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道人孫明瑞[近現代時期]
欄目分類:道教人物 發布日期:2017-06-22 瀏覽次數:次
墨道人孫明瑞(圖片提供:張永春道長)
2010年2月6日是中國傳統的農歷小年。這天是北方的祭灶節,傳說中灶神爺上天的日子。河北省道教協會名譽會長、中國道教協會理事、畫梅泰斗墨道人,恰在這天凌晨四點在睡夢中羽化仙逝,給宗教界人士無盡的遐想和祈愿。
人間已無墨道人,只留清氣滿乾坤!這位八十多歲的道家畫叟離去時無病無痛,不留一言,他的傳奇人生和傳世畫作已成為我們永遠的寶藏和永恒的追憶。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信陽說:墨道人在道教界德高望重,藝術造詣非常之高。他雖然羽化,但精神長存。”這是宗教界對逝者的崇高評價。
在外云游的元真道人李君明聽聞師父辭世的消息,唏噓不已,他說,前些天,師父墨道人一再提到要見自己,正準備回去面見,不料,一夜之間,已是天人相隔。最令他感懷的是二十多年來,墨道人對他的悉心教誨和無私幫助。 道教在世神仙”、著名畫叟孫明瑞羽化仙逝
人間已無墨道人
■金鷹報記者 谷良 陳曉丹
在河北的十方院,人們曾時常見到一位須髯飄逸、身著道袍、仙風道骨的老道長,他面容慈祥,從容淡定,一會在觀中散步,一會回到他的畫室里默默畫梅,神情安祥,自在灑脫。
夕陽余輝下,一座古樸道觀,一位道骨仙翁,勾勒出一個人間仙境。
這位老者便是墨道人。
只是,這個美好的瞬間在虎年新春來臨的時候卻成為一個人們記憶中定格的永恒畫面。
近日,來自中國和世界的各界道教人士、社會名流都聚集在河北省的威縣,一同感懷和追憶一代高道的風骨和傳奇。
墨道人人生的起點和終點都在河北威縣。
從目不識丁的少年到道家仙翁,從抗日戰爭的兒童團員到畫梅的中國畫大家,墨道人用一生的光陰,寫就了他將人格、道學與繪畫融為一體的生命歷程。
抗日逼上梁山道觀
墨道人,法名孫明瑞,俗名清澤。
1925年10月,孫明瑞出生在河北省威縣第什營鄉蘆頭村。
孫家祖祖輩輩是貧苦的莊稼人,他只念了兩年半的書就輟學了。孫明瑞十幾歲的時候,日本侵華戰爭爆發。鬼子燒殺搶掠,激起孫明瑞滿腔憤怒。他加入共青團,當上了抗日兒童的副團長,積極帶領孩子們參加抗日斗爭。
日寇瘋狂圍剿抗日武裝,孫家生活在危險的邊緣。一個寒風凜冽的雪夜,孫明瑞被逼離家,一路躲避藏身,缺吃少穿,一直流落到山東東平縣(今梁山縣)。這段日子有詩為證:日寇侵華喪天良,慣行燒殺搶三光,手挽祖母懷抱雞,雪夜宿墳淚望鄉。”
他走投無路,叩開了安山鎮道觀七圣堂”的大門,從此成了一名道教龍門派全真道士。當時他只是想:這里有吃有穿,權且先填飽肚子,然后讀些兵法戰書,效法蘇秦張儀為國效力,抗戰不息。卻沒想到,這一叩卻叩開了他人生的另一種際遇。孫明瑞從此邁上了成為一代道家大師的道路。
手植梅花苦練畫功
在七圣堂道觀的大門,照碑上一幅氣勢恢宏的梅花吸引住了孫明瑞。
那是師爺臧永范的遺作。
從此,孫明瑞開始暗暗臨摹師爺的手跡。
師傅魏園屾見他如此癡迷,便打開封存多年的臧永范遺作,從中取出六幅梅花圖贈送給他。孫明瑞獲得這隔世之寶,不禁喜出望外,從此靜心研讀諸子圣賢書,領悟師爺梅畫的精髓,領悟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
漸漸地,他在學畫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將道家堅定、忘我、空靈、超越的精神運于筆端,捕捉靈感,其筆下的雪梅,千枝交錯,萬花從容”,氣韻流暢,狂放老道,風骨躍然紙上。
道人們都稱譽孫明瑞的梅花是"取天地之清氣而來"。
師從張大千高足何海霞
在七圣堂修行了一段時日,孫明瑞開始云游四方,來到陜西。
1968年,孫明瑞碾轉結識了張大千得意門生、長安畫派代表人物之一、我國山水畫大師何海霞,并懇求大師收他為徒。大師見孫明瑞慧根深厚、態度誠懇,再加上20多年癡迷習畫,便高高興興地收下了這位道家徒弟,當即贈送一幅山水畫《華山圖》作見面禮。
為了打好山水畫繪畫基礎,何海霞推薦孫明瑞去西安美術學院進修。得何海霞大師真傳后,孫明瑞又得長安畫派石魯、羅銘、方濟眾、趙望去等名師指點,畫藝大進。
在學畫的同時,孫明瑞在西安八仙宮和終南山麓周至縣樓觀臺居住。為了畫梅,他在樓觀臺親手種植了梅樹千余株,觀梅、愛梅、寫梅,把自己置身于梅花的天地之中。
月光下婆娑的梅影、枯木虬蟠的老梅樹,孤清冷艷的雪梅都是他的素材。
在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里,孫明瑞和他的梅花一道渾然一體,逍遙自在,勇猛精進,終成大家。
仙人洞里得奇名
在習畫中,孫明瑞形成了重墨”的個人風格。他的山水畫尤其是水墨梅花,浪漫樸拙,大黑大白,豪爽粗放,不拘常法,既滲透出長安畫派蒼雄大氣、意境幽深的畫風,也體現出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革時期,孫明瑞與當代書畫泰斗宴濟元、白雪石、陳大羽、張安治、宋文治、劉雨嶺等一起赴廬山寫生,孫明瑞與宴濟元同住廬山海會寺”,共同創作,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某年,宴濟元在廬山仙人洞為孫明瑞取號墨道人”,既體現其畫風,又彰顯其身份,從此,孫明瑞便有了墨道人”的雅號。
一點香氣送萬家
在道事活動之余,墨道人云游四方,走遍了全國幾十座道觀圣院,積累下大量寫生畫稿。他的水墨梅花,堪稱一絕,國內外許多書畫收藏家,都以能收藏一幅墨道人水墨梅花為榮。
加拿大朋友蔣麗德給他來信說:"你可算是最成功的當代中國畫家,無論是筆法、布局及意境,皆能代表中國傳統,但另一方面又有創新。你的畫作,氣派太磅礴了!”日本朋友世石清峰來信說:我覺得先生的畫可真是美極了!”墨道人對這些贊譽之辭,都視為對自身學畫的誠摯鼓勵。
墨道人一生作畫無數,然而他自己竟沒留一幅作品。他把全部作品隨手奉人,并不取分文報酬。他常以《清白傳家》自勉:清白傳家古人云,不邪不歪正中人。常行不殆持到底,清史名冊萬古存。”畫梅,陶冶了他不慕名利的高風亮節,實屬當今道教界的佼佼者。
西安周至縣留下了很多墨道人軼事。說他的畫,平民百姓誰要都給,而達官貴人就要跑個十趟八趟的。他不阿貴,人品高潔。而在他的老家威縣民間,更是流傳著他的大量畫作。家鄉人說:道長贈畫不分長幼尊卑,有求必應。就連普通農夫手里也不少,粗算也有上千張。”這其中不乏想賣畫套錢的人,所以黑市上有潛規則,欲低價收購墨道人作品,就上他老家,因為價位不像販子那麼高”。
這位散財慈翁,一直端著金碗要飯。用他自己的話說,愿把苦寒留自己,一點香氣送萬家”,提筆又怕蜂蝶害,揮毫風雪合自然”。
愛國愛教做慈善
墨道人一生虔誠修道,以廟為家,嚴守規戒,從不蓄私財。有不少海內外朋友要高價收買他的畫,都被他謝絕。
2002年前后,他在陜西美術博物館和中國美術博物館舉辦梅花專題展覽,展出后悉數捐贈國家博物館。2004年3月,他在離開陜西、云游河北之前,將12幅心愛之作捐給陜西省圖書館。這組形態各異、樹身酷似巨龍的《龍梅》,既可單獨成畫,相連懸掛又能成一圍精美的屏風,是墨道人最為看重的作品。
2007年10月,墨道人等四位威縣籍畫家,共同組織了一次感人的救心工程”。他們義賣了80幅作品,所得款項全部資助給四川南充一名身患先天性心臟病的22歲男孩。
這位清貧的高道,一生貧寒,卻總共捐了兩萬余畫給毛主席紀念堂、中國美術館、我國河北、陜西、香港等地博物館和新加坡國家博物館,還把自己多幅精品捐贈給了故鄉父老。偶爾有畫展賣出了他的畫幅,他便將所得款項全部上交道觀,自已分文不留。
對于這種不凡的舉動,他卻淡然回答:我們應當愛國愛教。
墨道人就這樣全身心地踐行《道德經》的訓誡,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完善道教所倡導的人格。
一清二白持三寶”
作為書畫大家,墨道人在生活上始終保持著道士的勤勞和節儉。他的全部家產只不過一身道服、數支毛筆而已。日常所食也是粗茶淡飯,一條黃瓜、小蔥蘸醬面足矣,從不奢求。
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他踐行著道祖提倡的三寶”,從來不吃腥肉。早晚咸菜米湯饅頭,中午一頓熬大白菜。他說:大白菜好,我還愛吃胡蘿卜,一清二白。”
清白傳家”的訓誡至今還讓中國生活道”的倡導者元真道人李君明記憶猶新,八十年代,正是因為墨道人的教導,才使他獲得道法的精進與升華,如今,元真道長自立道通堂”,承擔起師父的使命,以弘道立德為己任[FS:PAGE],不斷探尋中國智慧的源頭活水,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大道,助天下一切有緣人成就和諧美好的人生。
在元真道人的《生活道》一書中,我們時時可以從他格言式的問題中感受到大道無言”的墨道人的影子,體會生命的妙境與智慧。
元真道長回憶說,墨道人一直癡迷作畫,自己也曾勸慰老人:不必過于執著,應當萬緣放下,了盡一切才行”。但對墨道人而言,道、畫、人已是一體,他將自己對道的理解全部融入到那一支支傲雪綻放的梅花中。
廟里一到農閑之時,他就背起道筐,到深山老林尋找野地寒梅去寫生。
墨道人在凄冷的寒林中孑然一身,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面對孤苦的環境,他卻怡然自得地享受著畫梅的快樂,此時的墨道人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人們形容他就像古詩中的姑射仙人一般:無端半夜東風起,吹作江南第一花”。
只留清氣滿乾坤
筆者曾有幸和這位當代著名的道長結緣,至今還一直記得前年在河北的十方院與他會面的場景。
年過八旬的墨道人當時就住在道院一間簡陋的房子里,伴隨他的只有一張床和一個畫室。雖年事已高,卻童趣依然,在他的身邊放著兩件物品。一件是一臺收音機,用來聽京劇;一件是老子的《道德經》,他每天都要感悟品味一番。
看到客人來了,老人忙著為我們沏茶,大家急著去搶茶壺,他卻堅持要自己來泡茶,并笑語道:世間本無老少上下之分,有緣最是難得。很多領導也給我沏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感到他就像一位在世的活神仙”,以平等心和恭敬心對待身邊的每個人,從不索取,從不謀人,處處只從誠實入手,事事都為他人著想,真是一位人品高尚、灑脫自在的高道。
講到自己的人生經歷,墨道人顯得輕松自在、快樂開心,盡管歷經世紀的種種磨難,他卻只作笑談,不留心跡,好一幅仙人模樣!
那次與墨道人見面后,大家都覺得格外開心,老人那種天真淳樸的人生態度讓所有人的心田如飲甘露,如沐春風!
道長之風,山高水長”,墨道人的一生有著太多的滄桑太多的傳奇,但他始終一心求道,不入流俗,獨善其身,兼濟天下。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墨道人就像他所畫的梅花一樣,以無私無我的大境界和救人救世的大胸懷,給世間永遠留下清香的美德和高潔的氣質。
作者介紹:谷良,畢業于中南大學法學系,湖南大學MBA。現任湖南經濟電視臺副總編輯、法制周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金鷹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湖南大學廣播影視藝術學院副院長。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