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祥貞(二)遭匪難家道巨變 父早逝世態炎涼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事情的發生和發展,都有內在的原因。曹祥真母女出家修道也并非僅是一句一簡單的“與道有緣”所能說得情楚明白,而確實是有特殊的家庭原因和個人經歷所造成的。
說起來,還必須從甘肅臨夏地方開始……
父母相識 共創家業
當年在甘肅臨夏地方,有一位年輕英俊做藥材和皮毛生意的小伙子,被當地一位家道殷實的何姓人家十七八歲的大小姐看中。小伙子不僅人長得高挑帥氣,且精明能干,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所以當何姓人家的長輩知道家中女孩有意于這個外地來經商的小伙子時,不僅沒有反對,還托媒人主動前往小伙子經商的店鋪中提親,這也是西北民風淳樸的緣故吧。
資料圖 配圖不對應本文中事物
這小伙子人雖生得年輕,但實際年齡卻已是三十余歲的人了。因多年在外奔波生意,所以確實也還沒有顧得上娶妻成家。當何姓人家前來提親時,他因日常間在鋪面上做生意時也曾見過何家大小姐數面,知她生得也水靈,忽閃著一對迷人的大眼,文雅清秀,待人更是得體大方,所以媒人一說即合。
按照當地的風俗習風慣,何家這位大方賢淑,名叫何玉蓮的小姐,不久就成了這外地商人小伙子的太太。小伙子名叫曹幫華,在甘肅臨夏已夏已經商多年,但并未正式有一個家,現在娶了太太,于是即在臨夏市北大街商行正式安家立業了。在這個溫馨的家庭中,何玉蓮女士為曹幫華先生,先后生了三個孩子。第一個是男孩,第三個也是男孩,第二個卻是個聰敏伶俐的女兒,她就是本文的主人翁曹祥真道長,她俗家的名字叫曹群英。
資料圖 配圖不對應本文中人物
樹大招風 頃刻崩頽
正當曹群英的父親曹幫華先生的生意做得紅火的時候,不想樹大招風,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商行遭到土匪的搶劫。曹先生本來一番轟轟烈烈的商貿事業,頃刻間土崩瓦解化為泡影。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曹幫華先生在心灰意冷之際,只得與夫人何玉蓮商量退步之策。
曹幫華先生原籍是陜西渭北地方合陽縣和家莊鄉長市口村的人。曹家在村里是大戶,家中有祖產土地數百畝,還有一座豪華的府宅大院,在當地影響很大。曹家到了曹幫華這一輩,他是家中長子,還有一個弟弟。這曹幫華要說也是精明能干,早有振興家業、開拓發展的想法。所以他說服家中長者,單身外出經商打天下,合陽老家則讓弟弟管理好土地,他自己在外經商掙錢,按期將款匯到家中,使這座曹家高門大戶的經濟更為堅實。
父親早逝 無依無靠
這一次曹幫華在外面遇到了這種意想不到的打擊,自然就有了返回原籍老家的打算。在商得夫人何玉蓮的同意之后,即與何氏娘家的親戚朋友打好招呼,遂收拾起行李,清理好賬務,全家很快就返回了陜西合陽老家。
沒有想到的是,曹幫華先生返鄉僅兩年的時間,因遭匪劫而連驚帶嚇,再加上轟轟烈烈的事業猛然間一下就垮了,心中之憂悶可想而知。也僅兩年的時間,這位當年50余歲的中年商人竟然撒手長歸!這一年他的妻子何玉蓮只有30余歲,真是可憐,紅顏薄命!
當年他們的女兒曹群英年僅6歲。曹幫華去世不久、妻子何玉蓮又生下了一個遺腹女兒,所以實際上曹群英兄弟姊妹有四位。 隨著曹群英的父親去世,曹家的情況發生了微妙的一變化、叔父成了這個高門大戶第一位當家人。叔叔和嬸母共生有三個女兒、兩個兒子。他們對兄長曹幫華留下的孤兒寡母漸生絮贅之感,因為大哥現在去世了,他現在不僅不能再為這個家庭掙錢了,還留下了這幾口人要撫養。男孩長大要分一份家產,女兒長大要嫁人,也是賠錢貨!而嫂子這么年輕,這么多孩子,看那樣子她是肯定不會去嫁人了,但她是一個大家女兒,從小就不知勞務,所以也是要這個大家去養著的,所以曹群英這一家子自然很不討人喜歡。終于叔叔、嬸母找了個借口將曹群英這一家子還是分了出去另過生活。
為了支撐這個家,供子女讀書學知識,何玉蓮這位不諸農事的太太也要下地勞動了。她是來合甘肅臨夏的一位大家閨秀,因遠離家鄉而沒有了娘家人的支持,所以在這個曹氏家族中她原本就沒有地位,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她只得將最小的一個女兒送給了別人家。
離家出走 向往名山
這個性格頑強的女性,白天下地干活,撫育子女,晚_上則是以淚洗面。時間長了,她在各方面也就看得淡了,但她的精神生活中需要慰藉和寄托,于是她開始敬神吃素。她覺得自己生活得這么艱難,總是自己有什么與生俱來的罪過,所以她努力擠出時間去誦經消災。聊以自慰的是,她的三個子女都頂爭氣,她(他)們不僅努力讀書學習,且每天回到家中,都去幫助她做家務,甚至下地干力所能及的農事雜活。
終于她盼到了子女長成,曹群英年十七八歲時,何玉蓮的出發點是不耽誤女兒的終身,遂將她草草地嫁了出去。她并沒有考慮到女兒的情感世界,女兒是否滿意這樁婚姻。而問題最終就出在這里,沒想到女兒出嫁后并不幸福,每次回家總是哭哭啼啼。她的心也要碎了。真是罪孽!這個世界對人,尤其對女人,難道就這么刻薄寡情嗎?
何玉蓮想,自己一生艱難,但心中卻無怨無悔,因為她已將自己的一生交給了一個愛自己而自己又愛的男人。但女兒不同,她的婚姻不是自愿的,她并不喜歡老母親為自己選擇的人!再不能害女兒了,否則自己這一輩子都不能心安!
平日里燒香敬神,誦經消災,所以她對道觀的情況較為了解。離合陽百余公里之外,不就有一座名聲很大的華山道觀嗎?她雖然沒有去朝過山敬過香,但她覺得只有華山那里才是她們母女的棲身之處。兩個兒子眼看著都長大了,母女倆商量妥了,于是她們悄悄地做起準備,她們將家中一些東西拿出去當些錢。對外面稱,她準備帶著女兒到甘肅臨夏娘舅家走一趟親戚。
就這樣,她們母女在1946年悄悄出走了,離開了合陽家鄉。據說后來合陽也真有人到臨夏曹群英的娘舅家找過她們,但怎么會找得到呢?時間長了,這些人也就淡忘了。
文/袁志鴻 來源:《當代道教人物》華文出版社 騰訊道學整理 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