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醫學中的“三”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21 瀏覽次數:次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醫學孕育于商周,升華于秦漢,受古代哲學思想影響,對“三”特別重視,在基本理論中,多使用“三”來表示。
三因
古代三類病因的合稱。內生外侵的致病因素種類繁多,但中醫把其分為三因,即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實際上,三因是對多因的囊括。我國古代的“三”就含多數,以三概多,既含蓄又恰當。
三焦
人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根據人體臟腑內在部位和功能活動的特點,劃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如《醫學正傳》說:“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臍之上,曰中焦;臍之下,曰下焦,總名為三焦。”盡管三焦在名實上爭論紛紜,但三焦仍不失其臨床價值。
三寶
人們常說,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精氣神之所以被中醫界譽為“三寶”,是由于它對人體生命價值的重要性。精氣神是構成和滋養人體生命的三大要素,存則俱存,亡則俱亡,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三陰三陽病
醫圣張仲景在外感熱病的演變過程中,根據正氣強弱與病邪進退等傳變規律,把這一病理過程劃分為三陽病和三陰病。仲景在陰陽病中又三分陰陽,說明疾病的可變性與傳化轉歸,為治療外感熱病開創了歷史先河。
另外,尚有脈診的上中下三部和寸關尺三部、小兒指紋的風氣命三關、藥物上的上中下三品等等,不一一贅述。所有這些充分說明,“三”在中醫學中的廣泛應用。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
上一篇:怎樣喝湯最養生
下一篇:道教經書都是誰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