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同祖 中華共祭—— 2015(乙未)年公祭伏羲大典在甘肅天水和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20 瀏覽次數:次
道行天下訊 鼓聲雄渾,鐘鳴悠遠,龍旗獵獵,雅樂飄飄。6月22日9時50分,2015(乙未)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甘肅天水伏羲廟和臺灣臺北市中影八德大樓同時舉行,海峽兩岸人民同日同時共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自1988年由天水市人民政府恢復主辦以來,已成功舉辦26屆,公祭伏羲已成為全球華人尋根祭祖的盛會。
傳承弘揚伏羲文化,打造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
伏羲是中華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有著深遠影響。位于甘肅省東南部的天水市是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公祭伏羲自古有之。
春秋時期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渭水流域用三牢之禮祭祀伏羲;明朝形成定制,分春秋兩祭,祭文由朝廷禮部制定,程序嚴謹,場面壯觀。
1988年,甘肅省天水市恢復主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至今已成功舉辦26屆。2005年,公祭伏羲大典升格為省級公祭,成為甘肅省一張重要文化名片,被列入中國百家重點節慶活動。2006年入選國務院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公祭伏羲大典緊緊圍繞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和“弘揚伏羲文化,打造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的目標,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中國僑聯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如今,每年一屆的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節已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的盛會,成為甘肅省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并相繼被授予“全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活動之一,“中國十大民俗類節慶·最具文化傳承獎”“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等獎項。
2015(乙未)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以“同根同祖、中華共祭”為主題,在原奏樂、擊鼓鳴鐘、恭讀祭文、樂舞告祭、敬獻花籃、瞻仰圣像的基礎上,在恭讀祭文之后增加“鞠躬敬祭”一項儀程。同時恢復了部分祭器祭品,對祭祀樂舞作了修改提升,增加了伏羲文化內涵,確保大典現場莊嚴、規范、有序。
海峽兩岸同時公祭伏羲,加強文化交流合作
伏羲是華夏各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伏羲一畫開天,肇啟文明,點燃了中華民族的文明薪火。伏羲時代是一個部族融合的時期,據史書記載,大約在6500年前,伏羲率領自己的部落,從甘肅成紀(現在天水)沿渭河、黃河而東下,定居于上古時期繁華沃野“宛丘”(古稱陳州,現河南淮陽),依其圣德逐步團結統一了華夏部落,第一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創立了中華民族統一的“龍”圖騰。
從此,普天下的中國人都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龍的傳人”,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民族——中華,共同尊奉同一個祖先——伏羲。在伏羲的旗幟下,多民族團結和合,統一為中華一家。太昊伏羲因此而成為中華民族血緣和文化的精神符號和精神紐帶。
作為伏羲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發祥地的天水,公祭伏羲由來已久,相沿成習。因此,為了進一步擴大伏羲文化影響,2014年公祭伏羲大典首次實現海峽兩岸同時異地舉辦,進而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增強海峽兩岸同根同祖的民族情結和民族向心力。
據悉,2014年公祭伏羲大典為充分體現“同根同祖,中華共祭”的主題,在天水市與臺灣有關方面銜接洽談確定后,當天臺灣嘉義市大天宮也在同時進行公祭伏羲活動,臺灣政要和各界代表近5000人在臺灣大天宮與天水伏羲廟同時進行伏羲祭祀。為配合臺灣公祭,天水市還組織伏羲文化交流團赴臺參祭。其間舉行了甘肅天水伏羲廟贈送伏羲圣像啟程儀式、臺灣接駕暨安座儀式以及2014年臺灣祭祀伏羲大典活動錄像、兩岸共祭伏羲電視新聞專題制播等系列活動。
2015(乙未)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再次實現兩岸共祭。臺灣臺北市中影八德大樓與天水市伏羲廟同時舉辦海峽兩岸共祭伏羲活動,臺灣政要和各界代表近5000人在臺北中影八德大樓參加活動。同時,天水市通過面向社會遴選參祭人的方式,組成甘肅省伏羲文化交流團赴臺參祭。
臺灣祭祀活動由臺灣中華伏羲協會主辦,臺灣主辦方在活動中邀請臺灣政要及各界貴賓出席大典活動,其間策劃開展一系列重大宣傳活動,并前來天水市參與伏羲大典的現場報道和錄制工作,播出《傳承兩岸情·中華大祭祖》特別節目和專題節目,大典活動進行現場連線直播。
26屆持續完善提升,公祭伏羲成就獨特文化品牌
平整寬闊的步行街取代了昔日狹窄小巷,修剪整齊的草坪在溫潤的陽光下生機盎然,街道南北兩側百余間仿古商鋪,經營著各類與伏羲文化有關的旅游產品,六月的天水城西伏羲廣場,游人熙熙攘攘,老人們坐在廣場邊的涼亭里,給翹首聆聽的孩童述說著伏羲文化幾千年的傳承……
上世紀80年代末,第一次公祭伏羲大典之后,天水市便開始對伏羲廣場進行大規模規劃改造修建。伏羲廣場正北方是伏羲祭祀祠堂——“伏羲廟”。當地人稱之為“人宗廟”,按照習俗,每年農歷正月十六,在“朝人宗”的日子,百姓們便會趕伏羲廟會、拜祭伏羲、為伏羲上香。早年10余畝地的伏羲廟經歷了20余年的改造,如今已成為公祭伏羲大典的圣地,也成為天水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2005年,公祭伏羲大典升格為甘肅省政府舉辦,并與伏羲文化旅游節融為一體,規模不斷擴大、內容不斷豐富、形式不斷創新。2014年,在第五屆中國民族節慶峰會暨2014“中國優秀民族節慶”頒獎盛典上,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獲得“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獎項。此外,公祭伏羲大典還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甘肅省越來越具有文化影響力的品牌。
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布局中確定:建設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形成以天水為中心,以始祖文化為重點,打造全球華人祭祖圣地。因此,舉辦公祭伏羲大典成為甘肅省文化大省建設的重要載體,更是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重要抓手。
同時,作為甘肅省重要的節慶活動,舉辦公祭伏羲大典也得到了中央和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2014年8月,公祭伏羲大典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作為甘肅省“保留舉辦”的節慶活動項目,不再年年審批。公祭伏羲大典因此也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義不容辭的責任,以及甘肅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進特色文化大省建設的重要抓手。
公祭伏羲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今,每年一屆的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節不僅是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的盛會,也成為甘肅省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將對弘揚中華文明、傳承民族本源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對打造“一帶一路”,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建設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產生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