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
欄目分類:道教建筑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金殿,為銅鑄鎏金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筑,面闊進深均為三間,闊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下奠寶狀蓮花柱礎,四壁于立柱之間滿裝四抹頭?扇。重檐廡殿式屋頂,正脊兩端鑄龍吻對峙;垂脊圓和,翼角飛舉,飾以仙人、龍、鳳、獅子、海馬等珍禽異獸。殿內神像、供器、幾案均為銅鑄鎏金。中間供奉真武大帝像,披發跣足,著袍襯鎧,體態豐潤,英姿魁偉;右侍金童捧冊,左侍玉女端寶,拘謹恭順,嫻雅俊逸;水火二將、執旗捧劍,列立兩廂,英勇威武;銅桌下置玄武一尊,為龜蛇合體,蛇繞龜腹,翹首相望,生動傳神。殿內金匾上刻“金光妙相”四字,為清代康熙皇帝手書。“金光妙相”贊美玄天上帝圣容光彩照人,委婉含蓄地宣揚武當道教高深莫測,妙不可言,含有清王朝與真武神同存,讓世襲家業永昭萬世之義。
金殿在道教文化史上所享有的地位恰恰反映出了歷代皇帝對武當山的重視程度。明成祖在位期間,從金殿構件鑄造到護送安裝等每個環節,他都親自安排。工匠們按其“冶銅為殿,重檐疊拱,羽飛瓦立,飭以黃金范玄帝金像,左右靈官玉女、捧劍執旗天將”的圣旨,在北京將全部構件鑄造成后,又于永樂十四年(1416)九月初九下圣旨《敕都督何浚》:“今命爾護送金殿船只至南京,沿途船只務要小心謹慎。遇天道晴明,風水順利即行。船上要十分整理清潔。故敕。”構件由運河經南京溯長江、漢江,一直護送到武當山,然后插榫、焊接安裝。金殿雖為但卻毫看不出任何銅鑄的痕跡。可見,工藝相當精湛,達到了明代銅鑄藝術的最高境界。
金殿的須彌座及殿前精雕石欄院子,為光滑細膩的石材疊砌而成,以整塊紫色紋石墁地,臺四周繞以同一石質雕刻的蓮花柱飾欄,雕刻細膩柔和流暢。由于石質光滑,被人們稱為“玉石院子”。據中國旅游地質學研究會會長、建筑地質學家陳安澤教授考證認為:該“玉石”為竹葉狀化石和三葉蟲化石,距今約5億年,像這樣的化石作為古建筑材料,在我國尚屬罕見,它的文物價值和意義遠遠超過了玉石的價值。
在金殿的前面還有鐘、磬兩座銅鑄亭子,為明嘉靖年間鑄造,至今保存完好。在金殿的兩側,還有簽房和印房,這是朝山進香的信士抽簽、蓋神印的地方。在金殿的后面,為父母殿,供奉著真武大帝的父母,這也是游客、信士到此都要叩拜的地方。 金殿雖歷經五百多年風雨雷電,酷暑嚴寒,至今仍輝煌如初,此乃我國古代建筑和鑄造工藝的燦爛明珠,是我國的稀世珍寶。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