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玄先生——潘師正[隋唐五代]
欄目分類:道教人物 發(fā)布日期:2017-06-24 瀏覽次數(shù):次
中岳嵩山,鐘靈神秀。前有新天師教主寇謙之,駐足嵩山三十年,開一代教風,成為國師,使新天師道傳遍北方。無獨有 偶,后有第十一代茅山宗宗主潘師正。駐足嵩岳五十年,扇茅山宗風,遂使之傳遍天下;皇帝皇后,駕臨嵩山,詢道問教,幾 與國師無異。
寇謙之和潘師正的結局,卻大不相同:寇謙之死后,其新天師道,不久即銷聲匿跡;而潘師正死后,繼 而有人,且能發(fā)揚光大,永傳不衰。值得后人深思。
一 拜名師 隋宮玄壇
潘師正,字子真,趙州贊皇(今河 北趙縣)人,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生于一個世代官宦之家。生后發(fā)現(xiàn)他腳板上有靈龜?shù)募y路,實為神異之象,又發(fā) 現(xiàn)他雙手過膝,更是奇特。
潘師正五歲時,其父死于攻打南朝·陳的戰(zhàn)場上,家道由此衰落,其母魯氏帶著他 回歸贊皇老家,母子相依為命。此后,在信仰道教的母親的教育下,常誦《道德經(jīng)》。潘師正十三歲那年,母親去世,為母守 墓,成為遠近聞名的孝子。
大業(yè)年間,茅山道士劉愛道北上傳道,見到了潘師正。二人見面,談話十分投機。當面贊 揚潘師正說:三清道上奔馳的良馬,除了你還有誰能夠駕乘呢?”潘師正隨即就要拜劉愛道為師,劉愛道沒有立 即荅應,停了停對潘師正說:我不是不愿收你為徒,從內(nèi)心里感到你很不錯,但是,象你這樣根器很厚的優(yōu)秀人才, 要成就大道,證得正果,非遠知道長不可。”說罷,就帶著潘師正起身前往洛陽。
隨焬帝楊廣在隋開皇十二年 (公元592年)鎮(zhèn)揚州時,曾具禮招迎茅山道士王遠知,到揚州問道,不久,又回茅山,開度后學。大業(yè)七年(公元611年), 煬帝征高麗,派人迎請王遠知,后在涿郡臨朔宮召見,執(zhí)弟子禮,并咨詢神仙事。煬帝回洛陽,在宮內(nèi)置玉清玄壇,讓王遠知 居住,一時名重朝野。劉愛道本是受命到北方傳道的,一見到潘師正,感到他不是一般人,于是,特意向王遠知舉薦。
當劉愛道引見了風姿綽約的潘師正時,王遠知頓感喜出望外,便對劉愛道說:今日又有了潘仙子,這是我教的大圣 事呵!”不久,王遠知就度潘師正為道士,授他三清教法,三洞真訣,兼受正一法與靈寶道法。潘師正精進神速,盡得 三洞隱訣真?zhèn)鳌鄞髽I(yè)末年,王遠知預知隋朝國運將終,請辭謝洛陽,還復茅山。朝廷批準后,王遠知隨同潘師正回到茅山 。
潘師正在茅山修道時間不久,就又受師王遠知的命令,要在北方大力發(fā)展茅山宗,開拓茅山宗陣地,堅決與佛教相 抗衡。這一天,王遠知把心愿告訴潘師正:我原想把你留在身邊,但中岳嵩陽觀正是你施展才能、修真正道之處,你 應立即前往,不容遲疑!”
就這樣,潘師正受師之命便攜同劉愛道一起北上洛陽,進住中岳嵩陽觀。
二 受師命 傳道嵩山
潘師正與劉愛道一起入中岳后,隱居于雙泉嶺嵩陽觀。不久,陳州宛丘人劉道合來到嵩山,與潘 師正同隱嵩陽觀。潘師正為了報效師命,精研道經(jīng)、佛理、儒義,盡可能的融會貫通,尤其在精修三清教法中太清之道,三中 真之道,六下真之道,下了最大力氣,為此,前后十年,深入嵩山逍遙谷,潛心修研。同時,還研習內(nèi)外丹法,呼吸吐納,以 天地元陽精華,入煉為體內(nèi)玄丹。又煉辟谷導引之法,夜臥藤床,餐松餌,與自然默契鉤通,以期達到三清上境。
潘 師正北瞻太室,峻極于天,西望少室,蓮花覆地,日復一日,年過一年,性煉返樸,命歸自然。他從不放松對知識的積累與融 匯。數(shù)年間在這里,他通過廣覽博采,完成了自己認為的道教仙譜。他時刻牢記師命,傳播茅山道法,廣收弟子,宣經(jīng)弘道。
唐高宗體弱多病,聽說嵩山劉道合能煉九陽還丹,便下詔在嵩山建太乙觀,讓劉居住,后又召他進宮,以禮相見,劉 道合在京期間,曾引薦潘師正,高宗得知,傾慕之情,溢于言表。上元三年(公元676年),高宗幸洛陽,召見潘師正,并請 他制作佛書,潘師正以道有所伸,貴有所屈,竟不屑命,對以無為”,卻借口不解而推辭。高宗又問他在山中所 需可代置于辦,以表安慰,潘師正說:茙松清泉,臣之所需,即不乏矣”。高宗深羨其,志向高潔。
調(diào)露元年(公元679年),高宗駕幸嵩山,以車輿迎師正到嵩陽觀相見,高宗恭禮迎見。面晤后,又親自送潘師正回到逍遙 谷,并下令在逍遙谷中建隆唐觀,嶺上別起精思院”,作為他的住所。
調(diào)露二年(公元680年)二月, 高宗乘坐車輿步輦,在洛陽西宮與潘師正相見。九十六歲的潘師正,鶴發(fā)童顏,神采飄逸,高宗和武后一見十分高興,當即稱 他為神仙。高宗降制命,改嵩陽觀為奉陽宮,并修建花園曲徑直通隆唐觀,還親筆題額,逍遙谷口立門為仙游” ,隆唐觀后苑立門為尋真”,這二門的名字,都是潘師正所起的。
永隆二年(公元681年),高宗在東 都金闕亭第三次會見潘師正,殷勤致禮,誠摯詢問三洞、七真的奧義,潘師正一一作荅,高宗特設御宴招待。而且允準封師正 為天師”,在太子府第為師正建宏道神壇,在老君壽宮建元元觀。宏道壇和元元觀,由潘師正取名,高宗親筆題 額。
潘師正所傳道教茅山宗,經(jīng)高宗提倡,名躁天下。潘師正與高宗的這次荅問錄,經(jīng)門徒作了系統(tǒng)整理,撰寫成《 道門經(jīng)法相承次序》一書,后來刋刻行傳天下。
三 道高深 大業(yè)后傳
潘師正在同高宗的談話記錄《道門經(jīng)法 相承次序》中,表現(xiàn)了他的神學譜系和道教修煉觀點:
潘師正首先回荅了高宗三一內(nèi)丹存守法”。這是 意守三丹田法。他認為萬千之體,存乎一心,以一念統(tǒng)攝心志,守護三丹田,向內(nèi)用心,時間長了,可煉成內(nèi)丹如意之體,得 其神通卻可卻一切鬼魅魍魎。這就是茅山宗,傳統(tǒng)的內(nèi)丹修煉法。
潘師正其次回荅了高宗的修道證果學說。他認為人 們在修道時不論頓漸,有個層次,他分為登十轉位,得五道果”。十轉位”是:無憂轉、凈心轉、 釋滯轉、道儒轉、達觧轉、善見轉、權物轉、了機轉、無明轉、具足轉。五道果”是:地仙果、飛仙果、自在果 、無漏果、無為果。如果修煉十轉行滿,五果功成,就可證三清大道,出九清之外,惡根就永斷了,從而達到得到成仙的最高 境界。
潘師正回荅高宗的第三個問題是:道教茅山宗的神仙譜系。他引用《靈寶經(jīng)》和《三界圖錄》概括了道教的三 清三界之說。三清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界即三境,即是說,無始天尊不假因緣化生 諸天,天明三景,”為萬物始祖,稱為天根”。元始以下,各列有序,成為道教的神仙世界。
潘 師正回荅高宗的第四個問題是:天尊八身”說。他認為天尊的八身有法身、本身、道身、真身、跡身、應身、分 身、化身八種,每身”都有一個故事和一首偈詩相當生動有趣。
潘師正回荅高宗的第五個問題是:學道 要修善功。他要求要積德行善。三千功滿,就自然遷名仙格。這是神仙與圣人的結合,符合國家的教化政策。
潘師正 以其系統(tǒng)的道學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展現(xiàn)在唐高宗面前,無怪乎高宗三次執(zhí)禮面見詢問道教真理奧義了。
潘師正在嵩 山弘傳道教五十年,使茅山宗以嵩山為中心,向中原迅速發(fā)展,根深葉茂。名師出高徒,他有兩個著名的弟子,一為司馬承禎 ,洛州溫人,一為吳筠。他們都能承師之教,為一代名道。司馬承禎撰寫 《坐忘論》,對道教從外丹轉為內(nèi)丹,奠定了基礎 ,成為宋元內(nèi)丹學的先軀,被尊為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吳筠從師正修正一法,撰《玄綱論》和《神仙可學論》,對后世影響 很大。茅山宗在中原由于他二人的宣教,和盛唐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一樣,把道教推向了又一個頂峰。
潘師正看到后繼有 人,十分欣慰,但他對弟子們說:大丈夫一生以修道為事業(yè),卻不能真正隱身于重霄峻嶺,銷聲匿跡,而徘徊在嵩山 ,并勞駕皇上再三召見,這也許是我的過錯吧?因此,我就想飄舟入海,尋求三神山,隱遁而去。可是又顧念當今天皇、太后 的真誠崇信我三清大道,情感受深厚,我便又遲疑不決,終究不能痛下決心,離開嵩山。”又說:我實無用,接 見帝王驚擾靈岳。你等學道,不滿足深渺,那就沒有牽累了。”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六月十六日上午,無疾 而終,終年九十八歲。高宗及天后武則天,追思不己,遂詔贈太中大夫,謚號體玄先生”。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