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圖、太極圖的道教文化內(nèi)涵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fā)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shù):次
《太極圖》與《無極圖》都與道教有著密切的關系。《無極圖》體現(xiàn)了道教的修煉之理。其圖最下一圈稱為“玄牝之門”,“玄牝”出于《老子》“谷神不死,是謂玄牝”一句。黃宗炎認為這指的是人身體中介于肚臍與命門之間的下丹田,此處是道教修煉時所謂“祖氣”發(fā)生之處。修丹之士首要的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就是要在自己的下丹田修煉出原始的“祖氣”。因這個原始“祖氣”能生天生地、成人成物,具有玄妙的作用,故因之可以稱為玄牝之門。
在修煉出原始“祖氣”后,第二步要將此“祖氣”從下丹田中提起,并在自己周身運轉(zhuǎn)小周天,進行修煉,去除陰質(zhì),目的是將之煅成純陽,這就過渡到此圖的第二圈,即“煉精化氣”、“煉氣化神”階段。在這一步,通過修煉,要將有形之精煉化為精微之炁,將精微之炁煉化為出入有無之神。
第三步為“五氣朝元”,即將修煉之后產(chǎn)生的先天精、氣、神貫通在自身五臟六腑之中,使精、神、魂、魄、意交融成一體。據(jù)有的丹經(jīng)說,這步所體現(xiàn)的是內(nèi)丹修煉的大周天功夫。
第四步,取坎填離,所謂坎離也可以看作即是神氣,通過神氣相依不離,成就陽神和圣胎。丹家則借《周易》之理稱之為“取坎填離”,因為就《周易》卦象而言,取坎中一陽,填離中一陰,則可以形成乾卦純陽之體。這個乾卦純陽之體在內(nèi)丹中可以稱之為陽神、或者叫圣胎。結(jié)圣胎、出陽神在道教內(nèi)丹修煉中可算是非常高的境界了,但還不夠。《無極圖》認為,終極的一步要將結(jié)就的圣胎復還于無極,這就過渡到第五步“煉神還虛,復歸無極”。至第五步,內(nèi)丹修煉的功用才可謂達于極至。
于此,我們可以看到,《無極圖》自下而上對道教內(nèi)丹修煉中“逆則成丹”的原理做了詳細說明。
《太極圖》與道教亦有密切之關系。周敦頤雖然是一個儒者,但他胸襟開闊,沒有狹隘的門戶之見,而是能廣泛吸收道、釋的思想,融為一爐,形成自己獨特的儒學思想體系。據(jù)史書記載,他喜歡“從隱者浮老游”,與禪師、道士往來密切,曾與鶴林寺僧壽涯交往,得“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雕”之偈。他也喜愛靜坐,寫過“書堂兀坐萬機休,日暖風和草自幽。誰道兩千年事遠,而今只在眼前來”等談靜坐體會的詩句。對于道教內(nèi)丹術,他亦十分推崇,自言“始觀丹訣信希夷,蓋得陰陽造化幾。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束景南先生曾從周敦頤的兩位夫人入手,考證過周敦頤與道教間的關系。據(jù)他考證,周的第一位夫人乃陸詵之女,紫陽真人張伯端曾是陸詵的幕僚,并因隨陸詵入川才得遇青城丈人而獲內(nèi)丹真訣。周的第二位夫人是蒲宗孟的妹妹,蒲宗孟與道士陳景元是好友,陳景元的師傅是張無夢,而張無夢的師傅正是陳摶。
那么,《太極圖》與道教究竟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來考察一下《太極圖》的文化內(nèi)涵。
《太極圖》最上一圈為“無極而太極”,表明無形無象的太極是宇宙萬物生成的本源和本體;第二圈“坎離相抱”,表明“太極”的動靜產(chǎn)生了陽性和陰性的物質(zhì)。陽性物質(zhì)具有剛健、運動的屬性,陰性物質(zhì)具有柔順、靜止的屬性。陰和陽是太極的兩儀,兩者統(tǒng)一于“太極”之中,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轉(zhuǎn)化,從而生生不已;第三圈是“五行生成圖”,指的是由于“太極”中陰陽兩儀的變化和組合,形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其中,水、金居右,屬陰。火、木居左,屬陽;第四圈“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指五行相生,人類出現(xiàn);第五圈“萬物化生”,指陰陽五行之氣生成萬物。此圈居于人類之下,表明人為萬物之首。人稟陰氣而為形體,稟陽氣而為精神。其所稟受的五行之氣成為人的五常之性,即仁屬木,義屬金,火屬禮,水屬智,土屬信。儒家的圣人于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性不偏、不執(zhí),取其中正而已,故無欲,無欲故靜,從而能“與天地其合德,與日月臺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成賢成圣。
從周子《太極圖》的文化內(nèi)涵中,我們可以看出,其立論的基礎是強調(diào)“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即賦予“靜”以“中正仁義”的內(nèi)容。其立論的方法,則是以《周易》、《老子》天、地、人“三才”一理的原則和方法,由“天地自然之理”推及于“人之理”,又“原始返終”,將“人之理”上升至于“天地自然之理”。由此可以看出,周子學說本身的內(nèi)容是歷史上儒家一貫強調(diào)的“中正仁義”,而其理論論證、闡述的方法,則受到《周易》和《老子》的影響:即將“天地自然之理”與“人之理”相發(fā)明,將形而下的“中正仁義”等人倫道德上升為形而上的、“無極而太極”的天道;又將形而上的“無極”、“太極”等自然天道賦予“中正仁義”等人倫道德的內(nèi)容。這樣就可以使儒者不用脫離人倫日用而獲得終極的、超越的天地境界,所謂在日用常—行、灑掃應對中皆有至理存在,就是其理論的現(xiàn)實效應。其“主靜”之說,也啟發(fā)了宋儒對“心性修養(yǎng)”問題的討論與重視。而“主靜”通常被看作道家、道教思想的理論核心。故周敦頤《太極圖》是受到過道家、道教思想影響的。
我們還可從《太極圖》的內(nèi)容本身來看它與道家、道教的關系:
首先,周子《太極圖》最上一層之“無極而太極”,其中“無極”二字出于《老子》之《知其雄》章:“知其雄,守其雌……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老子》首章即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周子“無極而太極”與《老子》此意略同。
其次,《太極圖》第二圈由坎離二卦代表由太極而化生的陰陽或兩儀,與道教“水火匡郭圖”相似。(清代毛西河曾說他所看到的五代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中有“水火匡郭圖”,但明《正統(tǒng)道藏》所收彭本無此圖,《道藏》本與毛西河所見彭注之版本不同。)
第三,《太極圖》中的五行圖式,也能夠在唐五代所謂“五行返生”、“五行顛倒”的道教丹道理論中得到解釋。如中唐時期流行的《太白真人歌》中就曾提出:“五行顛倒術,龍從火里出;五行不順行,虎向水中生。”周子《太極圖》第三層論五行,土居中央,左邊是木、火,右邊是金、水。木代表東方,四象中以蒼龍為之喻;金代表西方,四象中以白虎為之喻;火居木之上,表示“龍從火里出”,水在金之上,代表“虎向水中生”,以中央之“土”將“水中金”,“火中木”,即所謂的木液、金公合作一處,成水火既濟,結(jié)成丹頭,以修還丹。一般情況下,金生水、木生火是通常關于五行相生的觀念;而道教講五行“反生”,即水能反生金,火能反生木,這是與道教修煉相關的對五行關系的一個特殊運用。從周子《太極圖》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到這種對“五行”關系的運用。周敦頤一改漢儒的“傳經(jīng)之學”,吸收《周易》、《老子》的自然天道觀,以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創(chuàng)宋明之新儒學。周敦頤作為儒家學者,其講天道自然的目的,是為儒家性命之學尋找形而上的依據(jù),旨在更好地教人如何成為儒家的圣人。但我們可以看到,《太極圖》中,既有由無極——太極——兩儀(分陰分陽的結(jié)果)——五氣順布、四時行焉(陽變陰合的結(jié)果)——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化生萬物,萬物生生無窮的宇宙發(fā)生論思想,也有萬物都具有道性的宇宙本體論思想,更有循一定的程序和規(guī)則,萬物包括人都可以復歸于無極、復歸于道的思想。盡管對于本體之“道”的理解,儒、道可能有所不同。但《太極圖》的這種理論思路,無論在道教史上還是在儒學發(fā)展史上,都有其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無極圖》與《太極圖》均反映和折射出道教的修持理論和思想。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