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的庵
欄目分類:道教建筑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庵,是古代圓頂草屋的稱謂。《釋名·釋宮室》曰:“草圓屋曰蒲。蒲,敷也,總其上而敷下也。又謂之庵。”晉代葛洪《神仙傳·焦先》載:“居河之湄,結草為庵。”清代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庵》記:“古人名草圓屋為庵,蓋取奄覆之義,從‘廣’,從‘艸’皆古人增加。”佛教、道教以庵作尼姑、道姑活動場所。
武當山自唐迄清歷代建庵計38處,其中現存4處,遺址14處,淹沒20處。
武當山的庵既有大小之別,也有功能之別。大庵有兩種,一種是道教法事齋醮活動的重要場所。諸如唐代建造的沖虛庵,有磚木結構的殿宇上百間。自唐以后,這里一直是一方祀神、齋醮法事的活動場所。到了明代,明成祖為鞏固已得政權,便極力重視推崇武當道教,做出被后人稱之為“北建故宮、南修武當”的國策,不惜代價把武當山建成“皇室家廟”。之后,為擴大武當山建筑規模,興盛道教,又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下圣旨:“許那各處為善作福的人,都來修理,不要只拘定著一處修。欽此。”自此以后,不僅許多地方官吏、民間信士紛紛集資在武當山建造庵堂祠廟,使武當山的建筑規模空前龐大,而且藩王們也積極舍己資在武當山建庵,成為藩王及其家眷朝山進香的行宮別館。一般規模都較大,如周府庵就有400多間殿宇。由于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房屋建筑及其稱謂也有等級之分,盡管有些藩王創建的庵的規模大于部分宮觀,但仍然只能叫庵。所以武當山的庵可與宮觀的規模、法式相媲美,這與其他地方的庵是有區別的。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均州知州江?以申改“廢藩”為由,將明代藩王建的11處庵改名為觀。即:周府庵改名為悟真觀,晉府庵改為玉清觀,襄府庵改為太清觀,慶府庵改為知白觀,秦府庵改為守真觀,楚府庵改為紫陽觀,崇府庵改為無余觀,潞府庵改為無為觀,瑞府庵改為開濟觀,福府庵改為閑心觀。沐府庵改為元始觀。但后來并沒實行,人們仍然習慣稱庵。
武當山各時期的庵,均選定風水寶地建造。或建在平原上,或建在鬧市中,也有建在山凸、山凹、山埡、靠山近水等處的。但有一個共同特點:按軸線左右對稱布局,仍以大殿為核心,主體建筑突出,頂飾最高為重檐歇山式,也有歇山式,大部分為大式硬山式。左右配殿多為硬山式,也有懸山式,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