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注宋本傷寒論中的俗字
欄目分類:道家養(yǎng)生 發(fā)布日期:2016-09-02 瀏覽次數(shù):次
舊稱流行于民間的多數(shù)為簡體的文字為俗字,別于正字而言。區(qū)別正和俗的標準,往往隨時代而變遷。”按,遼代和尚釋行均于公元997年編寫一部專門解釋俗字的字典《龍龕手鏡》,收錄俗字26430個,其中大部分俗字并非“多數(shù)為簡體字”,有許多俗字的筆劃比正字還多,所以“多數(shù)為簡體”,不是俗體字的主要特點。
我國研究俗字的歷史很悠久。顏之推(531年)《顏氏家訓(xùn)》的《書證》、《雜藝》等篇對當時流行的大量俗字進行了分析。唐初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唐張參《五經(jīng)文字》、唐顏元孫《干祿字書》等等都是研究俗字的重要著作。顏元孫說:“所謂俗者,例皆淺近,唯帳簿、文案、券契、藥方非涉雅言,用亦無爽。倘能改革,善不可加。”俗字對影響巨大,在北宋校正醫(yī)書局刊印醫(yī)書以前,都是手抄本,其中有大量俗字。后來雖然改為木版刊刻,但是有些俗字辨識困難,于是出現(xiàn)訛字;有些文字雖然不訛,但是書寫方法與后世通行的書寫方法不同,于是造成了識別困難。研究俗字,是整理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wù)。
俗字的寫法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宋朝孫奕《示兒編》對俗字的書寫規(guī)律有概括,可參。
趙開美本《傷寒論》以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小字本《傷寒論》為底本翻刻,翻刻精細,書中有大量俗字。下面選擇幾個俗字簡加說明。
1“摶”與“搏”:《傷寒論》“小便赤黃,與熱相摶”、“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摶”之類的“摶”字,宋本《傷寒論》皆刻為【“扌”+“尃”】,這是一個俗體字,常常與“搏”字相混。唐代張參《五經(jīng)文字》手部指出:“搏【“扌”+“尃”】,上補各反,從尃,尃音敷。凡搏、縛之類皆從尃。下徒端反,從尃。”后人不識此字,而改為“搏”字。但是宋版《傷寒論》刻板不誤,而是刻為俗體“摶”字。細辨宋版《傷寒論》影印件,清清楚楚看出是俗體“摶”字,而不是“搏”字。考“搏”字與俗體“摶”字的區(qū)別主要在右邊的聲符“專”與“尃”上。
筆者對宋板《傷寒論》全書的所有俗體“摶”(tuan)字與以“專”字為聲符的形聲字如“轉(zhuǎn)”字詳加觀察識別,發(fā)現(xiàn)“專”字與“尃”字有明顯區(qū)別,絕不相混。比如宋本《平脈法》“浮為腹?jié)M,緊為絞痛。浮緊相摶,腸鳴而轉(zhuǎn)。轉(zhuǎn)即氣動,膈氣乃下”。句中有一個俗體“摶”字,有兩個“轉(zhuǎn)”字,它們的聲符形體有明顯區(qū)別。
北宋校正醫(yī)書局刻印醫(yī)書以前,古代醫(yī)書都是手抄本,俗體“摶”與“搏”多相混淆。以《素問》為例。《素問》較好版本首推明顧從德本,但是書中也把“搏”與“摶”混淆起來。謹以明顧從德影印本《別論篇第七》末段中的“搏”字為例,可以明確看到俗體“摶”字均已訛為“搏”字,而日本仁和寺影印本《太素》卷三《雜說》亦收錄此篇文章,手抄本皆作俗體“摶”,楊上善均按“摶”的詞義加以訓(xùn)釋,訓(xùn)為“聚”“總”“皆”等。下簡言之。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