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北神醫李肇永:道緣深厚 醫德高絕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文/史永雋
李肇永,乳名柱,山東陽信人,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十二月二十三日,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農歷四月二十日無疾而逝,享年七十五歲。
李公自幼家境貧寒,幼年曾以乞討為生,十五歲時即為當地富戶當傭工,后遇貞師點渡,覺悟頓開,三十余歲后妙知玄理,能審人肺腑,醫術通神,游走于魯北無棣、沾化、惠民、陽信等縣為人療疾祛病,且人格高尚,對病人貧富不擇,療病后分文不取,有送錢贈物者堅決回絕,其名聲遍布魯北各縣,當時人們即以神仙稱之。因其乳名為柱,于是“神仙柱”之名不脛而走。
李公出生地:山東陽信(資料圖 圖源網絡)
現今公雖仙逝七十余載,但公之事跡在當地仍然為人們傳頌,年紀稍長者幾乎每人都能講幾個關于李公的故事,當地人為公集資建祠者有之,家庭書牌位供奉者更是數不勝數。百姓均知李公醫術高明,但知道公與道教頗有淵源者寥寥。甚至筆者和其談及公可能是道家太上弟子時,當地人士更是一臉的茫然,甚至一口否認。蓋因公生前從未以道裝、道相示人,更沒有在人前講述自己的道家身世,故世人均以為公只是一個普通鄉村醫生而已。
慶幸的是在公仙逝二載后,其大弟子山東無棣縣的范玉珍深恐李公事跡隨時間而被湮滅,因而在公羽化兩年后即民國二十八年(1939)冬發起凡平素接觸真人、受公醫治或知公之言行者,均可記述公之事跡進行投稿,他把來稿中署有姓名、時間,事件較為具體、確鑿者作為重點整理,于次年匯集成冊,后于民國三十一年(1942)刊印,取名《貞惠李真人言行紀略》(下文簡稱《紀略》),使得后人有了一個相對比較客觀、詳實的研究李公的寶貴資料。筆者通過初步考證及實地對知情人訪談,認為李公與道教淵源深厚。
李公修煉和傳給弟子的是典型道家功夫
李公一生收了屈指可數的幾個弟子,但是公在世時最器重和認可的是魯北無棣縣的大弟子范玉珍。
起初范玉珍拜沾化縣名中醫為師學習醫學,后認識李公遂師之。由于年齡相差不大,兩人是亦師亦友的關系。范玉珍后亦為本地名醫。范玉珍在《紀略》中談到李公傳授其功夫時說:“(李公)乃約我至其家,晚同榻而眠,于夜深寂靜之時,向我言自修之奧旨,何為三位一體、抱一守中,何為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種種命功,口傳心授,惜余資鈍,不能盡行領略,但以親傳妙訣,亦不敢付諸流水。”
“五氣朝元,三花聚頂”為典型的道教術語(資料圖 圖源網絡)
試想李公從小未嘗讀書,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功夫來,本就讓人生奇。這些術語顯然均為道教經典修行術語。至于李真人當時傳授給范玉珍的功夫具體是什么樣,如何練法,范沒有進一步詳細說明,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只能肯定的是那一定是道家功夫。試想一個未曾進過學堂、目不識丁的鄉村老者能教授弟子這樣的道家功夫,其必定受過高道的真傳。
李公按照道教傳統著道裝仙逝
李公有未卜先知之能。公鶴歸道山前兩天,即農歷四月十八,為當地貨郎店(當地地名)大集,七十五歲高齡的李公去離住所大概三華里之遙的集市上購買了長板凳兩條。兩條長凳至少也有三、四十斤重,李公自己放在肩上扛回,路上遇熟人問公,現在買長凳何為?公曰為躺靈而用(當地風俗,人去世后裝入棺木放置在長凳上),路人皆以為神醫說笑,不想二日后(農歷四月二十日),公設宴待客竟日,晚間自己取來弟子為自己準備好的道服著身后離世而去;叵肭把,方知公已預料生死,現此兩條長凳在公原籍尚在。
《紀略》中也載“東路莊宋德元,與李真人為故交,于民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與真人送義子,真人預知,在家等候,德元至門詢問老兄在家否,真人早言已在家等候,今天別無來客,只吾兄弟二人,尚較清閑,吾身后之棺木衣服,早已備好,請兄一觀如何?德元答甚好,談多時作別”。
可見真人羽化后所穿衣服為真人生前所認可,后經筆者查訪求證,衣服為道裝,為真人山東沾化縣女弟子孫寶貞所制作。另據郭勝奎講,李公于二十日待客竟日,自己取來道袍著身,端坐而逝,這也符合道教高道羽化的慣例!案叩琅R于超生,通常皆盤膝端坐,左腿壓在右腿之上,兩腳心向上而仰,兩手互握大指,手心向上而仰,頭正身直,兩目下垂!毕雭恚绻罟堑篱T中人,為何離世時選擇著道裝呢?甚至連去世時的方式也與道教高道相同,不能僅僅認為是個偶然的巧合。
李公與道教中人多有往來
《紀略》中曰:“光緒末年,真人曾宿陽信西關以北張莊,值晨餐方具,真人起行,苦留不住,言有急事,不能遲誤。忙行至張莊西半里許紀家窯前,遇有五人,在此相候。敘談多時,適有張莊張成,在隔鄰禾地割草,聽得五人謂真人曰:‘汝尚留乎?曷同去乎?’真人曰:‘吾事未完,尚需稍留,今不能同去!迦搜裕骸昙炔蝗,我卻早回!嫒酥Z之。及五人去后,真人回張莊張渭家用飯,張成疑悶不釋,回莊探問真人在外所遇五人,來自何方,真人言:‘汝在何處聞知?俗言草窩說話有人聽,誠不虛也。’此五人來處深遠,且均各一方,乃系廣東、湖北、即墨、樂陵、白云觀五處。問此五人道行如何,真人言,只二人已登上乘,余尚欠也!
李公與道門中人多有來往(資料圖 圖源網絡)
在此提及幾個地方均有道教勝地,如廣東的羅浮山、湖北武當山、即墨的嶗山(當時嶗山屬即墨),雖然紀略中沒有明確說明這些客人來自道教的名山,但其中一人來自白云觀,且白云觀在當時即為道教全真道派第一叢林卻是確鑿的事實。既然他們幾個人之中有來自白云觀的,且在當時落后的交通條件下天南海北聚在一起,真人與他們甚為熟悉且對他們修行的道行能進行從容評價,由此不難得出,雖目前尚沒有確鑿的證據說明真人與白云觀有師承關系及其是否屬全真派,但其與道教人士關系甚熟悉且多有往來確是事實。
另《紀略》中有真人和訪道道友交流的記載:“(訪道人)在真人門前等候,及真人回,并未寒暄,似甚熟者,實則初次會面也。天晚……(道友)二人坐在榻上,對坐談心,彼問此答,徹夜未止。”
從此處記述來看,真人絕非鄉村普通醫生,而且經常與外界同道有所交流。從這些記述,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不難得出真人極可能屬于道門的推斷。
其得師傳授的時間與道教最佳時段相符合
李公幼時家境貧寒,少時即為人傭工,不曾有機會進學堂求學,所以坊間傳言李公不識字,李公之妙術皆由老師口傳得來。
李公先后曾得兩位高師點渡,“十五歲即得貞師指點,真如發動,覺性日開,二十六歲在西何莊傭工,又遇貞師口傳心授,覺悟頓開,明心見性!贝藶檎嫒说茏臃队裾涞挠浭,雖遺憾的是沒有提及老師的姓名來歷及其他,但是從年齡與時間來看是與道教主張的開始修煉的最佳時間和上關九年的最短時段相吻合的。
道教修煉講究最佳時機(資料圖 圖源網絡)
按照道教的理論,“每三十二個月,生六十四銖元氣,自一歲起,至二歲零八個月,生乎一陽,長元氣六十四銖,為地雷復卦,……至十三歲零四個月,生乎五陽,又長元氣六十四銖,為澤天夬卦,至十六歲,生乎六陽,又長元氣六十四銖,體變純陽為乾卦!钡澜陶J為:“此時,純陽既備,微陰未萌,精氣充實,如得師指,修煉性命,立可成功矣。”“由十六歲起,每歷九十六個月,則生一陰,至二十四歲,生乎一陰,不知葆真,耗元氣六十四銖,為天風姤卦,至三十二歲,生乎二陰……至六十四歲生乎六陰……復為坤卦!甭S著年齡的增長,陰長陽消,生理機能逐漸衰退以至死亡。
從上述理論來看,道教修煉的至高境界即為純陽之體,最合適的時機莫過于十五、六歲。真人初次得到真傳恰恰正在此時,不能僅僅認為是個巧合。
另道教內丹第三步的“上關”有九年的說法。從真人遇第二個老師到真人三十五六歲以法術濟世,差不多也是九年的時間。雖然九年有實數與虛數之爭,但是眾多高道均有九年的提法還是極有實數的可能的。如全真龍門千峰派在論述法、財、侶、地時認為:“財者,每日飲食之用……每一天每人食用多少,算至九年足用!绷頁數匾灿姓嫒擞讜r在外放牛即得道人指點的傳言,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其師承為道家。
墓志銘頻用道教術語更加佐證李公為道家傳人
真人羽化后,魯北農工商各界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冬自發給李公樹立了墓碑。其碑雖在文革中被打斷,但所幸實物尚存。
碑文中對公一生進行了大概的敘述,其中有“……四十歲至七十歲,妙通玄理,道成正果,不見病即克洞明臟腑,不用藥亦能消除災患……公無疾羽化”等記述,敘述中頻頻使用了道教術語,由此可知當年墓碑碑文的作者也認為公為道教傳承。
綜合上面五點,雖然還不能確定李公屬于道教的何門何派,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師承道教。其為何在世不以道相示人,至今是個謎團,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魯北神醫李肇永道緣考》一文整理發布,作者史永雋,選自《中國道教》期刊,2011年第2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