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古建筑群之“武當之吻”
欄目分類:道教建筑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武當山門戶網,武當山官方權威網站,武當通,武當旅游,旅游咨詢,武當新聞,武當視頻,視頻新聞,武當視頻新聞,武當圖片,武當武術,武當養生,武當圖書,武當文化,武當文摘,武當物產,武當資料,綜合性網站
武當山古建筑群瑰麗輝煌,磅礴大氣。而人們仔細品賞,會發現古建筑的宮殿屋脊上有許多精美飾物,其中飾物之一“吻”極為典型! ≡谖覈糯茉缇椭匾曃菁沟难b飾!叭缵査挂恚缡杆辜,如鳥斯革,如翚斯飛”。(詩經)反映了西周時期宮室建筑上的棱角,猶如箭頭狀,飛檐上亦有了華麗的裝飾。迨至漢代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正脊上,則開始使用鳳凰(或朱雀、孔雀)作為裝飾物作為點綴! v史發展到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時期,印度的摩竭魚傳到中國。摩竭魚(即鯨魚)在佛經上是雨神的座物,能滅火。由于我國木結構建筑十分易燃,遂引進傳說中能滅火的摩竭魚形式,用到建筑特的脊飾上而形成鴟尾的形象,以祈求避火! £P于鴟尾的記載,歷代著述頗多。《倦游雜錄》記載:“漢以宮殿多災,術者言天上有魚尾星,宜為其象冠于屋脊以禳之!边@是鴟尾來源的又一種說法。它們的共同的特點,線條較為簡練,樸實莊重,尾端向里彎曲。 迨至中唐之際,鴟尾逐漸發展為鴟吻。由原來鴟尾前端與正脊齊平銜接改為口銜正脊相連,故名鴟吻。又因與宮殿正脊相接,故亦稱正吻。從鴟尾到鴟吻的轉變,是這一裝飾構件的一大進步,從而為它的不斷發展奠定了基礎。至此,官私著述也開始出現鴟吻字樣。北宋吳處厚《青箱雜紀》說:“海有魚,虬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漢柏梁臺災,越巫上厭勝之法(厭勝,代方士的一種巫術,謂為以詛咒制服人或物)。起建章宮,設鴟魚之像于屋脊,以厭火災,即今世鴟吻是也!焙箅S各*不斷的發展、演變,鴟吻造型也日臻華麗,形象日趨逼真。 后來這一飾件造型逐步擺脫鴟尾的形狀,而為龍的軀體形狀,并刻有流云紋樣,好似騰云駕霧,且造型更加復雜、優美、生動、逼真,故有“龍吻”之稱! ∥洚斏浇鸬钫股系凝埼牵湓煨蛧乐、秀麗,通身刻有鱗甲,做工十分精細。是脊飾構件工藝制作水平的頂峰之作,觀之使人驚嘆。因整體銅鑄鎏金的金殿至今尚是難解之謎,我們也無從知曉其一二。但從北京太和殿的龍吻上,我們也許能了解一些其中奧秘。 北京故宮太和殿是和武當山金殿同一時期的最高等級的建筑,是我國歷代宮殿的代表之作。太和殿的每個龍吻高340厘米,寬268厘米,厚32厘米,重約4、3噸,是由十三塊中空的琉璃瓦構成,古建上俗稱“十三拼”。一座大吻要比宮中太監住房還高90厘米,體量之大,無可比擬。 如此巨大的龍吻,勢必大大增加殿頂的負荷,同時帶來施工上的困難。所以必須妥善解決它的固定問題。建筑師們除在龍吻下安設吻座外,南北各有一條五尺的鐵鏈子,牢牢索龍吻于正脊兩端,“正脊當溝瓦之下,垂鐵索,兩頭各五尺”,故稱“吻索”! ∵有一種固定方式,是在吻的頸背上插有一把扇形寶劍靶。也有人認為這扇形寶劍是為了怕龍吻“擅離職守”,而用其把它鎮于屋脊上! ↓埼潜环饨ǖ弁跻暈橐环N雨神,避火祛空,是建筑物上的裝飾構件。其實在建筑功能上它還起著舉足輕重的保護作用。象太和殿這種重檐廡殿頂建筑,除正脊之處,還有八條垂脊,傳說為“九脊封十龍”,表示每天有十條龍來守護太和殿。與正脊相接的是上層的四條垂脊,形成四坡五脊的大屋頂,其屋頂的斜度,越往上,越峻峭,巍然高聳;越往下,越和緩,如翼輕展,使屋頂巍然屹立,“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筑物美麗的冠冕!保核汲伞肚迨綘I造則例》)而龍吻所安位置是殿頂前后兩坡與山面一坡琉璃瓦壟的交匯點,是三坡交接轉折樞紐之處,雨水最容易從交匯點的縫隙處滲入,是整個殿頂防水的最薄弱環節。可見,龍吻在建筑上的重要作用,則是嚴密地封固了三坡瓦壟交接的頂端,使雨水無法滲入。 古人把構件的建筑功能與藝術造型完美地結合一體,即有裝飾之功,更有保護建筑之效。真是偉大啊。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
上一篇:瓊臺中觀
下一篇:竹山發現一處戰國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