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記》作者不是吳承恩,有幾分可信?
玄門講經2017-06-18
文/胡孚琛 誰是《西游記》的真正作者? 先師無憂子當年傳丹訣時,曾囑余將來可以《西游記》一書悟解印證。后來又遇知非子師傳龍虎丹法,則稱此法訣由張三豐、孫碧云、李春芳等一脈相承,而李春芳恰是《西游記》的作者。 86版《西游記》劇照(資料圖 圖源網絡) 先師知非子之同類陰陽法訣傳自周一三(號明陽),周明陽又為陳蓮溪之弟子。李春芳編撰《西游記》乃丹家秘傳的說法,自當有其根據。蓋丹家以為有緣得到丹訣而不傳為閉天道,將丹訣誤傳非人為…
-
誦經靈驗記:竇德玄廣行善事終升仙
玄門講經2017-06-18
文/無心道人 竇德玄施助鬼城使者 壽命延長一月 唐高宗麟德年間,有一位名叫竇德玄的官員。一次出使揚州,渡船過淮河,船已經離開岸口數十來步了,忽然看到岸邊站著一個人,身體瘦弱,形容憔悴。德玄對船夫說:“看他很可憐,讓他上船,渡他一程吧。”于是船夫把船撐到岸邊,讓那人上船。途中,德玄又命人拿來水和食物款待他。等到船靠岸的時候,德玄上馬離開,而那人卻緊緊跟隨著走了好幾里路。 江邊夜景(資料圖 圖源網絡) 德玄很奇怪,就問他去哪里…
-
“道—易—和”邏輯 中國哲學根柢在道家思想
玄門講經2017-06-18
文/宋建邦 近年來,還經常聽到討論所謂“話語權”問題。我們說,對自己的東西沒有清晰認識,自己都不理解自己,又如何讓別人理解我們,遑論超越別人沒有超越,所謂“話語權”便是一種奢談。 哲學這東西,可以救民于水火,也可以殺人于無形。中國哲學作為一種濟世哲學,是中國文化繁盛發展的總根源。對中國文化追根溯源,無論對歷史還是對現實,包括個人修養、尋找心靈歸宿、回歸中國人精神家園,都有著極重要的意義。 中國人的方與圓(資料圖 圖源網絡…
-
【弘道讀經會】聞經心雖歡喜 為何未達?
玄門講經2017-06-18
文/陳景展 “爾時”,道教的很多經都是以爾時開頭,“爾時”比較特殊,它既不是指現在,也不是指未來,也不是指過去。換句話說,它既可以指現在,也可以指過去,也可以指未來。在你聆聽經典,誦讀經典的時候,用心的那一剎那,就是在“這個時候”,法會就在進行。心里面有障礙,有煩惱,有雜念,那這個經就只是文字上的經,與你沒有關系,當能夠澄清一切后天的雜念的時候,這個法會,就在你的泥丸宮,就在你的七寶林五明宮內,“此時此刻”進行著。 聞…
-
美國漢學家柏夷《道教研究論集》簡介
玄門講經2017-06-18
《道教研究論集》是美國著名漢學家、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宗教研究系講座教授柏夷的論文集,收錄了柏夷有關中國道教的14篇論文。作為美國最主要的道教學家之一,柏夷的道教研究具有鮮明的文化史烙印,注重道教歷史的發微剔幽,常能勾勒出其他學者看不到的暗流,于無聲處別開生面。同時,秉承文獻闡釋的傳統,他對道教文獻,尤其是道教靈寶文獻的研究,具有相當的功力。這本論文集不僅收錄了柏夷的一些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而且風格多樣,類型豐富,雖都是以…
-
大師論道丨超脫五行達到純陽 是怎樣一種境界
玄門講經2017-06-18
文/任法融 道家為何講“純陽” 這里講純陽兩個字,純陽祖師統稱呂祖。他在全國各地,不同的地域,都建有廟宇,由此可見純陽祖師在人們的心目中扎根極深,在社會上影響極大。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講純陽。 純陽祖師(資料圖 圖源網絡) 這個純陽的“陽”,是超脫陰陽五行的陽,它是另外一個境界,這有兩層意思。 一、一個人滌除人身的陰邪,人身的陰邪是什么?個人感情私心,不正當的行為,也就是邪思妄為。正因如此,故孔孟說的“浩然正氣”,也就是《周…
-
《道樞》(五十二):內想篇
玄門講經2017-06-18
涓子得道,以授蘇林;存三守一,自得于心。 涓子曰:立人之道,其身如栓桔焉,其情如贅疣焉。知其然也,故為修養之方。皆小道也,彼吐納咽漱按摩采取云者。古先至人,返老還童,太一含真,蓋有至要焉。 靜坐內想(資料圖 圖源網絡) 吾嘗煉神育胎而行內想之法而已。安坐于靜室而冥心焉,以左股加右股之上,左右手俱下,虛其身如三足之鼎,于是想其左腎為日,右腎為月,日中出白氣,入于精海之內,變而為赤矣;月中出赤氣,入于精海之內,變而為白矣。…
-
【弘道讀經會】回家看就會有所牽掛怎么辦?
玄門講經2017-06-18
文/陳景展 網友問:之前和一位道友閑聊時,他說,如果回家看的話,就會有所牽掛,有了雜念就會影響修行。 陳道長回答:那就因人而異了,不僅僅可以看父母,還可以回家辦事情。當然我們有威儀,不能久留,不參加宴席,要分清楚,要維護這身衣服,該行道行道。當用一顆道心去行一切事的話,那這些事都是道業,當你丟失了道心的時候,你就是穿著這身衣服也是一個俗雜的人,這都有威儀。出家前幾年就是師父教規矩,會告訴你怎么去做。不要聽外面閑雜的談論…
-
速來圍觀武當山修真心法圖
玄門講經2017-06-18
心法原文: 玄天上帝拱而問之:“道舍何也?”太上曰:“心即舍,而性即道,清凈齋戒為之城,六根即六部宰輔,六塵即六賊強梁,六識即六門出入,五欲即五道井坑,見、聞、知、覺即住國四相,同佐性土一體的家邦。性道見而心常明,六臣四相同理國政。若性道真明,不順私情,有功則賞,有過則罰,體天道而行,死而不怨,如此刑政能以堅固身心,六門謹慎,六賊不起,內則六塵清政,四相體公,不敢作弊,內外如一,性土太平。 武當山修真心法圖拓印,畫面…
-
大師論道丨尋根問道 從黃帝到老莊
玄門講經2017-06-18
文/任法融 廣成子釋“道” “道”最早出現于上古五千年前黃帝時,《莊子》中說:“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于崆峒之山,故往見之曰:‘吾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至道之精……敢問治身奈何而可長久?’廣成子曰:‘善哉問乎,來,吾語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故我修身千二百歲,吾形未嘗衰……彼其物(道)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道)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