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武當丨世間兩座武當山 “移星換斗”顯圣跡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文/知樂齋主
宋以前武當已是道教名山,形成于北宋的道教經典《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真武啟圣錄》等,構建了真武修真武當的神圣敘事,武當山成為真武大帝鎮守的根本道場,自此盛名遠播。自南宋余道元創建真武祠以來,齊云山創建真武道場就刻意模仿武當模式,故有“江南小武當”之稱。
齊云山創建真武道場就刻意模仿武當模式,故有“江南小武當”之稱(資料圖)
穩固江南第一真武道場地位
據南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邑人金大鏞所記:“或曰泰和之山,真武開跡之所,中和之山,真武寄跡之所。雖大小不侔而棲真降圣,迥出塵表,風云神異,其理則一!薄罢嫖浼嫩E齊云”之說和不斷創造的真武降圣的故事,將齊云山納入真武大帝的圣跡史,奠定了齊云山作為江南第一真武道場的穩固地位。宋代武當已稱“太和山”,齊云則稱“中和山”以相呼應,明永樂中武當宮觀敕建完成,形成真武道場的權威模式,自此齊云山峰、巖、洞、宮、觀、庵之名,多仿照武當而來。
奠定了齊云山作為江南第一真武道場的穩固地位(資料圖 圖源網絡)
建筑再現真武神圣敘事
永樂十一年(1612),成祖大建武當宮觀,按照真武修真的故事構建武當山的建筑模式,自山門至金頂依次為靜樂、玉虛、紫霄、南巖、太和等宮,又有磨杵澗、復真觀、榔梅庵、飛身崖等,山景與建筑渾然天成,再現真武修真武當的神圣敘事。齊云山雖早有真武寄跡之說,但明弘治之前,本山奉祀真武的宮觀仍止于齊云觀的真武殿。永樂中,本山道士徐秘元“嘗往武當、武夷訪修煉性命之學”,開始有意識的學習武當的建筑模式。(騰訊道學獨家稿件)
世間兩座武當山
弘治中,徐秘元攜徒汪泰元于紫霄崖建紫霄宮,正德十年(1515),汪泰元又建玉虛宮于紫霄巖,此后徐秘元師徒相繼開建了靜樂善勝宮、治世仁威宮、天乙真慶宮、碧霞靈應宮等。嘉靖中,汪麗清復建凈樂宮于桃花澗,又仿武當擬磨杵澗、置老姥亭等,方瓊真建榔梅庵、興圣祠等。因“太和乃煉道衣缽之時,齊云乃神游劍纛(dào,古時軍隊或儀仗隊的大旗)之寓”,故所建置皆以武當為標范,道會方瓊真又自植榔梅二樹于齊云榔梅庵,“武當之神異者又移于茲山矣”,更進一步強化了齊云山真武圣跡與武當之間的深遠淵源關系。
武當之神異者又移于茲山矣
世宗崇奉道教,熱衷方術,龍虎山正一真人張彥頨(yǔ)以術進,頗得世宗之心。嘉靖十一年(1532),應正一真人奏請建醮齊云山祈嗣有驗,嘉靖十八年(1539),御賜齊云觀名“玄天太素宮”,并免除香稅以供道士焚修之用。嘉靖三十五年(1556)八月,命內府撥銀三萬多兩,由工部營建玄天太素宮,作為齊云山奉祀真武的中心殿宇。世宗敕建玄天太素宮,更是直接采用武當模式,所有殿宇“俱用琉璃瓦修蓋,金碧輝煌,宮闕壯麗,迥過于前代,武當太和宮之匹亞也。”以玄天太素宮比于武當太和宮,更是明確地將武當建筑模式直接移于齊云山。(騰訊道學獨家稿件,編輯:孟淅)
(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知樂齋主,騰訊道學專欄作家。)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