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士“無心”修道 精通符篆法術受重用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清朝道士婁近垣,被雍正帝表以“秉性忠實,居心誠敬”,乾隆帝封其為通議大夫,賜三品,備員兩朝,屢荷恩賜。稱婁近垣為“清代正一道士之冠”當不為過。婁近垣以其豐富、深刻的人格魅力,逐漸成為后世千百萬學道者的楷模。
資料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清代唯一以符篆名世的道士
婁近垣,字朗齋,法號三臣,又號上清外史,江南松江婁縣人。自幼好道,先后師事楊純一于仁濟觀,師事周大經于龍虎山學道,習五雷陣法,諸家符秘,成為“博符箓”道法高妙的道士。是清代唯一能以符箓名世的道士。
受五十五代天師遺命 進京事天子
雍正五年(1727年),五十五代天師張錫麟循例赴闕朝賀,命法員婁近垣隨行,途中患病,行至浙江錢塘縣(一說杭州),病勢增劇,叮囑婁近垣:“吾無以報國家厚恩,子忠誠篤實,其體予志,以善事天子”。婁近垣所作《重修〈龍虎山志〉自序》中也說:“鄙以五十五代教主遺命,待值京師,備員法事。”
深受皇帝賞識 屢次受賞
雍正八年(1730年)十二月初四日,雍正帝賜婁近垣御筆對聯一副:“靈函自秘金壇錄,仙牒常翻石室書”。雍正九年(1731年)正月二十九日,賜婁近垣御筆匾額:“清吟恬淡”,對聯一副:“種花春掃雪,看箓夜焚香”;同年二月初四日,雍正帝在欽安殿面賜婁近垣御筆匾額:“澡雪心神”,并諭:“這匾與你江西龍虎山提點司那里去掛,欽此。”十一年(1733年)八月,命婁近垣為大光明殿開山住持,統領法官四十八員,焚修頂禮,禱雨祈晴,祝國佑民。乾隆年間,正一真人張遇隆的爵秩由二品降至五品,取消其朝覲、筵宴資格,而婁近垣仍為三品通議大夫,御封妙正真人并兼理道箓司,龍虎山提點司和多處宮觀住持。
整理出版《黃篆科儀》 承前啟后功德無量
婁近垣主要編寫了《太極靈寶祭煉科儀》、《先天奏斗玄科》、《梵音斗科》等科儀書。他對科儀的最重要的貢獻在于他整理出版了《黃箓科儀》。《黃箓科儀》是一部承前啟后的重要科儀法事集。婁將前代繁瑣的科范儀式,刪去重復,編成了在當時十分可行的科儀文書。該書計十二卷。舉凡清代常行之法事,基本匯于此編。當今很多地方仍是沿用此科儀,如龍虎山、上海、蘇州等地之正一派宮觀。有學者將此書與稍早的由龍門高道王常月所編《龍門心法》并稱。此書市面不多見,多在教內流行。
龍虎山(圖片來源于網絡)
清代正一道士中婁近垣著作最為豐富
清代正一道士中,以婁近垣的著作最為豐富。他的主要著作除前面所列科儀書之外,主要有二:一為婁在元代殘本《龍虎山志》的基礎上重修的十六卷本《龍虎山志》;二為婁一生所作的詩稿,名為《妙正真人語錄》,其中的一些篇目被雍正帝的《御選語錄》所收入,所以又叫《御選妙正真人語錄》。有清之朝,能以文字進入《御選語錄》的道士,也只有婁近垣一人。
精通符篆法術但不炫耀 大智若愚難能可貴
婁近垣雖以符箓法術致貴,但他在整個社會都很排斥煉氣修真說的大環境下,頗識時勢,不炫言道教法術及煉養之事。《嘯亭雜錄》卷九《婁真人》中說婁近垣“雖嗣道教,頗不喜言煉氣修真之法,云此皆妖妄之事借以謀生理耳,豈有真仙肯向紅塵度世也?”恭親王延至府邸,請問養生術,婁對曰:“王今錦衣玉食,即真神仙中人”。時席上有烤豬,婁因笑曰:“今曰食烤豬,即絕好養生術,又奚必外求哉!”婁近垣如此大智若愚又不乏幽默的話語,令恭王“深服其言”。
主張“三教一源” 提倡修道關鍵要“無心”
婁近垣認為“心心皆佛心”,“處處有道體”。熱衷于提倡所謂佛仙圣一心,以“無心”“無性”為切合道體之要,好講禪語,不過,據他《闡真篇》看,他主張從無心、無性為要的性功入手,煉化精氣,性命雙修。他認為修道在于“覺”,其關鍵在于做到“無心”,“無心”就能“泯照而覺圓”。“無心”的內涵在于“萬物皆備于我,而未嘗有心于萬物”。儒、釋、道三教圣人之所以為圣人,就在于他們深諳這個道理,而且能夠達到這個目標。從“無心”的理論出發,婁認為,得道成仙不是靠終日冥思苦想,寂心枯坐;亦不是脫離俗世,不問世務而能獲得的。世間的一切差別,諸如圣凡、賢愚、生滅等一切,都是因為心的緣故。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