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玄先生——吳筠[隋唐五代]
欄目分類:道教人物 發布日期:2017-06-24 瀏覽次數:次
中國道教發展到唐代,外丹學說己達到頂峰,社會上不少文人寫詩 著文,頌贊外丹,可是外丹的副作用己露端倪,自太宗以后,服丹而死的不斷出現。司馬承 禎、吳筠面對外丹現實,大力倡導仙道內丹學說,批駁外丹之弊,開道教煉養長生內丹派的 先河。
一 嵩山天臺修真 玄宗殷勤問道
吳筠,字貞節,華州華陰(今陜西) 人,年少時即通經史,尤其善于文辭,參加進士試,沒被錄取。其性情高潔,不隨流俗。十 五歲時,有志于道教,和同愛道術的人一起隱居于南陽的倚帝山,后入嵩山學道,從體玄先 生潘師正為道士,習傳上清經法,經過努力鉆研,完全掌握了奧義和法術。
唐玄宗開 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吳筠離開嵩山,南游金陵(今南京),訪道于茅 山,遂隱居于茅山修道。后又東游天臺山,登臨滄海。在剡地同越中名士常作詩酒之會,所 著詩歌,名躁東南,后傳于京師。玄宗聞知他的大名,遂遣使前往征召。吳筠到達長安后, 在大同殿拜見了玄宗,二人論道說法,十分投機。玄宗即令吳筠待詔翰林。
玄宗問詢 吳筠道法,吳筠說:道法的精要,都比不上《道德經》五千言,其它的蔓詞延說,只 不過自費紙張罷了。”
玄宗又問神仙修煉之事,吳筠回荅說:這是山野 隱士所做的事,主要靠在長年累月積功修德來獲得,這不是陛下所能辦得到的事。 ”
吳筠 在京城,每當朝會之時,經常與文武官員一起列位就座,朝臣們的啟奏 ,吳筠的陳述,只不過是名教世務罷了,間或有些言詞過激的以此來表達對國家的忠心,所 以,玄宗很器重他。
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李林甫、楊國忠輔 政,朝廷政紀日亂,吳筠預測天下將發生大亂,向玄宗上奏,堅決要求返歸嵩山,多次上奏 ,都未被批準,于是玄宗下詔于京城岳觀內另建道院,讓吳筠住持,修煉傳道。
安祿 山、史思明叛亂前夕,吳筠又向玄宗上奏,請求允準回茅山,玄宗同意了。吳筠回到茅山不 久,中原大亂,玄宗逃蜀,而江淮間盜賊蠭起,于是,吳筠又東游會稽,常于天臺剡中,逍 遙于泉石之間,常與詩人李白、孔巢父往來,以詩歌相酬和。在這段荒亂歲月中,有很多文 人參與了他們的活動,生活過得較為平靜。
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吳筠 在越中去世。其弟子邰冀元等共同商議取謚號為宗玄先生”。
吳筠一生 擅長文辭,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玄綱論》和《神仙可學論》,還有《心目論》一卷,《 復淳化論》一卷,《形神可固論》一卷,《坐忘論》一卷,《明真辨偽論》一卷,《輔正除 邪論》一卷,《契真刋謬論》一卷,《道釋優劣論》一卷,《辨方正惑論》一卷。今有《宗 元先生文集》上中下三卷傳世。
二 內丹仙道思想 開創未來流派
吳筠在修煉 過程中,對道教理論有很多闡發,并有自己獨特的修煉實踐經驗。這就是他的內丹思想,也 是神仙道教思想。
首先,守靜去躁。吳筠認為人依靠精、氣、神,唯一的要則是 守靜去躁”。他引用了《龜甲經》上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后解釋 說,不在天者,謂知元氣也。人與天地各分一氣,天地長存,人多夭折,”是 役氣”的結果。役氣就是勞損生氣。役氣主要表現在躁動”,躁 動的根源在情欲”。情欲表現有生活上就是對色、聲、香、味的態度,如果使 這些東西快其情”,那么就會惑其志”亂其心”, 其結果就會敗身喪道、亡形沉骨,到達死亡的境地。所以只有寧靜去欲,才能得道成仙。
吳靜為了說明守靜去欲,他提出恬淡無為”不悲不樂”, 這樣才能使元氣暢和,這就是通往仙界的重要步驟。其次,守靜去欲在于持久以恒,這樣才 能將起動的躁欲,制止在萌芽狀態,長此以往,就能達到泰然忘情,超然物外的境界,自然 可達長生久視了。
其次,神仙可學,吳筠認為自古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孜孜以求, 始終不得其法,神仙是否可學,甚至產生了懷疑。他認為神仙之道,比儒、墨更高,儒墨所 宗,僅只忠孝慈愛,而仙家所為,則慶及王侯,福薦祖輩,延及子孫。仙道既然如此之高貴 ,他進一步闡述了神仙存在,并且可學的道理。指出自古成仙的幾種情況;有的人不學自然 成仙,這是稟承天地間的特異之氣所形成的;有的人必須經過學習才能成仙,這是功成圓滿 的結果;有的人學而不得,開始勤奮,中途荒廢,結果無成。這三種情況都存在,所以不可 以一種來概括全部。
吳筠為了強調仙道可學,他提出了遠于仙道和近于 仙道的七種表現的區別。
遠于仙道的七種表現是:
遺形取性。有的人遺棄形 氣,甘心于死地,來換取性理常態。這是遠離仙道之一。
仙必有根。有的人認為仙是 有限的,不是每個人都能煉成的,但他忘掉了道本來是無極的,仙也是無窮的道理,大迷不 悟,這是遠離仙道之二。
存亡一體。有的人認為形體終究要敗散,現有之身,不可能 有將來之身。不知形變不可知,更何況死而再造之道理。這是遠離仙道之三。
取悅聲 色。有的人重視功名利祿,以功名不朽,利祿可享用,所以可取悅于聲色犬馬。不知道 盛必衰,高必危、得必喪,盈必虧”的道理,這是遠離仙道之四。
晚修 無補。有的人年壯時鐘于情愛,無限消耗;年老時希望長生,再行修煉,而傷殘難補。這是 遠離仙道之五。
金丹延齡。有的人認為服食大丹可以延齡,而揮金煉丹,晝夜勤奮, 消耗精力,結果舍本逐末。這是遠離仙道之六。
身心不一。有的人身在道內,心系凡 間,外在清靜,內蓄奸謀。這是遠離仙道之七。近于仙道的七種表現是:
專心玄道。 至真無為。這種人不貴榮華,不見可欲,至仁至靜。這是近道之一。
希高敦古,克意 尚行。這種人知現實榮華的浮寄,知聲色能伐性,誓剪陰賊,窒忿欲,處山林,高尚修真。 這是近道之二。
塵界自修,精專不二。這種人雖為官卻慕道,對上忠,對下義;對人 厚,對己薄;外濁內清,博愛廣眾,潛行密修,好生惡死。這是近道之三。
崇尚方外 ,攝生為務。這種人安貧樂道,蓬蓽瀟灑,不慕爵,不愛祿視經濟學文為虛無。這是近仙道 之四。
保國取勝,靜以安身。這種人先有報國之志,以己之英才大略,奮師取勝之后 ,退而安身清靜,保神致真,這是近仙道之五。
痛改前非,重視晚節。這種人是以功 補過,以正易邪,堅貞情操,恪守其性,積功圓滿,以達仙境。這是近仙道之六。
忠 孝貞亷,不修自得。這種人時時處處,和光同塵,一事一物,忠孝亷貞,潛移默化,永登仙 格。這是近仙道之七。
吳筠的七遠”七近”仙道學說,在 唐代重視外丹,煉制長生仙藥之風,盛行的時候,卻重視精氣神的內丹修煉,指斥外丹為舍 本逐末,對后世道教內丹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對宋代理學的產生有啟迪作用。
另外 ,吳筠還是排佛的健將之一,他認為佛教傳入中國,在社會上起了破壞作用,在其著作《思 還淳賦》中,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倫理風俗等方面列出了佛教的危害。提出應以道教的 威力來消除佛教,然后人倫可以順化,神道可以永貞”,民俗可以淳厚。他的 排佛,在當時有不小的影響,他當時發表了《道釋優劣論》等六篇論文來斥毀佛教,引起越 州大歷寺僧神邕的極力抗爭,神邕作了《破例翻迷論》來反駁,一時轟動天下。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