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三元宮:晉代鮑姑采艾行醫之處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廣州越秀山西麓,有一座遐邇聞名的三元宮,它是道教在廣州已有1600多年歷史的見證。登上26級寬廣的臺階,“三元古觀,百粵名山”兩聯蒼勁楷書赫然入目,是為清同治二年(1863)翰林學士游顯廷手筆。
廣州三元宮(圖片來源于網絡)
廣州三元宮所供奉的神靈
因為靈官神位高移,進入頭門,古樸雄偉的三元大殿立即呈現。該殿寬、高各13.3米,三元神像--上元天官(賜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端坐殿堂深處。正殿兩側為鮑仙姑殿,其后是太上老君殿,與老君殿有石橋相連之東側,是為呂祖殿。由此經客堂前門,可回到主殿前天井中央的拜香亭。天井左為齋堂、祖堂,右為缽堂、抱一草堂。古色古香的藏經閣伸展出大門的西側。坐北向南,依山而建的三元宮,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占地面積約5100平方米,是中外游客必到的勝地。
三元宮的改建修葺歷史
廣州三元宮始建于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初名越崗院,為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鮑姑修道行醫之所。因地處市北,后人又稱“北廟”,明代崇禎十六年(1643)改建后更名三元宮,主祀上、中、下三元大帝;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時任主持杜陽棣在平南王尚可喜等人的資助下,先后擴建山門靈官殿、三元殿、鐘鼓樓、呂祖殿、鮑姑殿、老君殿、玉皇殿、斗姥及道舍等建筑,使三元宮規模宏偉,殿宇巍峨,遂成為嶺南著名道教宮觀。乾隆、同治、光緒年間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抗日戰爭期間,該宮殘遭破壞,后不久又得住持何誠瑞募化重修;“文革”中,此宮再遭破壞,從1982年起廣州道教界開始對其進行全面地修復,現有靈官殿、三元大殿、鮑姑殿、呂祖殿、玉皇殿、老君殿及道舍等道教建筑近百間,宮內終年香客游人絡繹不絕,四季花草飄香,香火旺勝,既是廣州市一大旅游勝地,又是嶺南著名的道教官觀。現為廣州市道教協會所在地。
三元宮的整體布局
三元宮以正對山門的三元殿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東西連接鐘鼓樓,殿后為老君殿;兩側自南而北,東為舊祖堂、齋堂、客堂、呂祖殿,西有缽堂、新祖堂、鮑姑殿等建筑。各殿堂建筑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三元宮主殿三元殿寬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級的石臺基上,與鐘、鼓樓和拜廊連成一片,在廣州古建筑中獨一無二。三元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流行的上元誕、中元誕、下元誕的宗教民間節慶的主要活動場地。
廣州三元宮(圖片來源于網絡)
晉代鮑姑采艾行醫之處
廣州市三元宮修建于晉朝,位于廣州市北越秀山下,它是晉代女針灸家鮑姑采艾行醫之處。元帝大興三年(320),南海郡太守,陳留(今河南開封)人鮑靚,為其女鮑姑(道學理論家、丹陽句容人葛洪之妻)在此興建修道場所,初名越崗院。鮑姑行醫濟世,采集草藥紅腳艾,配以院中井水,制藥以灸贅瘤,救人無數。鮑姑仙逝后,人感其醫德善功,集資塑像,祀奉院內,是為鮑仙姑殿。鮑姑行醫配藥用過的井,后人珍存,名為虬龍古井。現存的醫史遺跡主要有:鮑姑寶殿、虬龍古井和道家煉功碑。
三元宮內珍貴文物
宮內各殿,建于康熙年間,反映了清代道教宮觀的建筑風貌,已有300余年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宮內存探花劉世安字四幅,康有為中堂字一幅,居廉牡丹畫一幅,沈綿春大中堂竹一幅,竹禪大橫披石竹一幅,道藏一套,平南王尚可喜送大鐘一口。“文化大革命”后,上述文物已不知所終了。
1981年3月,三元宮獲重新對外開放。1982年起,陸續收回被占殿宇,并予重修。1983年春節前,舉行了開光儀式,并對外開放,香客游客日增。作為久遠的文物古跡,三元宮是一個可以不斷探求出新價值的謎。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