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功夫沾衣十八跌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9 瀏覽次數:次
“沾衣十八跌”又名“跌拳”、“擒跌拳”,俗稱“跌法”、“快跌法”或“摔跌法”,是一種非常注重實用的、以單式練習為主的,并賦以“文”、“武”兩種方法為修練形式的,以跌為主、一大助跌,跌打兼施,打就是跌,跌就是打,寓跌打為一體的防守反擊拳。素有“沾衣跌人”和“一招制敵”的美譽。
其表現形式常為“截(接、沾)捩后跌打”和“截捩中跌打”,但也不否定帶有一定戰略意義的先手打法,如:主動出擊的“先手侵消”、“欺逼窩堵”以及“刺探引擾”等等。其招法古樸、簡單直接,立足于“以靜制動、后發先至”以及“以巧破拙,順勢借力”的戰略法則,手捩腳轉,身到人跌。動、靜結合,快慢相間,剛柔相濟、虛實互補,或立或躺、忽閃忽粘,嫻熟時,可盡得其不言之妙。
“沾衣十八跌”的練習要求是“以意領勁,整體合一”,訣云:“手到腳不到,鬼也打不到;手到腳也到,神仙也跌倒”。單練時講究“無人似有人”,以意行拳;過招時要求“有人似無人”,膽大心細。它的見跤速度為“一”(秒),慢不過“三”(秒)。通訣為:“粘”、“閃”、“快”、“準”“狠”、“整”“隨”,舍一而不得其要。
“沾衣十八跌”是由“未學跌人,先學跌己”的自跌技法(九滾十八跌)與“沾衣跌人”的跌人技法兩部分組成。“沾衣”者,因接觸而附著也。初時表現為抓拿擒捉,后期則是利用向前的貼勁和接觸點的摩擦來進行粘連,所謂:“沾、粘、綿、隨”是也。“綿”是柔軟細長的意思,這就要求“輕”,輕如微風細雨,大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感,寓有“悄臨”與“輕貼”之意,“沾”亦可作“擒”字之解:擒即“抓”、“拿”它的要訣是:“不頂不丟,隨進隨出;如影附形,如蛆附骨。”它和“沾”目的雖然一樣,但在功夫的層次上卻是大有區別——“抓、拿”是初級水平,而“沾”卻是上乘功夫。“十八”者,是虛數,泛指多的意思。但另有說法卻是指身上的十八個揪拿部位。這十八個部位分別是:1、頭,2、頸,3、肩,4、腋,5、背,6、胸,7、臂(大小),8、肘(內外),9、腕,10、手,11、腰,12、胯,13、襠,14、膝,15、踝,16、腿(大小),17、腳,18、跟。
“九滾十八跌”是一種自跌方法,旨在被跌時的自我保護與敗勢反擊,也是日常訓練中對筋、骨、皮的一種磨練。相傳它便是修煉金鐘罩功夫中的一種基本方法,可惜現在已很少有人肯練。“九滾十八跌”平常又被戲稱為“過關”。“過關”,在傳統教學方法中,沒過這關師傅是不往下教的,同伴也不愿與你對練。
“九滾十八跌”又叫“就地十八滾”,是地躺法,即是現在的那種加進了猴形醉態的地躺(趟)拳前身。
“跌”有三“跌”一指“自跌”,二指“落地跌”,三指“踉蹌跌”。“自跌”是“未學跌人,先學跌己”的功夫。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傾身跌人”與“躺身跌人”;”“落地跌”是“擒跌法”與“相撲(摔)跌”的代表,跤跤都要將人跌仆于地;“踉蹌跌”是跌法的上乘功夫,它以手法見長,用內力發人。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