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獻中的辟谷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9 瀏覽次數:次
1、《史記·留侯世家》:
“留侯性多病,即導引不食谷。”裴骃集解:“服辟谷藥而靜居行氣。”一派道教煉養家認為,人體中有所謂“三蟲”(又稱三尸、三彭)作祟為害,而三蟲靠谷氣為生,如果斷其谷氣,三蟲即不能生存,可保人之安康長生。
2、《抱樸子內篇·至理篇》:
“昔留候張良,吐出奇策,一代無有……而日吾將棄人間之事,以從赤松游耳,遂修道引,絕谷一年”。
3、《抱樸子內篇·論仙》:
“陳思王著《釋疑論》云:初謂道術,直呼愚民詐偽空言定矣。及見武皇帝(育操)試閉左慈等,令斷谷近一月,而顏色不減,氣力自若,常云可五十年不食,正爾,復何疑哉?”
4、《黃庭內景經》云:
“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反老得還嬰?”
5、《太清中黃真經》說:
內修形神除嗜欲,專修靜定身如玉,但服元和除五谷,必獲寥天得真篆。百日專精食氣足,食氣玄微惚五事,大關之要??? 莫能知。元氣初服力尚微,要子將心運守之。谷氣永除子何別,氣則難停而易渫,或即體弱而心虛,或即藏虛而力劣。一者上蟲居腦宮,萬端齊起搖子心,常思飲膳味無窮,想起心生若病容,二者中蟲住明堂,遣子魂夢神飛揚,或香或美無定方,或進或退難守常,精神恍惚似猖狂,令子坐敗食谷糧,子若知之道自昌;三者下尸居腹胃,令子淡泊常無味,靜則心孤多感思,撓則心煩怒多起,使人邪亂失情理,子能守之三蟲棄。得見五牙九真氣,五牙咸惡辛酸味,為有三蟲鎮隨子,尸鬼坐坐汝身死,何得安然不驚畏?又說:“六腑明神不隱藏,滯子神*功去路難,大都谷實偏為病”,“谷實精華與靈隔,纏羅六腑昏諸脈。元神不返欲何依,子心未遠焉能測。可惜玄宮十二樓,那知返(反)作三蟲宅”,“三蟲宅居三部里,子能運用何憂死。漂然郁郁常居此,自辯元和九仙氣,九仙真氣常自靈,三蟲已死復安寧。”這也都是宣揚以食氣達到辟谷,斷除谷氣,使三蟲絕滅。
6、《莊子·逍遙游》:
“不食五谷,吸風飲露”的仙人行徑,企求達到不死的目的。
7、《大戴禮記·易本命》:
“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是為辟谷養生術最早的理論根據。
8、《去(卻)谷食氣篇》: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去(卻)谷食氣篇》,則是現存漢前辟谷服氣術最早的著作。有云:“去(卻)谷者食石韋。……首重、足輕、體軫,則昫(呴)炊(吹)之,視利止。”意謂初行辟谷時往往產生頭重腳輕四肢乏力的饑餓現象,須用“吹呴”食氣法加以克服。這里將辟谷與行氣聯在一起。
9、《漢武帝外傳》載:
東漢方士王真“斷谷二百余年(當為“日”之誤——引者注),肉色光美,徐行及馬,力兼數人”
10、《后漢書·方術傳》載:
“(郝)孟節能含棗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
11、曹植《辯道論》載:
郗儉善辟谷事,謂曾“躬與之寢處”以試之,“絕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達、魯女生等皆行辟谷術。
12、《抱樸子內篇·雜應》中說:
“余數見斷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輕色好。”并舉出具體例子以證之:三國吳道士石春,在行氣為人治病時,常一月或百日不食,吳景帝聞而疑之,“乃召取鏁閉,令人備守之。春但求三二升水,如此一年余,春顏色更鮮悅,氣力如故。”又“有馮生者,但單吞氣,斷谷已三年,觀其步陟登山,擔一斛許重,終日不倦。”
東晉道士葛洪反對單行辟谷可致仙的觀點(主張擇仙術之善者而兼習之,尤其必修金丹),認為單行辟谷可成仙是行氣家“一家之偏說”,但并不懷疑辟谷術的健身延年效果。
13、《魏書·釋老志》載:
北魏道士寇謙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導引辟谷口訣,弟子十余人皆得其術。又謂東萊道士王道翼隱居韓信山,斷谷四十余年。
14、《云笈七簽》卷五載:
孫游岳“茹術卻粒,服谷仙丸六十七年,顏彩輕潤,精爽秀潔。”
15、《云岌七簽》卷八十三:
庚申部《中山玉匾經服氣消三蟲訣》也說: 既食百谷則邪魔生、三蟲聚。貫穿五? ??藏,環鑿六府,使丹田不華實,津液不流注,血脈不通行,精髓不凝住,胎魂不守宮,陰魂不閉戶,令人耽五味,長貪欲,形老神衰,皮皺發落,若不卻粒絕味,禁嗜戒色,則尸蟲全而生身必死。若滅三蟲、尸鬼、安魂魄、養精髓、固形神、保天地者,非氣術而不可以倚也。?
16、《消三蟲訣》:
書中集錄滅三尸之法甚多,如“趙先生口訣祝尸蟲法”,“東方氏制三尸法”、“紫微宮降太上去三尸”。《太虛真人消三尸法》、“思念道誡去三尸法”、“五行紫文除尸蟲法”,“存心中赤氣么三尸法”等。一般說,去三尸之法,都應先持齋戒,認為不先齋則不得神氣內助,不存想則神氣不得內補,然后以服氣、胎息之法達到絕粒,或亦有食獲芬、巨勝、黃精、大棗、蜂蜜等藥物,以斷食五谷和肉類的。
17、《神農》四經曰:
“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萬靈,體生毛羽,行廚立至”。又日:? “五芝及餌丹砂、玉札、曾青、雄黃、雌黃、云母、太乙禹徐糧,各可單服之,皆令人飛行長生。”又日:“中藥養性,下藥除病,能令毒蟲不加,猛獸不犯,惡氣不行,眾妖并辟。”
18、《孝經援神契》曰:
“椒姜御濕,營蒲益聰,巨勝延年,威喜辟兵”。
19、《南史·隱逸傳》載:
南岳道士鄧郁“斷谷三十余載,唯以澗水服云母屑,日夜誦大洞經。”
陶弘景“善辟谷導引之法,自隱處四十許年,年逾八十而有壯容”。
20、《北史·隱逸傳》載:
陳道士徐則“絕粒養性,所資唯松術而已,雖隆冬沍寒,不服棉絮”。
21、《舊唐書·隱逸傳》載:
唐道士潘師正居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葉飲水而已”。其徒司馬承禎亦傳其辟谷導引服餌之術。
22、《宋史·隱逸傳》載:
宋初道士陳摶居武當山九室巖,“服氣辟谷歷二十余年,但日飲酒數杯”。
23、《宋史·方技傳》載:
趙自然辟谷“不食,神氣清爽,每聞火食氣即嘔,唯生果,清泉而已”。柴通玄“年百余歲,善辟谷長嘯,唯飲酒。”
24、《抱樸子內篇·雜應》篇載:
有食十二時氣法,食歲星氣法,食六戊精氣法,思神食氣法等。
25、《云笈七簽》卷五十七:
《服氣精義論·服藥論》中說:夫五臟通榮衛之氣,六腑資水谷之味。……既絕谷則腑味之不足。
26、《素問》曰:
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故須諸藥以代于谷,使氣味兼致臟腑而全也。認為辟谷必須服藥,又認為草木之藥味,為人之臟腑所安,用茯苓、桂心、士草、人參、柏子仁、薯預、麥門冬、天門冬制成安和臟腑丸,人服之療疾健身等等。
27、《云岌七簽》卷之七十四:
《方藥》說:夫茂實者翹春之明珠也。查勝者玄秋之沈靈也,丹棗者盛陽之云芝也,茯苓者絳晨之伏胎也。五華合煙,三氣淘精,調安六氣,養魂護神,能用得其方,位為天??? 仙,老者復壯,反嬰童顏,千害不傷,延壽萬年。又說:云母味甘平無毒,……除邪氣、安五藏、益精、明目、下氣、堅肌、續絕、補中,療五勞七傷虛損、少氣、止利。久服輕身延年,悅澤不老。
《方藥》中集錄制草木藥之方以及制云母等礦物藥之方有數十種。惟服餌之術,不懂醫理藥性者未可輕率為之,不然,可能中毒危及生命。守庚申,即因人身中三尸之邪魔,于庚申日上天言人罪過,故須于庚申日兼夜不臥,守之至曉,使三尸不得出身體。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