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道教發(fā)源地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fā)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shù):次
龍虎山天師府天師殿 資料圖
龍虎山位于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貴溪市境內,是道教正一派的發(fā)源地。東漢中葉,正一道創(chuàng)始人張陵曾在此煉丹。據(jù)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后,張?zhí)鞄熀笠崾谰育埢⑸剑两癯幸u63代,歷經(jīng)1900多年。2010年,龍虎山與龜峰被一并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龍虎山本名云錦山,其龍虎之名由來有二說:其一,《廣信府志·山川篇》謂其為象山山脈之一支,歷臺山西行數(shù)十里,折而南,分兩支,環(huán)抱狀若龍盤虎踞,故名;其二,《龍虎山志》載云:“山本名云錦山,第一代天師于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
龍虎山方圓200平方公里,境內峰巒疊嶂,樹木蔥蘢,碧水常流,如緞如帶,并以99峰、24巖、108景著稱。道教宮觀廟宇星羅棋布于山巔峰下河旁巖上,據(jù)山志所載,龍虎山上原有大小道教建筑50余處,其中著名的有上清宮、正一觀、天師府、靜應觀、凝真觀、元禧觀、逍遙觀、天谷觀、靈寶觀、云錦觀、金仙觀、真應觀等,因屢遭天災兵火,大部分建筑先后被毀廢,目前留存的有修復一新的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天師府和恢復重建中的上清宮。
道教祖庭嗣漢天師府
天師府位居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市上清古鎮(zhèn),是歷代張?zhí)鞄煹钠鹁又彩且蛔醺降牡澜探ㄖK冀ㄓ谒纬鐚幩哪辏?105年),占地3萬余平方米,布局呈“八卦”狀,很有特點。
嗣漢天師府來源于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為“嗣漢天師”,其意表明自東漢始,代代相襲,道脈悠長。天師府面對琵琶峰,門臨瀘溪河,背靠華山,依山帶水,氣勢非凡。1983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列為全國21座重點道觀之一對外開放。在政府的扶植和海內外善信的贊助下,天師府得以逐年修復,至今保留完好。
現(xiàn)在的天師府占地4.2萬余平方米,比修復前增加了1萬余平方米,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天師府坐北朝南,在保持明清建筑的基礎上,以府門、二門、私第為中軸線,修建了玉皇殿、天師殿、玄壇殿、法局和提舉署、萬法宗壇等,從而把宮觀與王府建筑合為一體。門前庭院正中鑲嵌著八卦太極圖,八卦代表宇宙間的“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太極圖顯示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法和動態(tài)平衡的哲理內蘊。府門上有一對楹聯(lián):“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形象地表達了歷代天師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雙重顯赫地位,闡明了天師道與歷代皇權的密切關系以及對追求成仙的渴望。
道教在這里延綿不絕
龍虎山與道教正一道(又稱五斗米道)的創(chuàng)始人張陵淵源頗深。張陵(公元34年-156年或178年),字輔漢,道教徒稱他為張道陵、張?zhí)鞄煛⒆嫣鞄煛⒄徽嫒恕O鄠鲝埩暝谠麨樵棋\山的龍虎山山麓肇基煉九天神丹,一年有紅光照間,兩年有青龍白虎護衛(wèi)丹鼎,三年丹成,遂成真人,創(chuàng)立道教正一道。
《水滸傳》開卷頭一回“張?zhí)鞄熎盱烈?洪太尉誤走妖魔”,講的是宋仁宗時,京城瘟疫流行。張?zhí)鞄熢诮鼾埢⑸轿床废戎塌Q駕云而來,在京城做了37天大醮,普施符箓,禳救災病瘟疫盡消,軍民安泰,可見這位張?zhí)鞄煹牡佬胁环病_@位張?zhí)鞄煵贿^是張道陵的第二十幾世后人,由此可以想像張道陵的道法之高。
從唐會昌至五代末,在龍虎山嗣教的張道陵子孫為第二十代至第二十三代。他們皆無重要事跡可述。此期龍虎山所建宮觀,只有真仙觀、張?zhí)鞄煆R和三清觀。入宋以后,張道陵后嗣漸受朝廷重視,龍虎山道教隨之興盛。宋元時期,龍虎山成為與江蘇茅山、江西閣皂山并立的三山符箓之一。此期嗣教的張道陵后嗣為第二十四代至第三十五代。從第二十四代張正隨起,張?zhí)鞄熋看荚辉t赴闕,賜“先生”號,表現(xiàn)了宋皇室對道教龍虎宗的重視和支持。其中,第三十代張繼先和第三十五代張可大尤得朝廷恩寵。
宋代的龍虎山道教擁有大批宮觀。一是舊有的幾座宮觀得到了擴建、賜額。龍虎山主宮上清宮在唐會昌時期名真仙觀,宋祥符年間敕改上清觀一名,經(jīng)幾次擴建,后改名上清正一宮。原張?zhí)鞄煆R,宋崇寧年間改名演法觀,咸淳年間重建,明嘉靖乙卯年重修,改額正一觀。二是新建了大批宮觀。據(jù)元代元明善和清代婁近垣所撰兩種《龍虎山志》的粗略統(tǒng)計,龍虎山可確定為宋代新建的宮、觀、庵、院近20所。
元代是龍虎山道教的鼎盛時期。此期嗣教的張道陵后嗣為第三十六代至第四十一代。從第三十六代張宗演起,代代被元室封為天師、真人,主領江南道教。至第三十八代張與材時,更封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箓,位居諸符箓派之首。
此期龍虎山出現(xiàn)了大批著名道長。一是輸送了一批至大都。龍虎宗支派玄教創(chuàng)始人張留孫為元朝道教領袖,主領江南廣大地區(qū)之道教事務,其門下的主要骨干吳全節(jié)、夏文泳、陳日新、陳義高、薛玄曦等近百人,皆出身龍虎山。二是留居龍虎山者,亦不乏杰出之士。
元代,龍虎山除對原有宮觀多有修葺外,又新建有大批宮觀。據(jù)元明善和婁近垣所修兩本《龍虎山志》的不完全統(tǒng)計,這一時期共新建宮、觀、庵、院達37所。
明前中期,龍虎山道教續(xù)有發(fā)展。此期嗣教的張陵后嗣為第四十二至第四十九代。最初,朝廷仍沿舊習封第四十二代張正常為天師,不久,取消“天師”號,只稱大真人。但其領導的正一派,仍為明室所承認和扶持,故至嘉靖末,其教仍能維持不墜。
明前中期除對龍虎山原有某些宮觀作過修繕外,新建者寥寥無幾。明中葉后,特別是清代,朝廷對張道陵后嗣的待遇多加貶抑,以龍虎山為中心的正一道漸趨衰落。至1936年,其主宮上清宮之建筑已全被破壞,“只空余危樓一角”。張道陵子孫世居之天師府,亦“經(jīng)貴溪縣(今貴溪市)政府利用,開辦完全小學一所。天師亦不常駐此。”上世紀80年代,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落實后,龍虎山一些重要宮觀得到了恢復和重建。天師府重展莊嚴、雄偉之風貌,海內外道眾參訪者絡繹不絕。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