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法主 王遠知[隋唐五代]
欄目分類:道教人物 發布日期:2017-06-24 瀏覽次數:次
在中國道教史上,道教能久傳不衰的,多系道士與上層社會有聯系,尤其是與朝廷,上至皇帝下至朝臣的關系密切。王遠知受重于隋煬帝,又受重于唐高祖和唐太宗,使偏傳江南的茅山宗,盛傳中原,經久不衰落,王遠知開其先,潘師正、司馬承禎踵其后,尊道貴德,名垂史冊,可使后人借鑒。
一 從名師隱茅山 聞名陳朝
王遠知,又名遠智,字廣德,祖籍王郎王邪臨沂,后遷揚州,遂為揚州人。其父曇選,南朝陳時的車騎將軍揚州刺史。其外祖濟陽丁超,南朝梁時的駕部郎中。生于南朝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據說,其母夢見靈性的鳳凰后妊娠,后又聽見腹中有啼叫聲,家中感到奇異。寶志說:生個兒子應當成神仙或做朝官呵!”
王遠知少年時極其聰明,在受儒家教育的同時,還能博覽群書。年十八,從師宗道先生臧矜。臧矜當時為國師,他洞察事物幽深微妙,思維深邃,空靈多變。平時大力倡導道教,曾得到梁、陳二朝皇帝的器重,以禮相見。在他的參謀下,朝野曾出現一派旺盛發達的景象。王遠知接受臧矜的道教思想指導后,就開始修煉道教功法,辟谷休糧,日服松子。經過一段時間,王遠知決定離開老師,隱居深山。
王遠知大約在二十歲時,隱遁到茅山,開始修習陶弘景經法。
茅山,風景秀麗,幽靜宜人,蜿蜒起伏,座落在丹陽境內(今江蘇西南),為道教圣地:十大洞天”的第八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十二洞開天”;天下七十二福地”的第一福地”。上清派祖師楊羲等和東晉煉丹家葛洪,都曾在此修煉。
南齊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干了十四年朝廷閑官奉朝請”的陶弘景,突然提出辭呈,齊武帝準允后,他就到矛山做了隱士,在金壇華陽洞開住了下來,并給自己取了個道號華陽隱居先生”。后來梁武帝有關朝政大事都來山中詢問,時人尊他雅號叫山中宰相”。他繼承了上清派經法,成為上清派茅山祖師;又繼承了道教茅山宗,成為第九代宗師。
王遠知仰慕茅山陶弘景,在弘景去世十一年后,到了茅山,修司陶弘景的經法。
陳武帝陳覇先梁建立陳朝后,聽說王遠知修道有方,遠近聞名,特于永定年間(公元557——559年),召見王遠知到重陽殿,特加禮敬,問道之后,又送王遠知回茅山。遠知歸茅山后,又移居華陽洞的西北嶺上。
陳宣帝太建末年(公元582年)的一天在王遠知的靜室中,忽發現一個陌生人醉臥嘔吐。王遠知點香祝禱陌生人說:您是得到之人,東嶺上的張法本道人,也很用心求道。我想去游天臺山,通山路的石橋很寬可過去。不過那里有很多散仙人,該地傳說又常降甘露,用器皿接盛,服飲一升,可長壽到五百歲,您能去嗎?”王遠知聽罷,立即出來,上東嶺去找張法本。走到山半腰,王遠知忽然想到沒有告訴幾個弟子,囑托經法之事,就往回走了三十步,遠遠望去他住的西北嶺上空,有一只白鶴盤旋幾圈后飛走了。
二 經隋唐三帝王 說符論道
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晉王楊廣鎮守揚州,特派長史王子相、咨議柳顧言,多次到茅山以禮詔迎,王遠知為此感動,才隨使走出山谷,會見了晉王,晉王詢經問道之后,又以禮送王遠知回到茅山。
王遠知對這此晉王詔見,十分愜意,他上下古今地談得津津有味,海濶天空地論道說經,流露出深函的意義。晉王也特別賞識他的學問和才智。
王遠知回山后,大力宣經講道,開度后學。不久,晉王揚廣回到長安,采取弒父殺兄的手段,登上了皇帝寶座,是為煬帝取年號大業。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煬帝率軍親征高麗,途中派遺大臣崔鳳舉前去茅山迎請王遠知,王遠知隨使下山,在涿郡的臨朔宮,煬帝以弟子的身份恭恭敬敬地迎見了王遠知。二人暢話別后情誼,王遠知預祝大駕遠征,凱旋而歸;煬帝接著下詔于中岳嵩山修齋儀,同時又下詔召王遠知到京師洛陽。在宮中建置玉清玄壇讓王遠知住持。后來,煬帝要去揚州游覽,王遠知誠摯上奏:陛下不宜遠離京國!”煬帝執意要去,不聽勸奏。于是率領千艘大船,浩浩蕩蕩離開洛陽,從大運河南航揚州去了。
王遠知深知煬帝腐敗,此次離京,必遭天下大亂,無法收拾。他預料太原留守李淵將來可登天子位,便偷偷地離洛陽北上太原,向李淵密告符命,將有天下。李淵受王遠知符命,喜出望外,再三向王遠知表示謝意。李淵按照王遠知的符命旨意,一步步得心應手殺入西京長安,占據要地,后來隋煬帝被宇文化及殺死于揚州,在群雄割據中,奪得天子位,建立唐朝,是為高祖,年號武德。
唐高祖李淵不忘符命之恩,建國后,遂授王遠知為朝散大夫,賞賜金縷冠和紫絲霞帔。其聲名震動朝野。
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在洛陽平王世充。有一天,和大將房玄齡一起微服去拜見王遠知。遠知見到他們二人后,立即說道:你們二人中必有一人是圣人!”秦王就如實告知。王遠知說:您可做太平天子,愿您自愛呵!”秦王后來又親自去拜見王遠知,受三洞法。
秦王后來在長安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一兄一弟,逼高祖退位。高祖無奈,只好退位,于是,秦王遂即登天子位,是為太宗,年號貞觀。
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不忘受洞法之恩,詔贈高位重賞,王元知千恩萬謝,婉言拒絕,堅決要求返回茅山。于是,下詔洛州準備資財和船只,并由皇上特賜法服,又詔潤州于茅山造太平觀一所,讓遠知居住。
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四月,王元知回到茅山。后來,朝廷不斷送香油和龍璧,供他在山中作法事。這年九月十六日,王遠知無病而終,享年一百零七歲。當時人稱他為王法主。王遠知的著作有《易總》十五卷,流行一于世。
王遠知的入室弟子有潘師正,徐道邈,他二人同得秘訣。潘師正是在隋煬帝召見王遠知于東都洛陽后,在大內玉清玄壇收為弟子的。煬帝末年,王遠知預見隋朝國運將終時,要求還山的,煬帝準允后,王遠知攜弟子潘師正一同到茅山。不久,王遠知命潘師正到洛陽嵩山傳道。茅山宗才傳到了北方。王遠知還有兩個弟子陳羽和王軌。王軌在茅山繼續傳授茅山宗。
王遠知早年曾對他的兒子紹業說:你到六十歲這一年能見到天子,七十歲這一年能見到女皇帝。”高宗調露二年(公元680年),王紹業上奏追述了這件事,高宗十分嘆賞王遠知的預見,特贈太中大夫,謚號升真先生”。
唐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天后武則天實際掌握朝政。王紹業又被召見,向武后再次陳述了其父王遠知的預見,又特贈金紫光祿大夫,改謚升玄先生”。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下詔讓王遠知再傳弟子李含光于茅山太平觀建造影堂,繪出王遠知遺像,用來旌表王遠知的永久紀念。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