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苦學修身 道教養生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20 瀏覽次數:次
葛洪(283~363年),字稚川,號抱樸子,是我國晉代著名的道教理論家、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的養生思想滲透了鮮明的道教思想。
思神守一內養元氣
葛洪在飽讀各類詩書的同時,逐漸對道家理論產生了濃厚興趣。他認為,道家追求的是一種無欲無求的境界,通過自身修煉而養生延年。葛洪的養生思想就是依托他的道教理論所形成的,道教神學理論為他的養生思想提供了有利的精神支柱。
葛洪的養生術是以不死成仙為主要目的的。他的養生理論主要是“生命至貴,長生可得;內修守一,養精行氣”。意思是說,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長生不死成為神仙是可以通過修煉來獲得的。修煉的方法就是守一,進而養精行氣。這是一種內練意志的修身養性法。
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之《暢玄》中指出:“玄”是自然界的始祖,是萬事萬物的宗源。他認為,“玄”是超自然存在的,“玄”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修煉的人要想通達“玄道”,必須明心凈慮。而達到的方法就是“守一”。“一”即元真之氣。“守一”就是淡泊平心,摒除雜念,調心入靜,思想專一,潛心靜養,元氣就會充盛,人自然就會健康無病。《內篇·至理》中還談到,人身就好比一鼎火爐,用體內精、氣、神為藥物,用意念進行導引,使精、氣、神在體內循環燒煉,精、氣、神便在體內凝結成丹,然后再經沐浴溫養,即可飛升。這就是所說的“內丹”術。由于道教神學體系是他養生思想的主要理論來源,所以他要人們通過道教內丹術的修養,以求“守一存真”,保養元氣。
不為物累戒欲修性
葛洪認為,“玄道”雖是從內心中領悟獲得的,卻要靠外在來持守。有生命的人誰不想長壽呢?然而榮華富貴誘惑著人的心志,嬌媚的容顏、玉潔的肌膚迷惑著人的眼睛,悠揚的樂聲擾亂著人的聽覺,愛憎利害攪擾著人的精神,功名利祿束縛著人的身體。所有這些都是不請自來、不用學習便人人都會迷戀的事情。然而樂極生悲,盈滿必虧。如果對感官享樂和物質享受過分貪求,就會身為物欲所牽累,使人陷入對身外之物無止境的追逐之中,各種煩惱也就隨之而來,最終導致損傷壽命。《暢玄》指出了誘惑對人體健康的各種傷害,美妙的音樂、清商流徵能損害人的聽力;絢爛耀眼的鮮花能損害人的視力;濃郁的美酒能擾亂人的性情;妖冶的女色能伐絕人的性命。除此而外,葛洪還列舉了傷身的其他13種情況:
《抱樸子》——“十三傷”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
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
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
汲汲所欲,傷也;久談言笑,傷也;
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
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
跳走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
陰陽不交,傷也。
意思是說,才學如果達不到而用力思考可傷身;體力不能勝任而強做某事可傷身;悲哀憔悴可傷身;喜樂過度可傷身;急于得到某物可傷身;說話過多或過久、大笑可傷身;睡覺沒有規律可傷身;強力拉弓引弩可傷身;飲酒醉到嘔吐可傷身;飽食之后立即睡覺可傷身;跑跳過急以致氣喘乏力可傷身;過喜過悲可傷身;性生活不正常可傷身。這些損傷在最初人們不會察覺,但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損傷性命。
葛洪強調:“養生以不傷為本,此要言也。”既然各種誘惑傷身伐命,那么遏止想要外視的眼睛、去除損害視覺的美色、堵塞欲聽音樂的耳朵、遠離損害聽力的聲音便是人們必須要做的事情。葛洪深感于此,所以提出了“寡欲”的具體要求。善于養生的人要先祛除六個方面的危害,然后才可以長命百年。那么,這六方面的危害又指的是什么呢?
養生的“六害”
一害名利,二害聲色,三害貨財,
四害滋味,五害佞妄,六害詛嫉。
要驅除“六害”就必須做到以下六個方面:一要淡泊名利;二要禁止刺耳的聲音和淫色;三要降低對財物的欲望;四要降低對滋味的追求;五要除去不合理的妄想;六要去掉嫉妒的心理。同時,還要做到“十二少”。
養生的“十二少”
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
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
葛洪意識到,單純依靠空泛的說教是難以達到戒欲目的的,所以他根據人們避禍求福的普遍心理,促使人們調整心態。他強調,只要人能祛除誘惑羨慕的心理,將其收歸到正常心態上來;祛除不切實際的想法,放棄損害真理的做法,淡薄喜怒的影響,丟掉做惡事的打算,就會不請福而福自來,不除禍而禍自去了。
古人的戒欲理論在今天也很有現實意義。人如果能節制各種欲望,就不會有投機鉆營、爭名逐利、貪污盜竊、行賄受賄、敲詐勒索、坑蒙拐騙,甚至圖財害命、喪盡天良的事情發生。自然界博大無邊,人的欲望也無止境。如果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盡的名利就會患得患失,勞心傷神,從而損害健康。
《菜根譚》云:“人生只為欲字所累,便如馬如牛,聽人羈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無欲,天地也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況一切區區事物乎?”
做人不要過分追求感官享樂和物欲貪求,只有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和俗情物欲,擯除外物的誘惑,才能做到淡泊名利,志存高遠,達到理想的自由境界。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