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論道家道教健康模式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9 瀏覽次數:次
道家健康的基本精神是“中和”。“中和”思想是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共有思想,尤其道家道教、儒家論述更多。
從歷史淵源看,“中和”思想在《尚書》中就有。《尚書》有云:“百姓百官,言化九族,而平和章明,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協合黎眾時,是雍和也。言天下眾民皆變化從上,是以風俗大和。”在這里,已經提到了“平和”、“協和”、“雍和”、“大和”四種“和”,雖未明確提到“中和”,已有“中和”思想的萌芽。因為如此貴“和”,怎么“致和”就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尚書》由此引出“中”的概念,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認為持“中”才能致“和”,才能“克諧”,才能“神人以和”。
《周易》發揚了“中和”思想。《周易》對“中和”近乎推崇,“中和”在《周易》中得到了普遍的運用。陸希聲《道德真經傳序》論“中”曰:“昔伏羲畫八卦,象萬物,窮性命之理,順道德之和,老氏亦先天地,本陰陽,推性命之極,原道德之奧,此與伏羲同其元也。文王觀大易九六之動,貴剛尚變而要以之中,老氏亦察大易七八之正,致柔守靜而統之以大,此與文王通其宗也。”[1]陸氏這段文字涉及“和”、“中”、“正”等重要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和”、“中正”的邏輯關系。“要以之中”則說明了“中”是道家道教與《周易》所共同遵守的“要”道。
道家道教沿襲了《尚書》、《周易》的“中和”,并形成了有濃郁“道”特色的“中和”之道。這一點,李遠國先生在《中和之道的理論闡釋》一文中有較為全面的論述,在他看來:“中”是“道”的體現,守“中”即是守“道”;“中”即為“度”;“中”亦為“虛”,亦為“空”; “中”是“道”的體現,“和”為“道”的狀態;“和”作為陰陽本體之道,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常態,這種“常”,便是老子的形上學之道等等,“概而言之,老子認為‘中和',是謂大和。”[2]卿希泰先生提出:“由于《太平經》認為人體是由中和之氣所形成的,故常以中和氣來代表人。”[3]綜合道教學者諸多見識,可以看出,道家道教的“中和”內涵蕪雜多端,既源及哲學上本體論、認識論,又涉及系統整體論,還關系到醫學上的生命觀等。因此,有必要對以“道家道教健康”為研究對象的“中和”做一界定,才不至于發生歧義。
本文所說的道家道教的“中和”,并沒有上述許多內涵,乃是一種確指,指一種“使陰陽平衡的狀態”。這種意義的“中和”在道家道教里面,有明確的論述。《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河上公注:“萬物中皆有元氣,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虛與氣通,故得久生也。”唐玄宗注:“陰陽含孕,沖氣調和,然后萬物阜成。”王雱注:“陰陽適中,乃和。”[4]這段話可以作為道家道教健康“中和”的總綱。再如,《莊子》載老子曰:“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莊子·田子方》)在這句話里,“和”是陰陽交感的一種狀態,這個狀態促成了“物生”的結果。“和”的內在本質或說關鍵是交感、感通,而并非“和諧”,和諧是交感、感通所產生的好的狀態,并不能反映“和”的深層次內涵。道家道教這個“和”的本質,在《太平經》里也得到體現,如云:“氣者,乃言天氣悅喜下生,地氣順喜上養;氣之法行于天下地上,陰陽相得,交而為和。”[5]在《太平經》看來,“和”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對立統一的雙方即陰陽;二是陰陽要“得交”,沒有“交”的過程,“和”即不得。所以《太平經》又論曰:“故有陽無陰,不能獨生,治亦絕滅;有陰無陽,亦不能獨生,治亦絕滅;有陰有陽而無和,不能傳其類,亦絕滅。故有天而無地,凡物無于止;有地而無天,凡物無于生;有天地相連而無和,物無于相容自養也故男不能獨生,女不能獨養,男女無可生子,以何而成一家,而名為父與母乎?”[6]《太平經》的“中和”思想與“三合相通”思想聯系非常密切,如“《太平經》是在闡述天地人“三合相通”的思想時,進一步闡明了它的中和思想的意義。” [7]也可說明交感、感通是“和”的必不可少的關鍵性內涵。江征有關于道家道教“中和”的精辟論述:“蓋陰止而靜,萬物負之;陽融而亨,萬物抱之。然師天而無地,則偏乎陽而失之過。師陰而無陽,則偏于乎陰而失之不及。必有陰陽之中者,強不失之過,弱不失之不及。沖氣是已沖之為氣,天一為之本,天五為之中,則沖者,中也,中通上下,是謂天和,道之致用,乃在乎此。”[8]在江征看來,“中通上下”才能致“和”,這一點與老子所說的“兩者交通成和”意義相近或相同。但江征明確論述了“中”有名詞、動詞兩種屬性,“陰陽之中”的“中”是名詞,是中間、平衡的意思;但“沖者,中也”,“沖氣是已沖之為氣”則表明了“中”的動詞屬性,是“使…中(平衡)”的意思。綜合老子、江征上述論述,可以看出,道家道教的“中和”有“使陰陽感通而達到動態平衡”的意思。也正基于此,我們認為,道家道教的“中和”思想構成了道家道教健康的基本精神,它的理論元點就是“沖氣以為和”。
道家道教以“中和”為基本精神的健康理念,與中醫學是相通的。中醫學以“平”與“和”為健康的基本精神。《黃帝內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是對健康的總概括,中醫這里的“平”字與上述道家道教的“中”字同一道妙。又云:“血和則經脈流行,滎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府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支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靈樞·本藏》) 在中醫這段文字里,反復強調了“和”字,根據中醫對人體的認識,細分為“血和”、“衛氣和”、“志意和”、“寒溫和”,指出達到這些“和”,人才能“平”。中醫這里的“和”重在闡發醫理,在哲學意蘊上沒有道家道教深入,如并沒有突出“和”的交感、感通內涵;而道家道教的“和”雖然闡發了“和”的交感、感通的本質性內涵,對醫學卻沒有明確的針對性。因此,將“道”、“醫”結合起來看,才能得出對“醫道”之“和”較為完整的認識。
在道家道教的形神論中,道家道教一般把形置于第一位、神置于第二位。比如,道家道教雖然也有神可脫離形而獨立存在的論述,但那主要是一種修煉后成仙證真的境界,說的是“仙”不是“人”。而且,達到這種境界也還是要從肉身開始修煉。道教一般形神并提,在形神并提中,雖然也很強調神的重要性,但基本上以身體的第一性為前提。如《太上老君內觀經》云:“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腎,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隨處名也。”[9]《金丹大要》云:“身外有一萬八千陽神,身內有一萬八千陰神。”(《金丹大要·上藥三品》)《黃庭經》云:“泥丸百節皆有神”(《黃庭經·至道章》)等等,這些“神”不能脫離“形”而存在,就說明了這個問題。當然,道教由于其宗教的形而上性,難免有一些夸大“神”的作用,但是,就形神關系而言,基本是持形第一位、神第二位的觀點,這與現代醫學也相當吻合。
重視“道德”因素對健康的作用是道家道教健康理論的一大特色。《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老子》第五十一章)又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在老子看來,道德是萬物生長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只有“善”人,才是天之“親”,才能得到長生的利益。《老子》把“德”作為健康要素之一的思想,晉代的葛洪繼承并發揮云:“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抱樸子內篇·對俗》)葛洪在這里明確指出“修德”是“修身”的前提,養生必須修德,而不僅僅是技術,“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宋·李昉更有進一步論述:“身行欺詐則神悲,行爭競則神沮,輕侮于人當減算,殺害于物必傷年,修一善則魂神歡,除一惡則魄神喜。魂神欲人生,魄神欲人死,常欲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神形安靜,災病不生,《仙錄》必書其名,死籍必消其咎,養生之理,盡在此矣。”(《太平御覽·養生》)李昉在這里已經涉及到行為醫學的內容,這比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西方行為醫學要早近一千年,難能可貴。
“世”是道家道教健康模式的主要元素之一,此處的“世”是“社會”環境之義。道家道教認為,個人如何處世,個人能否適應社會,是健康必不可少的因素。道家道教有一整套的處世理論,其基本思想是“中和”,中和是處世的基本原則。《老子》曰:“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河上公注:“銳,挫也,人欲銳精進取功名,當挫正之,法道不自也。紛,結恨也,當念道無為以解釋。”[10]宋徽宗曰:“萬物之理,偏乎陽則強或失之過,偏乎陰則弱或失之不及,無過不及,是謂沖氣。沖者,中也……銳則傷,紛則離,挫其銳則不爭;解其紛則不亂;和其光,《莊子》所謂光矣而不耀也;同其塵,《莊子》所謂無物委蛇而同其波也。” [11]在老子看來,處世的最高境界是以和為貴,不爭不亂,光明而不耀眼,無為而不孤標。道家道教這種“中和”之道無疑是明哲保身、健康的必要因素,如深諳養生之道的嵇康被司馬氏所殺,雖說原因復雜,但從保身的角度,也可以從“處世”的健康理念中找到些許原因。設若嵇康以“無物委蛇而同其波”的“中和”之道來處世,或能避免殺身之禍。誠如杜光庭所說:“理國用沖和之道,則無爭銳之情,以傷于物;無勞擾之事,以傷于人;不傷于物,則萬國來庭,四夷響化,兵革不起,怨爭不興,不尚于拓土開疆,凌弱暴寡矣;不傷于人,則使之以時,賦役輕省,家給人足矣。理身者解紛挫銳,外無侵競,內抱清虛,神泰身安,恬然自適矣。 約人以明道者,明人必資于道也。”[12] 杜光庭從身國兩方面論述了“中和”處世的重要性,用之“理國”,“則萬國來庭”、“家給人足”;用之“理身”,即“神泰身安,恬然自適矣”。“世”之于健康的重要性從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天”作為道家道教健康模式的主要元素,體現了“道法自然”之特色。此處的“天”是“自然”環境之義。道家道教非常推崇“自然”,提出的“道法自然”影響古今中外,也深深體現在健康理念中。道家道教這種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健康理念主要體現在“天人相應”、“天人合一”思想中。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古今論述較多,茲不贅述。筆者認為,道家道教的自然環境,包括“天時”與“地理”兩個方面,在道家道教健康理念中都得到充分的體現。如北宋張君房編著的《攝生月令》,其核心內容是依據時令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養生方法,這不能不說是以“天時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為基石的健康理論。[13]再如道教修煉所強調的住所“洞天福地”,認為“洞天福地”是長生久視甚至成仙證真的必要條件,這不能不說是以“地理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為理論前提,或說本就是健康理念中的應有之義。
綜上所述,在道家道教看來,形、神、德、世、天都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也因此,它們共同構成了道家道教健康的主要元素,而形成“形神德世天”五位一體的道家道教健康模式。這種健康模式本質上是一種整體健康模式,這五個元素只是代表“主要”,并不能說明“全部”,統括“整體”。實際上,道家道教關于健康的理念,博大精深,它的科學性越來越多地被現代醫學所證實,以科學發展的觀點看,現在的“五位一體”可能會發展為將來的“七位一體”、“九位一體”,這正說明了“道”的旨歸性與“廣容”性。
從健康醫學發展史可以看出,健康的醫學內涵是逐步發展的,從單一的身體因素,發展到身心因素,再發展到身心社會因素,現在已經發展到身心社會道德因素。健康內涵的豐富使得健康的外延已經不限于醫學本身,而涉及到社會以及道德因素。這就使得關于健康的研究,用單一的傳統的醫學研究達不到目的,必須依靠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才能得出相對完整的結論。這一點,在醫學界已經基本形成共識,社科界的認識也在逐漸深入。如社會問題醫學化、醫學問題社會化,已經是醫學界與社科界共同關注的命題,一些醫學上的重大課題已經是醫學界與社科界聯合攻關。德國諾爾曼曾說:“醫學的核心是社會科學”,中國著名社會醫學專家、前中國科學院院長黃家駟也說:“人的健康和疾病,不僅受生物理因素的影響,也受社會制度、經濟條件、生活方式、精神狀態等影響。因此,醫學與社會科學是密切相關的。”[14]中外學者對醫學與社會科學的關聯性做了很好的闡述,足見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在醫學研究中的重要的甚至核心的地位。但是,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定義,“身體—心理—社會—道德”四位一體的健康模式,還是有一些不夠明確或說忽略的地方,突出表現在忽略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對健康的影響這一重要元素。如不論是“天時”之自然環境,還是“地理”之自然環境,“自然”對健康的影響中西醫都有所認識,但是,現當代的醫學模式卻沒有把“自然”這一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納入。而“法自然”正是道家道教特別尊崇的地方,由此,不能不說道家道教健康模式有其現實意義。主要意義在于:
第一,道家道教“形神德世天”五位一體的健康模式,對促進現當代四位一體的醫學模式“軀體—心理—社會—道德”的反思與發展,有推動作用。現當代醫學模式對道家道教所極為看重的“自然”在健康中的作用重視的不夠,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構建以崇尚“自然”為特色的道家道教健康模式,有益于強化人與自然在健康中的重要地位,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的健康理念,修復現當代醫學模式中割裂的人和自然。這是道家道教對人類健康的又一貢獻和建樹。
第二,在重視人與自然對健康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對中國“醫學氣象學”、“地理流行病學”等醫學邊緣學科的研究。“醫學氣象學是研究天氣和氣候對人體健康影響的一門科學,是生物氣象學的一個分支,也稱醫學生物氣象學。國際生物氣象學會提出統一命名為‘人類生物氣象學'”。醫學氣象學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根據氣象條件,避害趨利,防病治病,養生保健。”[15]“狹義的地理流行病學是研究人類健康現象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的科學,廣義的地理流行病學還包括凡是具有空間分布特征的健康現象在內,都是它的研究內容。”[16]在我國,早在《黃帝內經》已經有醫學氣象學、地理流行病學的豐富思想。在國外,醫學氣象學研究起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后期,法蘭克福大學小兒科主任德路特(De Rudder)教授首先用現代統計方法分析了天氣與疾病的關系;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病理科主任彼得遜(Peter Sen)教授也進行了天氣與健康關系的觀察。八十年代這一學科在國外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地理流行病學在19世紀末葉叫地理病理學(Geographical pathology)或醫學地理學(Medical geography),前者偏重于病理,是病理學的分支,后者偏重地理,是地理學的分支。兩者都以研究地理環境對疾病病理影響為主要內容。由于這兩個學科都沒有形成系統的流行病學思想,因而是不完整的地理流行病學。到了20世紀70年代,國際地理學學會起用了一個新名詞:健康地理學(Geography of health),這個名詞的內涵基本上與地理流行病學一致了,這一名詞的應用標志著地理流行病學已經建立。從醫學氣象學、地理流行病學的概念可以看出,醫學氣象學、地理流行病學的研究內容與道家道教研究的健康與“天時”、健康與“地理”的內容是基本一致的,可見,道家道教倡導的健康“法自然”思想,是多么的智慧和寶貴!
第三,構建道家道教健康模式,以“道”以道融攝中西醫健康理論,是探索研究“中西醫結合”的可行性途徑之一。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現在,中西醫結合研究現狀表明,中西醫結合研究,還需要再想辦法,另辟蹊徑。既往“西化”傾向的研究取向是需要反思的,如此,能否以“道”來融攝中西?以道家道教的健康醫學來融會貫通中西醫,可能是個值得深入的方向。因為目前中西醫結合的現狀是中醫被“異化”,“異化”的原因是西醫沖擊,如果以“道”學來融攝中西,即無此弊。
第四,推動道家道教健康管理學學科建設。健康管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提出及發展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健康管理學是一門集生命科學、管理科學和信息科學于一體的綜合學科,是一門新興的、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的學科。”健康管理學主要研究內容包括:①研究如何通過科學管理使個體或群體健康素質、能力得以提高和保持;②研究如何通過健康檢測、監測與健康評估來全面了解個體或群體的當前健康狀況、健康未來走向以及與其所承擔的工作任務、生活負擔及環境的適應情況,從而為制定科學的健康解決方案提供依據;③研究生理、心理、社會適應性健康的測量方法、評價標準、維護與管理原則、技能等;④研究健康體適能的分級測量與評價標準以及訓練、鍛煉實施方案的健康管理效果評價等;⑤研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風險的檢測、監測、預測、預警與干預管理的模式、策略、方法及服務流程等;⑥研究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物質、精神文明的進步而隨之帶來的健康需求的不斷增長和對健康管理理論、技術及服務方面提出的新問題、新要求;⑦研究中醫治未病與健康風險人群的健康管理創新理念、模式、技術及方法問題;⑧研究健康管理面臨的教育培訓問題(包括健康管理者的專業培訓和公眾健康自我管理培訓);⑨研究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以及社區衛生服務領域內的健康管理問題;⑩研究健康保險、健康信息技術與健康管理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等。[17]上述健康管理學的十項研究內容,在道家道教醫學、養生學里面,大多都有論述。由此可見,現當代醫學發展趨勢以及道家道教關于健康醫學的豐富的理論與實踐,使得道家道教健康管理學的學科建設具備現實可能性,也有其必要性。
第五,創建道家道教健康模式是中國“健康促進”的重要途徑之一。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的定義較多,目前國際公認的有兩個:其一是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華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健康促進大會發表的《渥太華憲章》中指出的:“健康促進是促使人們提高、維護和改善他們自身健康的過程。”為達到身體、精神健康和社會良好適應的完美狀態,每個人或人群必須有能力去認識和實現這些愿望、滿足需求以及改變或處理環境。這一定義表達了健康促進的目的和哲理,也強調了范圍和方法。另一定義是勞倫斯·格林(Lawrence W.Green)教授等提出的:“健康促進是指一切能促使行為和生活條件向有益于健康改變的教育與生態學支持的綜合體。”其中所提的教育是指健康教育,生態學是指健康與環境的整合,其主要特征是人類物質社會環境和與其健康息息相關的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協調。[18]道教追求長生久視、成仙證真的過程就是“促使人們提高、維護和改善他們自身健康的過程”,道家道教關于健康的理念、理論與實踐對“促使行為和生活條件向有益于健康改變”,尤其在促進“生態學支持”方面,顯然是有積極意義的。
總之,道家道教關于健康的理論與實踐,是中華民族寶貴的健康財產,它有很多現代健康醫學所沒有的特色與優勢,如適合中國國情,易于普及,方法多,價格廉,簡單有效,因人制宜、取材方便等等,因此它的意義也是多方位、多層次的。除上述外,其他如普及健康教育、降低醫療保健成本、豐富健康手段、促進社區健康水平、提高群體健康意識,乃至對落實有中國特色的新醫改將有一定助益,等等。道家道教把健康置于“道”的極大背景中,對健康的理解從“生物人”擴大到“社會人”,更擴大到“自然人”,構成了“形神德世天”五位一體的健康模式,形成了對健康的較全面認識。構建道家道教健康模式,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備現實實踐意義。時代召喚健康理念向“道法自然”的回歸。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