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養生學略論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9 瀏覽次數:次
“學”是道門中人在致力于長生登仙的過程中形成的對自然、社會、人生及其關系的理性思考。它以貴己重生為價值取向,以形神合一、與道合真為行為范式,以超越自我、安頓生命為終極目標,形成范疇論、宇宙論、養生過程論、養生社會論、養生身心論、養生自然論、養生環境論等系統理論。
由于養生范疇的鮮明指向性強化了養生效能,從而使養生的思想精粹世代相傳。本文擇其要,從生道互保、形神俱妙、性命雙修、動靜互攝、先天后天等方面展開論述。
一、生道相保:直指養生究竟
“生”不僅指生命,還包含有生長、生成、化育的意義。“生”可以看作是“道”的主要功能和狀態。《養性延命錄》引《混元妙真經》:“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道藏》第18冊,第475頁)生者,道也。生在道門中人看來是“道”的別稱。無生不足以稱“道”。因此追求長生就僅是單純追求生命的延長,更是一種人生價值的實現,即與道相合的體現。如果夭折就難以說明其有道。長生就是保有道的一種直接的體現與說明。可謂,以身悟道,以身證道。《玄珠錄》也認為:“明知道有眾生,眾生中有道。所以眾生非有道,能修而得道;所以道非是眾生,能應眾生修,是故即道是眾生,即眾生是道。”道生眾生,眾生有含道,因此生道就有了合一的可能。也暗含眾生可通過養生,修身而入道,可見,養生既是修養的良好狀態,也是進道的重要手段。生道互保是養生的本質所在,“生”以“道”為指向,“生”生于道,必復歸于道;“道”以“生”為自我的體現,無“生”無以顯“道”,無“道”自然無以生“生”。
二、形神俱妙:修煉成仙之道
形神之于養生的重要意義,《西升經》說:“知一萬事畢,則神形也。”道家道教在養生實踐樹立起“形神俱妙”的理想目標。那神、形的關系如何?《西升經·神生章》:“蓋神去于形謂之死,而形非道不生,形資神以生故也。有生必先無離形,而形全者神全,神資形以成故也。形神之相須,猶有無之相為利用而不可偏廢。惟形神俱妙,與道合真。”(《道藏》第十一冊,第506頁)“形者,神之宅也。倘不全宅以安生,修身以養神,則不免于氣散歸空,游魂為變”。(陳楠《雜著捷徑》,《道藏》》4冊,第70頁)神對形是有依賴的,形生則神生,形全則神全,無形而神無以生,更無以成。身體狀態對精神狀態的影響現在看來是不言而喻的了。《長生胎元神用經》:“且神以炁為母,母即以神為子,子固以呼吸之炁而成形,故為母也。形炁既立,而后有神,神聚子也。”形由氣生,而后有神,故而神也是氣生,先是炁生形,再是形炁合,實則炁充形,而后生神。
“神與形合而為仙”(吳筠,《玄綱論·制惡興善章第二十一》)。《莊子·在宥》說: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太平經》則主張形神調和,“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王明,《太平經合校》,第716頁)“人之所生得神,所托者形。”(《心目論》,《宗玄集》卷中)神是生命的體現,形是神的依附。只有神能鎮形,則形可存。葛洪《抱樸子內篇·極言》“形神相衛”。養生的著力點在于養神,神全則形全。王玄覽《玄珠錄》“坐忘煉神,舍形入真”,司馬承楨《坐忘論》“神性虛融,體無變滅,形與之同,故無生死。”相反,要是神散而必然形傷。因此養形必當養神。因此《形神可固論》說:“身含形神全一,心動則形神蕩。……神不可辱,辱之必傷者無返期,朽者無生理。”
形神結合可以成仙,但如何成仙呢?梁代陶弘景在《答朝士訪仙佛兩法體相書》對此的論述可謂精妙絕倫。他說:“凡質象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時,則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其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今問以何能致此?仙是鑄煉之事極,感變之理通也,當埏埴以為器之時,是土而異于土,雖燥未燒,遭濕猶壞。燒而未熟,不久而毀。火力既足,表里堅固,河山可盡,此形無滅。假令為仙者,經藥煉其形,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以善德解其纏。眾洪共通,無礙不滯。欲合則乘去駕龍,欲離則尸解化質,不離不合則或存或亡,于是各隨所業,修道進學,漸階無究,教功令滿,亦畢竟寂滅矣。”仙凡的區別在于仙能自我駕馭形神,可合可離。當然成仙必經“鑄煉”,那就是如同燒瓷達到一定火候,則表里堅固,無壞之憂。神仙通過金丹大藥,以固其形,以靈其神,和質消纏,無礙無滯,得養生之極至——生命的自我操縱。
三、性命雙修:成就金丹之路
道教認為人是命與性的統一。命相對精氣;性相對于神。人的本性屬于精神意識層面,命指精、元氣,屬于生命、形體層面的范疇。修性即煉心神,涵養品德,復見本心;修命則是求術,煉精氣,煉形延命。《性命圭旨·性命說》:“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謂之命,先天元精,一炁氤氳是也。性而心也,而一神之中炯。命而身也,而一氣之周流。……命蒂之怨,性根之神。”(《天元丹法·性命圭旨》,中國人大出版社,1990年版,第79-80頁)雖然性命根于神氣,但彼此是不可分離的。“然有性,便有命脈;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性命實非有兩。況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渾然一者哉。”(同上)如果說形神是生命的一種層面系統,那么性命是生命另一種層面的系統,前者就生命現象的意義上使用,后者就生命的本質意義上使用。前者更注重技術操作的層面;后者則關注生命意義的精神運思層面。其共同點在于安頓生命。“圣賢持戒定慧而虛其心,煉精氣神而保其身。身保則命基永固,心虛則性的本常明。……我之真性命,則通晝夜,配天地,徹古今。”(《天元丹法》,第81頁)
“性”、“命”兩范疇的理性演繹奠定了金丹大道的理論基石——性命之學。《鐘呂傳道集·論大道第二》說:“萬物之中,最靈者最貴者,人也。惟人也窮萬物之理,盡一己之性,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當與天地齊堅固,同得長久。”窮理盡性,是為了全命保生,以至天長地久。這反映了道教性命學與儒家性命學的本質差異。道教的性命學是以長生為目標的,儒家的性命學是以政治倫理為目標。道教性命與精氣神間有著概念的置換過程。《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氣,名曰性命也。”(《道藏》25冊,第807頁)然而性命并非平分秋色,北宗認為“主者是性,賓者是命”。(同上)無論先性后命,還是先命后性,實質是一樣的。前者修煉元神之靈光,以反思其求命基之堅固。“欲入吾教,只要修心。心不游,自然神定,自然氣和。氣神既和,三田自結。”(《真仙直指語錄·郝太古真人語錄》)認為心修神定,神定而氣和,氣和以結丹。以神御氣,以性領命。后者從命入手,從深根固柢出發,尋求性靈的澄靜與關照。在道門中人看來,通過性命雙修,生命的意義得到了表征,生命的性靈得到了安頓,養生的功效自在其中。
四、動靜互攝:張揚生命活力
“動”與“靜”是道教養生哲學的一對基本范疇。大凡修持身心,必涉動靜。動以養形,靜以養神。道教的動靜觀十分豐富,《道教義樞·動寂義》歸納為六個方面:“動之于寂,具有六義:一、寂然不動,二、動而不寂,三、即寂即動,四、即動即寂,五、寂而能動,六、動而能寂。”為解釋六義,此文舉例說明:“寂而不動,若蒿山盤峙,不改于地;北辰夐極自處于天。動而不寂,天行西轉,健而不息;水流東趨,逝而莫止。即寂即動者,若臨水看月,光逐波搖;鶩迥觀岳,山從眼轉。即動即靜者,若乾行息,畢昂常如其度;后流未已,淮海無逭其源。寂而能動者,如懸石竹,直置寂然,吹擊成音,乃為生動。動而能寂者,如吹息韻停,樂止音謝。”當然動靜是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養生之道,就在于動靜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動不至于傷身,靜不至于寂滅。“靜”不是不動,而人秉受天的本性,能夠使人的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通過自我調整達于和諧,從而順其大化流行,充分展現自身。可見,靜的本質在于自調與和諧。而“動”是指人體生化的運行和對外物刺激的應答。一般意義上是動耗精氣神,而靜可養精氣神,人在后天是動多靜少,因此養生自然就是以靜為主。潘師正對靜的妙處勝贊到:“寂境者,不生不死,故能長生;不毀不變,故能應變。”(《道門經法相承次序》)
實際上精氣神都在動,靜往往是表征一種正常狀態的“動”。伴隨養生實踐全過程的精氣神煉養,始終處于動態運行中,都在從一個層次的動,達到一定層次的和諧相安,養生者把這種狀態稱為“靜”。可見動靜既是相對的,也是在不斷的轉化中《存神煉氣銘》說:“夫身為神氣之窟宅,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氣;即氣為神母,神為氣子。神氣若俱,長生不死。若欲安神,須煉元氣。氣在身內,神安氣海。氣海充盈,必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靜。靜至定俱,身存年永。”靜是心安神定,心不煩,神不亂,氣自聚,即是真靜。形靜可能作為心靜的入門功。只有真靜才有真動,此動可營身無傷,以靜制動,動則合道。對此元·李道純在《無上赤文洞古經注》中說:“向不動中動,無為中為,內志形體,外忘聲色,養其無象,守其無體,全其本真,超出虛無之外,是謂最上一乘。”如同白玉蟾所說:“人但能心中無心,念中無念,純清絕矣,當此之時,三尸消滅,三賤乞降,身外有身猶未奇特,虛空粉碎方露全身也。”(《修真十書》卷十六,《謝張紫陽書》)在修煉領域里,動是由欲引起的,生于情,逐于物;而靜是對本性的把握與回歸,實現泰定。“靜則神生而形和,躁則神勞而形斃”,“動神者心,亂心者目,失真離本,莫甚于茲。”(《形神可固論》)柳華陽《金仙證論》:“蓋己者,即本來之虛靈。動者為意,靜者為性,妙用則為神也。”總而言之,動靜在于一心。只有心靜,形動也是靜。也只有心靜,精氣神才得其宜。張伯端《青華秘文》說:“金丹之道,一言以蔽之曰靜,精氣神始得而用矣。精氣神之所以為用者,心靜極則生動也。”《性命圭旨》進而把靜作為精氣神相化的條件。“精化為炁者,由身不動也,炁化為神者,由心不動也,神化為虛者,由意之動也。”“至虛極靜篤之時,精自化炁,炁自化神,即關尹子所謂忘精神而超生之旨也。”可見,動靜之要在于一心,動靜之妙在于形神相安,如此養生可至。
五、后天返先天:探索養生程序
道教是個善“化”的宗教,精化氣、氣化神,神化虛。一切都在“化”中,一切都通過“化”發生聯系。譚峭《化書》云:“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化書》,《道藏》第23冊,第589頁)明確指出道委形為萬物,越下行越堵塞了,而由形至虛則是越上行越通暢,只有圣人才明白這個道理,反為道動,直探源頭。可見在道門中人看來,逆則仙,順則凡。凡人則墜入生死之門,成仙則越脫生死。由人到仙就是由后天返先天。元精、元氣、元神是先天的依托;交感精、呼吸氣、思慮神是后天的依托。由于后天精氣神,打出生以后,就在損耗,耗盡了,就死了!因此道門中人就努力惜精、寶氣、養神。然而光是這樣還不行。因為還是在后天,沒有升華到先天,生命依然是被動的。因此道門中人在養生實踐中依據大道的演化規律,設計了一套程序,通過這套程序的運作,以期回到先天道體。這套程序的基本過程是:從人體之形開始到后天精氣神,再由后天精氣神到先天精氣神,進入先天以后,再由精到氣,由氣到神,由神到先天一氣,最后由先天一氣到道。從而過到與道合真、與天地同在的神仙境界。道門中人發現如果不存在一個先天的精、氣、神,何以突然由有入無,升華成仙呢?于是也將形而上虛無的道,置換成一種先天的觀念。先天就是元神、元氣、元精。回到了先天,就是復歸了道。由后天返先天,是由交感精、呼吸氣、思慮神返回到元精、元氣、元神。后者是有形的無,因為后天精氣神是可感性的存在,而先天精氣神是無形,無法感知的。而先天精氣神對道而言,又是無中之有。有了先天、后天的范疇,人們的內丹修持就有了切實可運作的程序。由后天返先天就成為內丹修煉的基本范式。這個過程是個超越揚棄的過程。后天的交感精、呼吸氣、思慮神是粗的,低級的,有局限的,需要凝煉到精的、高級的、自由狀態的元神、元氣、元精。這個升華的過程貫穿著道門中人對自我超越的追求,是把握虛無實有的道體的程序。
道教養生學范疇眾多,除上述以外,還有道德、陰陽、精氣神、內外、損益、法術等許多范疇,古人已有許多論著,都是中華養生學的重要內容,繼承與發掘這些遺產,對于發揚道教優良傳統將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