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哉張子——老子徒孫“小霸星”羋月出師記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5-01 瀏覽次數:次
文/凝玄子
《羋月傳》中,有一個非常有趣(超級萌萌噠)但十分重量級的角色,他,就是“霸星”羋月的老師——張儀。
羋月之師——張儀(資料圖 圖源網絡)
張儀,乃戰國時期縱橫家、外交家、謀略家,師承春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縱橫家鼻祖鬼谷子,屬老子的徒孫。鬼谷子之核心思想,乃是潛謀于無形,常勝于不爭不費。而張儀所承所使,并且授之于羋月的,便是此“帝王之道”。
一、師徒之緣,千載難逢的一份“心有靈犀”
張儀得羋月相救時,年庚已過四十,自稱“一事無成,度日如年”。究其原因,用他初見秦王贏駟時的話來說,不外乎要“輔的是賢君明主,圖的是江山社稷”,只是“可惜呀,這點不是人人都能懂的”。
對于“不懂之人”,便不可輔佐之,不可共圖之。如同張儀受羋月和黃歇相邀一同面見秦王贏駟時所說,“行醫看病講究對癥下藥”,專門寫給楚王的文章自不可獻給秦王,獻也是無用。可見“契合”的重要性。劇中,每每秦王誤會張儀,張儀都不予解釋,他人都將張儀此等行為視作“桀驁不馴”,但個中,卻確實有著深奧的道理。
劇中,張儀曾將秦王賞給自己的位于商于之地的六里土地起名為“六百”。在出使楚國時,面對貪得無厭、見利忘義的楚王,為了讓其看到些許好處,自愿與齊國斷交,便出讓了自己這份“有權私自授受的”“六百里”。他讓楚王以為此“六百里”是彼“六百里”,即大秦商于之地的六百里肥沃土地,以此換來了秦楚結盟。可是歸秦后,秦王并沒有讀懂張儀之意,盛怒之下要割其舌頭,幸而被羋月撞見,會意了張儀的“我的六百里”,才消除了這場誤會。
即將被割舌的張儀,對羋月說過這樣的話:“我張儀為秦國立下不世之功,可惜世人見識鄙陋,赫赫之功換來了百般羞辱。明明是占了大便宜,糊涂人永遠都算不清這筆賬。”在羋月問張儀何以不向秦王講明時,張儀答道:“大王若是圣明,自然知道我張儀就是掉了腦袋也不會把秦國的土地輕易交給楚國;大王若是糊涂,多說又有何用。明君賢臣,心有靈犀,盡在不言之間。”張儀的話里,有一些我們可能容易忽略的關鍵詞,比如“自然知道”,比如“盡在不言之間”。其中傳遞的,不過“上士聞道”與“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之理。(騰訊道學獨家稿件)
《道德經》有講,“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對此,《道德經釋辭》解道:“上士聞道,心領神會,釋然無疑,勤而行之也;中人之資,可上可下,操之則存,舍之則亡,故若信若疑也;惟下愚之人,昏敝偏執,其智不足以知道,其心不足以明理,道聽途說,誤求盲師,以迷指迷,或執旁門小術,或落頑空,或流房中一言半句,謂之口訣。雖圣人以大道曉之,其亦不信者,下愚鈍根,遮障深厚,不能明了。且以先入之言而為之蠱,是以信不足也。非惟不信,而及詆謗,大笑之。”《南華真經》“秋水”篇也有言:“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即是說:“夫物之所生而安者,趣各有極。夫坎井之蛙,聞大海無風而洪波百尺,必不肯信者,為拘于墟域也。夏生之蟲,至秋便死,聞玄冬之時水結為冰,雨凝成霰,必不肯信者,心厚于夏時也。曲見之士,偏執之人,聞說虛通至道,絕圣棄智,大毫末而小太山,壽殤子而夭彭祖,而必不信者,為束縛于名教故也”(出自《南華真經注疏》)。張儀遵循的,不過此理此道罷了。對于張儀的“六百里”,秦王的反應便是“信不足,大怒之”。而那個與張儀之間達到了心有靈犀的羋月,已就此呈現出她未來得以執政四十余年的“明君”屬性了。
二、那些“霸星”羋月所繼承的
羋月繼承或者說呼應張儀這份“出讓我的六百里”的體現,便在于武關秦楚會盟一事。當時,秦王贏稷下令私自扣押楚懷王并押送至咸陽,之后,為了向諸侯國說出一套秦國大王扣押楚王的道理,羋月出讓了自己身為女人的那份“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羋月的說辭是:“此事并非秦國大王所為,只是太后一意孤行。因為楚王與太后是兄妹,早年在楚宮中曾有恩怨,此次武關會盟,太后把國事當家事辦了。此舉確非君子所為,但太后本來就是一介女流,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就無需用君子之道衡量了。好在他們兄妹相見說長道短,等到恩怨分明,就會放楚王回去了。”樗里子感嘆道羋月“完全是為了大王著想,不計個人榮辱”,羋月卻輕飄飄地復道:“朕是一婦道人家,有什么榮辱可言。”
秦楚會盟后,羋月表現出的“辯才無礙”(資料圖 圖源網絡)
在“六百里”的故事里,張儀順應的,是楚王的貪婪。而秦楚會盟中,羋月所依托的,則是世人的偏執。此二人的說辭,針對的是楚王也好,諸侯也罷,外界對此多以各種是非好壞作為論斷。但對張儀和羋月來說,卻是寵辱不驚,從根本上超離這些是與非的。
《南華真經》“應帝王”篇有言:“夫以所好為是人,所惡為非人者,唯以是非為域者也。夫能出于非人之域者,必入于無非人之境矣,故無得無失,無可無不可”。張儀和羋月能夠打破是非榮辱的境域,便在于深知那“帝王之道莫若忘知”,深知“世事之跡,非所以跡者也。所以跡者,無跡也。無跡者,乘群變,履萬世”(出自《南華真經注疏》)。這,便是老莊之道,亦是鬼谷子思想的精要所在。
羋月和張儀的這段千載師徒緣(資料圖 圖源網絡)
只是,羋月和張儀的這段千載師徒緣,其實仍舊是走過了從最初的“不解”再到后來的“全面繼承”甚至“超越”之路:政治棋子魏美人被割鼻后上吊自殺,羋月曾痛斥張儀卑鄙并放言不再與其來往;后為相助羋姝,又前去向張儀討教,遂開始漸漸與張儀相知,逐步通曉張儀之道;假和氏璧事件,張儀又遭秦王贏駟的“不信”,被圈在家中,羋月前往曉以大義解其心結,張儀向羋月行禮,道羋月業已出師;后張儀辭世,羋月延續著他的“辯才無礙”和“人生如戲,全靠演技”,一手操持秦國統一大業,讓滿朝文武一點一點心服口服。贏駟的夢想,和張儀的抱負,就這樣在羋月身上一一開啟了。
大爭之世月兒終圓(資料圖 圖源網絡)
《羋月傳》主題曲《滿月》中,哼唱著這樣一句:“我愿上蒼,在我之后,讓天下骨肉相守”。因為這樣的大愿,讓羋月突破了連黃歇都突破不了的家國之情——通過周天子之后諸侯國變遷的歷史,讀到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勢所趨。而這樣的大勢,也是張儀曾經引導秦王贏駟所看到并確認的。所以,對于羋月這樣的女丈夫,已然配得上張儀的那句“知我者羋月也”了。(騰訊道學獨家稿件,編輯:孟淅)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凝玄子,騰訊道學專欄作家)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