科儀。因此,當代的“拜太歲”禮儀,不過是為了適應當代道教信眾的信仰需要,中國人原有的太歲神信仰的繼承和發展。
按照《宣和畫譜》的記載,中國大概在南北朝時期出現過二幅“摩利支天菩薩”畫像,只是有關摩利支天的經典是跟著密宗經典翻譯一起傳入中國來的。其中,傳入的過程,學術界有很多說法,我等難以辨清。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摩利支天經》直到唐代時才翻譯到中國。
當道教“拜太歲”的禮儀已經在神州土地上風行開來的時候,佛教的“拜摩利支天”的禮儀也登場了。但是,摩利支天并沒有“順流年”的功能,也沒有太歲神特具的護佑每個個人的職能。
四、我們應祭拜單一功能的菩薩
中國道教和佛教都是多神教。盡管每位神靈都是無所不能的,但是,每位神靈的功能又是有分工的。就像中國社會的管理一樣,有的分管“條”的系統的,有的分管“塊”的系統的。神靈要處理的事務要比人世管理事務復雜和紛繁得多。如同人世事務會出現“條”、“塊”交叉一樣,神靈要處理的事務也會出現交叉。
人們為了使自己的安危和貧富命運不致在神靈功能交叉中被遺漏,因此,我們可以而且應該既祭拜單一的功能神靈,例如主管金錢的財神和主管救苦救難的慈航大士,當然也包括印光大師說到的“摩利支天”菩薩,同時,也要祭拜主管自己一生流年和當年運勢的太歲神。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清虛山人。)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