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天師張魯 政教合一收人心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一)亂世勢起建政權 政教合一收人心
“曹操的政治手腕也算玩得爐火純青,但這次他打錯了算盤,因為他的對手是張道陵的孫子張魯,修道多年的張魯自有逃出生天的‘妙計’!
第三代傳人 張魯
張道陵羽化之后,長子張衡接替了他傳道的責任。也許是因為他父親威名太盛的緣故,這位張衡流傳到后世的記載倒不多,除了正常的傳道濟世之外,他也頗有乃父的風范——朝廷招納他做“黃門侍郎”(皇帝身邊下達詔令的大臣),他也推辭不就。
張衡之后,繼承道統的是他的兒子張魯,而這位張魯,實實在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也得歸因于當時的亂世,給了張魯一展身手的機會。
生逢亂世 一展宏圖
當時正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鬧得如火如荼。當時的益州牧(四川成都的最高長官)劉焉非常崇拜天師道,在公元191年(漢獻帝初平二年)時,他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一起,揮師北上,襲擊漢中太守蘇固。將蘇固擊殺后,張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連一同并肩作戰的張修也殺了,將他的部眾收編下來,占據了漢中,隨后建立了一個名垂青史的道教政權。
張魯的老上級劉焉做夢都沒想到張魯如此生猛和不聽話,但事已至此,他也無法阻止張魯的雄心大略了。沒多久,窩著一肚子火的劉焉死后,他的兒子劉璋要替父出一口惡氣,竟然將氣撒在張魯的親屬上,將張魯的母親和弟弟殺了。
張魯知道與巴蜀的劉家結下了梁子,隨時會有被敵人攻擊的危險。于是他一方面鞏固邊防,趁勢消滅南部的豪強勢力,另一方面加緊對天師道內部組織的完善,并逐漸推行“政教合一”的地方管理架構。同時,還組織發動群眾,一邊種田,一邊練兵,兩不耽誤。此外,還大搞慈善事業,免費給路人施舍米和肉,但是規定“量腹取之,過取者有禍”。春夏季節,則禁止飲酒和宰殺牲畜。有后人評價,張魯的地方政權與后來的人民公社制度有幾分類似。
(二)妙計避難留后人 重返祖山傳經箓
龍虎山“宛如仙境”
在當時的亂世中,張魯治理下的漢中成了周圍民眾競相投奔的一方樂土,時間持續了30年之久,直到最后被曹操的大軍壓境打破了寧靜。試圖稱霸天下的曹操一直對張魯有所耳聞,知道這是一塊必須啃下的硬骨頭。公元215年(漢獻帝建安二十年),曹操親率10萬大軍直奔漢中而來。
在權衡局勢之后,張魯計劃向巴中退卻,手下的將領們都建議張魯“堅壁清野”,將所有物資、糧草、倉庫都燒毀,不留給曹操一粒糧食。這種想法在兩軍對壘時應該是極為明智的,但這時聰明一世的張魯卻犯起傻來,竟然說:“我本來就想歸附朝廷,但一直沒下定決心。這次我們退卻巴中,避開曹操的鋒芒,并非是出于惡意,物資糧草之類的,本就歸國家所有,就留給曹操享用吧!惫烙嫯敃r他的部下聽了,非暈不可。要知道,把糧草物資留給曹操,就等于早點讓曹操追上自己然后把自己殺掉一樣。天下竟然有這樣的傻瓜嗎?其實隨后發生的事情證明張魯非但不傻,而且很有過人的智慧。
曹操對張魯刮目相看
當曹操收到張魯送的這份物資大禮時,做夢也想不到天下竟有這樣的好事,這使得他對張魯刮目相看了。這時候,其實仗已經沒必要打了,曹操趕緊派了使者前去慰問張魯,并且馬上封官拜爵,拜張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邑萬戶,同時封其五子皆為列侯。
或許,就在此時,張魯其實已經安排了家族的后事——重返龍虎山,遠離曹操的控制。只不過,這一切準備都做得極為隱秘。而且他把這一切都只能寄托在他的兒子身上。原因就是當時張魯所處的位置是在曹操控制的范圍,而他日思夜想去的龍虎山屬于吳地。趕上張魯是曹操關注的大名人,想腳底板抹油開溜,應該比登天還難。
曹操取漢中后對天師道恩威并重
曹操攻取漢中之后,對天師道首領采取了恩威并重的兩手政策:一方面對張魯及兒子拜將封侯,另一方面卻想方設法削弱天師道的勢力,將張魯等天師道骨干北遷至鄴城,以便更好控制。曹操的政治手腕也算玩得爐火純青了,但是這次他打錯了算盤,因為他的對手是張道陵的孫子張魯,而修道多年的張魯自有他逃出生天的“妙計”。
妙計逃出政局魔掌
首先,張魯在申報“戶口”上就偷偷做了手腳,并沒有將他的兩個兒子列在“戶口本”上。所以,外界知道他只有5個兒子,連曹操也被順利蒙騙,只封了張魯的5個兒子為列侯。而被隱瞞的兩個兒子中,很可能就有張盛。這樣,張盛才有可能逃脫曹操的控制而返回龍虎山。否則的話,中國道教的歷史就要重新改寫了。
接下來,就要周密地計劃返回的路線圖了。如果直接走水路沿長江而下到龍虎山,自然省時省力,但是這個方案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隱秘。雖然張盛的身份還不為外人所知,但是保不齊有人告個密啥的,那就前功盡棄了。因此,選擇一條迂回而隱蔽的崎嶇之路,避開沿途兵丁,就成了上上策。一切準備妥當后,張盛從漢中秘密入川,然后輾轉于貴州、廣西、湖南一帶山區,被迫當了一名出色的山區“游擊隊員”。更令人驚異的是,張盛還有超強的忍耐力,并不急于趕路,馬上回龍虎山,而是耐心地等到三國歸晉時,到西晉永嘉年間,才踏踏實實地回到祖爺爺的煉丹之地龍虎山。
自從張盛回歸龍虎山,創建壇宇,招徒傳教以后,其子孫世襲效法,修道傳經授箓,不過數代天師仍然秉承隱居苦修的修道方式,行為處事非常低調。但是江南各地卻掀起了信奉天師道的熱潮,而且這股熱潮延續千年,至今仍方興未艾。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