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夫婦對嶺南百草文化的影響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8-31 瀏覽次數:次
晉葛洪氏,為求丹砂而南下,結廬羅浮山,極大地促進了嶺南醫學與百草的發展。葛洪之之成就,為嶺南百草注入了豐富的醫學濟世與道法自然的精神。嶺南地處五嶺以南,其所轄范圍約當今之廣東、海南及廣西大部和越南北部。由于嶺南地兼山海,海洋氣候和內陸氣候交匯,氣候炎熱而濕潤;適合多種藥用植物生長繁育,因而也逐漸形成獨特的百草。羅浮山百草油承載并且印證了這種獨特嶺南百草文化。
從魏晉到南北朝,我國中原地區多次發生戰亂,迫使人口大量南遷,中原醫藥隨之帶入嶺南。嶺南醫學史上較著名的有:支法存、葛洪、鮑姑、仰道人等。葛洪是晉代著名的醫學家、道家,丹陽句容人。葛洪幼年好學,不但習誦儒家經典,尤好神仙導養,道學得叔祖葛玄弟子鄭隱真傳。《晉書葛洪傳》記載葛洪“赴廣州師事南海太守鮑玄,玄亦內學,逆占將來,見洪甚重之,以女妻洪。洪傳玄業,兼綜煉醫術。凡所撰著,皆精核是非。”這是有史料記載的史上最具規模的南北醫藥學相互交流事件。時至今日,羅浮山民間善以百草油避穢除瘴,防蚊蟲叮咬,仍歸譽于葛洪。
葛洪《肘后備急方》最先記載瘧疾特效方。“青蒿一握水二升漬,絞汁盡服之”,是現代醫藥工業制造青蒿甲醚、青蒿琥酯的發端。《肘后備急方》載有l4條以常山為主藥的方劑。現知常山所含生物堿的抗瘧效價為奎寧的26倍。葛洪《肘后備急方》較早地記載風濕類疾病“腳氣病”的流行病學。葛洪《肘后備急方》還最早完整記錄了黑膏藥的煉制過程,時至今日,羅浮山腳下民眾仍能以麻油、黃丹按古法煉制膏藥,其所治疾病,也以風濕骨病為主。葛洪的醫學成就,為嶺南醫學打上了醫學的的濃重特色。
鮑姑,名潛光,葛洪之妻。父鮑靚喜方術,尚道學。后被征召,出任南海太守。鮑姑與父遂定居廣州,并與葛洪結為夫妻。鮑姑受父親與丈夫的熏陶,樂于學習醫術,從醫為人治病,尤以艾灸為特長,醫名遠揚,是我國醫史中第一位女針灸家。她的行醫足跡遍及南海,番禺、博羅、惠陽、羅浮山等地。地方府、縣志均有記載。由于她周游四方、采藥行醫,濟世活人,卓有成效,典籍把她列入“仙釋”行列,稱她為“鮑仙姑”,她所用的紅腳艾稱為“仙艾”,為她修井、建祠、建廟,紀念她對醫學事業的貢獻。鮑姑的醫術也有傳人。據《羅浮山志補》有“鮑姑傳于黃野人,乃稚川之徒”。這表明葛洪夫婦的道儒思想及其醫學成就自有其傳人。中國醫學史上的重要陶弘景,便是在幼年即受到葛洪《神仙傳》的深刻影響。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