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宗師中文筆最好者當數誰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文/詹石窗
作為南宗道教的領袖,白玉蟾的文化貢獻是多方面的。伴隨著他的修道、傳教的生涯,是數量眾多的詩文作品的問世和流布。
白玉蟾像(資料圖 圖源網絡)
詩作內容豐富 眾體兼備
據《全宋詩》不完全統計,白玉蟾現存詩歌有1000多首,其內容十分豐富,而形式上更是四言、六言、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眾體兼備。至于白玉蟾的詞,唐圭璋所編的《全宋詞》共收有135首。
《白真人集》則收有142首。如果剔除掉唐圭璋認定的屬于后人托名的《山坡羊》4首和韓元吉詞《水龍吟》,尚有137首。另外,他的那些敘說雷法、丹道的經典以及師徒論道的語錄也保留了不少詩詞作品。
道教宗師第一文筆 白玉蟾擅古代各種文體
白玉蟾不僅善于詩詞寫作,而且在散文方面也是卓有成就的。考《全宋文》,其中收有白玉蟾的散文作品凡145篇。比對《白真人集》,發現其中尚有《仙槎序》《翠麓夜飲序》《黎怡庵詩集序》《白紫清指玄篇序》《太平興國宮地主祠堂記》《虛夷堂記》《龍雷閣記》《喜雨堂記》《儆齋記》《玉隆萬壽宮道院記》《云山玉虛法院記》《登山記》《東山賦》《得怪石研以贈鶴林仍為之銘》《鶴林靖銘》《直清軒銘》《迎仙堂鶴會疏》《徐公懋求進納疏》《閣皂山房覓書籍疏》《請紀知堂住華陽堂疏》等20篇未收入《全宋文》。
這些文章體裁多樣,既有賦、書、序、題、跋、道場榜,又有碑、銘、論、記、章、傳、表、奏、疏、贊、頌、偈以及青詞、法語等,說明白玉蟾對于古代各種文體是頗為熟悉的。筆者曾經以“道教宗師第一文筆”來形容白玉蟾。現在看來,這個評估還是有充分根據的。
白玉蟾擅古代各種文體(資料圖 圖源網絡)
白玉蟾才思敏捷 詩文不加雕琢、合于自然
由于家學的熏陶,白玉蟾自小就顯露了非常的才華。成年之后,他依舊孜孜不倦、博覽群書,深厚的文化素養使他可以不拘一格地進行創作。潘牥在《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原序》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在一次朋友宴飲中,白玉蟾“飲半酣,見其掀髯抵掌,伸紙運墨如風,中心疑焉。旁適有紙數百幅,因取窮之,隨叩隨響,愈探愈深,猶河決昆侖注之海,晝夜洶涌有聲。童子隅坐研墨,腕幾脫,頃刻數千萬言”。這說明,他真是一個思如泉涌之人。
另外,姚鹿卿在《廬山集序》里也記載白玉蟾詩文創作的逸聞趣事。他說:白玉蟾“噫笑涕唾,皆為文章,下筆輒數千言,不假思索。如元氣渾淪,太虛中隨物賦春,無一點剪刻痕,而曲盡其妙,則所養者可知矣。”姚鹿卿這篇序言除了指出白玉蟾的才思敏捷之外,還讓我們看到了白玉蟾詩文不加雕琢、合于自然的特色。
白玉蟾率情任真 詩文作品頗具仙道內涵
作為南宗道教領袖,白玉蟾的詩文作品頗具仙道內涵,從中我們既可以看到他不同尋常的云游修道經歷,也可以感受到他以道為樂的風骨。試讀他的《希夷堂》:
道人久矣泯耳目,蕭然自如脫羈束。
朝隨扶桑日頭起,暮趁昆侖云腳伏。
青牛過關今幾年,此道分明在目前。
昨夜琴心三疊后,一堂風冷月娟娟。
《希夷堂》詩以供奉陳摶的道堂為對象,結合景觀描寫,抒發修道感受。據《宋史》等文獻記載,宋代的著名道士陳摶,號希夷,先后在武當山、華山等處修道,相傳他有奇特的睡功,也精通胎息,《太華希夷志》記載了陳摶在華山修煉睡功的情景。今華山玉泉院有希夷祠,分前廳后殿,均塑有陳摶像。白玉蟾所見的希夷堂很可能就是希夷祠的前身。這首詩前四句表現陳摶排除外界對耳目的干擾,潛心隱修的情景,他早上隨著太陽升起而起床,而晚上就煉他的睡功,仿佛中陳摶騰云駕霧到了昆侖山,一派游仙的氣象。
詩的后四句,白玉蟾聯想到老子騎青牛出關的故事,又結合誦讀《黃庭經》的體驗,面對那投射于道堂中的月光,抒發自己堅定修道的情感。這種描寫與聯想,反映了白玉蟾“率情任真”的藝術特色。讀白玉蟾的詩文作品,都能夠感受到超凡脫俗的飄逸風格。
白玉蟾的書法如何?
其實,白玉蟾何止是在詩文方面留下了眾多成果,他在琴棋書畫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是他的草書更是為時人所推重。曾經當過福州太守的楊長儒在《華文楊郎中札子》中寫道:嘉定壬午(1222年)臘月,玉蟾先生自臨川筆架山托程富“惠以書宜寄之詩,又以草圣千文示之”,楊長孺在文中記載了當時看到白玉蟾草書之后的情況,他驚喜下拜,感覺那字有“如從天而下”,故而“不勝嘆服,珍而藏之”。
古琴(資料圖 圖源網絡)
此后,楊長孺還寫了《奉謝瓊山白逸人惠草書千字文》一詩,贊賞白玉蟾的草書:“草圣龍蛇字滿千,真仙游戲筆清圓。”作為太守的楊長儒,可謂位高權重,他不僅高度贊賞白玉蟾的書法,而且以收藏白玉蟾的墨寶為幸事,足見白玉蟾的草書在當時身價非同一般。
即興作畫 狀態灑脫
除了書法之外,白玉蟾的繪畫筆力也是很深的。彭耜在《海瓊玉蟾先生事實》中稱白玉蟾“尤妙梅竹”。此外,白玉蟾還喜歡畫石頭與流水。他的《題三清殿后壁》詩反映了自己的作畫情趣:
些兒頑石些兒水,畫工撐眸幾睥睨。
忽然心孔開一竅,呼吸掇來歸幅紙。
這首詩描寫了白玉蟾作畫的過程:面對頑石和流淌著的水,他先是側目而視,忽然間內心開竅,他激動得呼吸都急促起來,連忙鋪開紙張,揮筆疾寫,其狀態灑脫,仙風道骨躍然紙上!
白玉蟾還喜歡自我畫像。彭耜《海瓊玉蟾先生事實》謂白玉蟾于閑時“自寫其容”,白玉蟾的詩文也表明這一點。其《自贊》之二云:
神府雷霆吏,瓊山白玉蟾。
本來真面目,水墨寫湘縑。
所謂“縑”是一種絲織品,即雙絲的細絹,因其色白,又稱作絹素;而淺黃色者則稱縑緗。由于其質地柔軟又利于保存,古人多用于書寫繪畫。“水墨寫湘縑”一句透露了白玉蟾給自己寫真容的情景。他給自己畫像并不加以修飾,而是要呈現一幅本來面目,依然體現了“率情任真”的道家審美情趣。
白玉蟾到底有多少書法、繪畫作品?
這向來尚無準確的統計數字。從其弟子、友人留下的資料以及諸多方志等文獻看,白玉蟾的書法作品主要有《足軒銘》、《仙廬峰六詠卷》、《天朗氣清詩》等,其中《足軒銘》為草書作品,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于繪畫作品,清代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三十二記載的有:《竹實來禽圖》《修篁映水圖》《云山草堂圖》《墨梅圖》《西崦梅石圖》以及《紫府真人圖》《展上公像》《純陽子像》《醉道士圖》《醉仙圖》《歐陽楚翁》等。這些繪畫作品,一部分是以山水、梅竹為題材,另一部分則是以神仙人物為題材;但不論是什么題材,在白玉蟾筆下都成為修道心境的映襯和借鏡,他隨手拈來,不假雕琢,體現的正是道法自然的精神。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