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曾有個以城隍廟命名的區
武當傳說2017-04-30
近日,上海市的行政區劃進行了一輪新的調整,靜安、閘北兩區合并設立新的靜安區,上海的城市建設由此跨上了新臺階。從1949年至今,上海的城市區劃有過數次調整,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上海市的中心城區內,還有一個以城隍廟命名的行政區邑廟區。 標有邑廟區的上海老地圖 “邑”(yi),是一個會意字,上為四筆畫圍成的一個方形,表疆域,下為跪著的人形,表人口。合起來表城邑。從“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關,舊指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現泛指城…
-
道教石窟群的奧妙 龍山石窟為你揭曉
武當傳說2017-04-30
歷史中的全真教由王(號重陽子)創立,不但是金元時期中國北方勢力最大的道教宗派,還熱衷于塑造王重陽、“全真七子”等祖師造像,在龍山之巔開鑿了諸多龕窟,留下中國北方最大的道教石窟群。 上個世紀20年代常盤大定拍下的三清窟,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以及旁邊的六御均安在。(資料圖 來自南方周末) 宋德芳重振龍山昊天觀 1234年的一天,全真教道長宋德芳應蒙古行省丞相胡天祿之邀,率門徒云游在山西太原府龍山上。就在這一年,蒙古與南宋…
-
追憶歷代真龍 享受未知的福分
武當傳說2017-04-30
歷代真龍記載很多,但是,這些龍多是業龍,即為天地人服務的龍。 龍 1、神仙的座騎。 道家的經典《抱樸子》記載,太上老君憑借青龍,上天入地,穿山涉水等。 神仙的座騎(資料圖 圖源網絡) 龍的傳說(資料圖 圖源網絡) 2、天降祥瑞。 《后漢書五行志》:龍降溫明殿。靈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氣墮北宮溫明殿東庭中,黑如車蓋,起奮迅,身五色,有頭,體長十余丈,形貌似龍。 雙龍戲珠(資料圖 圖源網絡)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黃龍出現在武陽赤水,…
-
佳縣白云觀多彩雕刻 展真武信仰內涵
武當傳說2017-04-30
陜西佳縣白云觀位于佳縣城南五公里處的白云山上,保存了西北地區最大的明清時期道教古建筑群。佳縣白云觀是真武大帝的道場,在建筑的設計與營上真武大殿是整個殿堂廟宇群落的核心。 陜西佳縣白云觀(資料圖 圖源網絡) 白云山建筑群落營建的是一個復雜的神仙世界,在神仙的居所里,奇巧的工匠們以他們的智慧用藝術的手段妝點了神的空間,雕刻是主要方式,白云觀建筑雕刻以磚雕、木雕、石雕最為突出。不論木雕、磚雕還是石雕,與建筑相融合成為建筑結構…
-
陸游的雙重身份:詩人與藥師
武當傳說2017-04-30
陸游是我國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他一生辛勤筆耕,給后世留下了近萬首詩作,至今人們深贊不已。除寫詩作賦之外,屢逢有暇,便悉心鉆研醫藥學,以便為百姓解除疫病疾苦。 陸游(資料圖 圖源網絡) 研藥攜囊救治百姓 在藥物方面,除研究采種制用外,還設藥缸于街頭,或攜囊遍游鄉里為群眾治?K栽諳嗟倍嗟氖校輝佑幸揭┑哪諶蕁H綣老紙癖曜己飭浚沙頻蒙鮮且晃晃難в胍揭┘媸盞拿恕W勻灰燦κ謨杷渙恕?陸游平素,喜游名山勝水。途中每…
-
少數民族教師進北大 藝術家詩歌唱誦表歡迎
武當傳說2017-04-30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喬榛老師站在北京大學詩歌唱誦會的舞臺上,用給《魂斷藍橋》里羅伊克勞寧上尉配音的聲音,將這首《長恨歌》,送給在場一百名少數民族教師。 詩歌唱誦會現場 2015年10月14日下午,北京大學為一百名山村少數民族鄉村音樂教師舉辦了一場古典詩歌唱讀會。他們來自廣西、甘肅、蒙古、新疆等地,在各自的山村小學里教授音樂、體育和少數民族語言。 今年是“百名少數民族教師進北大”的…
-
九皇盛會約九月 吃穿方面有講究
武當傳說2017-04-30
舊時成都在農歷九月,除了傳統的郊游、登高、賞菊之外,還有一些隆重的盛會,如唐宋以來在玉局觀舉行的藥市,清以來盛行的菊花燈會、九皇會等。其中的九皇會也尤具特色。 九皇會 九皇會也作“九皇齋”,此俗相傳源自中國古代的“九皇”。清潘榮升《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九月各道院立壇禮斗,名曰九皇會。自八月晦日齋戒,至重陽,為斗母誕辰,獻供候戲,燃燈祭拜者甚勝。” “九皇會”原為古代道家的一種祭祀活動,“九皇”指北斗星,包括斗杓七星和…
-
金庸沒告訴你的全真派故事
武當傳說2017-04-30
金庸武俠小說能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各家精髓,不露痕跡地融入到人物情節當中。如果說《天龍八部》側重于表現佛教精神,《射雕英雄傳》側重于表現儒家精神的話,那么《神雕俠侶》則明顯地側重于體現道家精神內涵。而從人物設置上看,《射雕》和《神雕》兩部作品演繹了道教全真派人物的歷史故事。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下面以《射雕》和《神雕》兩部作品為例,對小說中的重陽宮和道教全真派主要人物作一瀏覽,看看金庸先…
-
上得廳堂,下得藥房——道教文化中的竹子
武當傳說2017-04-30
竹之道:中虛圓通 在道教哲學視界,“竹”作為“道”的物化象征和符號載體而存在。在古代道人看來,竹子是一種天然契合于“道-氣”之生命結構及運動機制的形物。先秦時, 老子即用“橐” 來比擬“道”的生命結構及運動形式:“天地之間,其猶橐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道德經》第5章)。何謂“橐”?橐是指古代的一種鼓風吹火器;,則是指竹管吹火器,亦為竹管類的樂器。南宋道士范應元說:“天地之間,虛通而已,亦如竹管之接氣,通而不曲也,氣…
-
聽!寂靜是最妙的聲音:道教音樂的無為妙韻
武當傳說2017-04-30
一、“大音希聲”,用心靈去領略自然內在的無為大旨,與“道”交流 老子說“大音希聲”,這恐怕是對音樂之美最好的概括了。“希聲”乃至“無聲”,但卻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內涵,因此“希聲”才能謂之“大音”。“大音”是天樂,也就是合乎天地自然之道的最美好的聲音;而之所以“希聲”,是因為最美的音樂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用心靈去感悟。“大音希聲”,其實也就是人們要用心靈去領略的自然內在的無為大旨,也就是與“道”的交流。道教音樂,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