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能道士:唐代高道司馬承禎的政治生涯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唐代高道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647~735),字子微,法號道隱,唐河內郡溫(今河南溫縣)人。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為司馬懿侄兒彭城穆王司馬權的后裔,家學淵博,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聰慧穎悟、博學多才,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尤其擅長篆書、隸書,他首創的“金剪刀書”別具風采,風靡一時。
道士司馬承禎的政治生涯
但他無意為官從政。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他不顧家人反對,到嵩山逍遙谷師事道教上清派第十一代宗師潘師正。精研道家典籍,練習辟谷、導引、服餌等養生之術,為潘師正所贊賞。潘師正將上清派“正一之法”及道家典籍悉數傳授給他,并囑咐:“自從陶隱居(陶弘景)傳給我‘正一之法’,到你已經第四代了。希望你能夠弘揚道法,做一些利國利民的大事。”
幾年之后,學業有成的司馬承禎拜別恩師,游歷名山大川,遍求名師高士,探究道家奧秘。道教名山王屋山、句曲山(茅山)、天柱山、衡山、天臺山、大霍山都留下了他的腳步。之后,他定居于天臺山玉霄峰,親自構筑廬舍(眾妙臺)隱居修行,自號“白云子”、“天臺白云道士”。
作為道教上清派的第十二代傳人,司馬承禎很快引起了當權者的注意。第一個邀請司馬承禎出山赴京(洛陽)的是武則天。武則天廢李旦自立為帝,改唐為周。為了籠絡人心,于圣歷二年(699年)以特旨召請他赴京(神都洛陽),親自接見并降手敕贊美之。
武則天一生崇尚佛教,她對于李氏皇族奉道教為國教十分不滿,執政之后馬上置佛教于道教之上。客觀地說,武則天之所以邀請司馬承禎,純粹是政治需要,是為她以“周”代唐、改朝換代服務的。
多年來,武則天獨攬大權,挾天子而臨朝聽政;廢帝而自立,誅殺李氏王族和反對派大臣,舉國上下人心惶惶。道教人士時刻擔心武則天崇佛滅道,鋌而走險。司馬承禎為了道教的生存和發展,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奉詔奔赴洛陽。在洛陽期間,他再三向武則天闡明陶弘景的“佛道雙修”的學說,初步闡述了“儒、釋、道本為一家,殊途同歸”的意見,基本上得到了武則天的認可。不久,司馬承禎即上表請求還山。武則天委托麟臺監李嶠在洛陽之東為其餞行。
司馬承禎
崇尚道教的睿宗李旦對司馬承禎十分尊重。他第二次上臺(710年)不到一年,就特派司馬承禎兄長司馬承祎持其親筆信,赴天臺山敦請司馬承禎。李旦在信中極力贊美司馬承禎的高尚品德和天臺山的秀麗風光,表現了求賢若渴和仰慕之情。司馬承禎到長安后,李旦還特意安排他在皇宮中居住。據記載,李旦曾經兩次降敕贊美司馬承禎,評價他:“廣成(子)以來,一人而已!”并自稱“弟子”。李旦屢次要安排他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司馬承禎不允,堅持要回天臺山修道。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初秋,剛到長安的司馬承禎毅然還山。李旦戀戀不舍地賦詩送別,特賜他“寶琴一張及霞紋帔”。文武大臣百余人競相賦詩相送,常侍徐彥伯挑選了其中30篇上乘之作編輯為《白云記》,并為之作序,流行于世。同年,李旦又耗費巨資為司馬承禎修復了天臺桐柏山桐柏觀舊居,詔令“四十里以內不得樵采”,以示優待和崇敬。從此,桐柏山正一派盛極一時,司馬承禎以“帝王師”名揚天下。天臺山逐漸成為道教南宗的祖庭。
唐玄宗李隆基也是道教的忠實信徒,他先后兩次召請司馬承禎入京,每次都安排他住在皇宮內,并親受符箓,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道士皇帝。司馬承禎再次成為名副其實的帝王師。
司馬承禎安貧樂道,每次赴京不久就再三上表請求還山,唐玄宗總是殷勤挽留,臨行之時常常賦詩作文,依依惜別,而且賞賜很多。開元十一年(723)三月,玄宗送別司馬承禎時作文相贈。
開元十五年(727),司馬承禎第二次受玄宗邀請赴京(東都洛陽)時,已是80歲高齡了。為了能經常向司馬承禎請教,李隆基特意安排他就近到王屋山“自選形盛之地”修建道觀。
同年,已88歲高齡的司馬承禎仙逝。玄宗痛惜不已,下詔賜“銀青光祿大夫”,贈號“貞一先生”,還親筆為他撰寫了碑文。又下令將司馬承禎在南岳衡山的舊居改建為隱真觀,并親筆書寫觀額,還詔令衡陽府鑄造了一口2000公斤重的銅鐘懸掛于觀內,以示崇敬,并令其弟子薛季昌主持隱真觀,繼續享受帝王師的待遇。
司馬承禎深得道教的奧秘,理論造詣很深,一生著作十分豐富,有17種30多卷,其中《坐忘論》、《天隱子》、《服氣精義論》、《上清天地宮府圖經》等最為著名。司馬承禎對于道教全方位的貢獻影響深遠。他所到之處,道教都得到了發展。
司馬承禎的文人側面
司馬承禎在京期間,與李白、王維、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賀知章等文人雅士,是意氣相投的好朋友,常常在一起賦詩、論道、撫琴、暢飲,被人們譽為“仙宗十友”。
司馬承禎琴棋書畫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全唐詩》里載有他的一首《答宋之問》,其云:“時既暮兮節欲春,山林寂兮懷幽人。登奇峰兮望白云,悵緬邈兮象欲紛。白云悠悠去不返,寒風颼颼吹日晚。不見其人誰與言,歸坐彈琴思逾遠”。
司馬承禎還是一名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他鑄造的銅鏡十分精美,鍛造的寶劍鋒利無比,曾經作為禮物送給李旦、李隆基兩位皇帝。
司馬承禎數度從天臺出山,赴皇帝之詔,與問國事,過新昌斑竹山麓一石橋,大悔落馬,故此橋名司馬悔橋,斑竹山又名司馬悔山。今尚存。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