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五行拳的傳承與創新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太乙五行拳是武當武術的核心拳種,現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確立了這一拳術品牌的權威地位。學習、研究、傳承這一寶貴的遺留拳種,是我們每一個武術愛好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現有個別拳家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打著創新的旗號將這一拳種改得支離破碎,這不僅貽誤學拳子孫,也有違武術傳承之道,此種現象當于糾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太乙五行拳不是不容許創新,而是要在深入學習研究情況下,在弄懂弄通其原理與內涵的情況下,在原汁原味一老一實的傳承基礎上,才談得上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太乙五行拳
一 當前要務是深入研究、系統傳承這一非遺拳種
拳道合一是武當道家功夫的至高境界,而太乙五行拳正是“拳道合一”的上佳演繹。只懂拳術不明道理,或者只曉其道不懂其拳,都會在傳承這一非遺拳種的過程中有所偏廢。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系統傳承這一非遺拳種,根據國家級非遺項目武當武術代表性傳承人趙劍英太師的生前遺愿,2011年7月,由湖北省級非遺項目武當武術代表性傳承人覃獻平發起成立了十堰市武當太乙五行文化研究會。根據趙劍英太師的生前研究與該研究會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我們對太乙五行拳之所以會成為非遺拳種至少有了一個窺斑見豹的認識。
(一)把握其特點,才能更好地傳承這一非遺拳種
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太乙五行拳主要有五大特點:一是以道家學說為拳術指導原理;二是養生與技擊的有機結合;三是依循九宮走圓化柔;四是動中求靜,靜中求動的變化之道;五是擒拿封閉的技擊特色。
作為與太極拳同一流派的內家拳術,太乙五行拳與其它太極拳術比較,有異有同,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初看起來,它也講陰陽相生,虛實變化,動靜相宜,剛柔相濟,養生與技擊相輔相成,但細研起來,其同中之異卻大有講究。
首先,從原理上看,太乙五行拳的拳理更注重以陰陽八卦五行的道家學說為指導思想。
它對太極之母的陰陽學說作了深入的詮釋,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運動變化構成。這五種物質既相互滋育,又相互制約,其相生相克的關系不斷運動變化,循環無盡,往復無窮。而五行與自然界的方位、人體臟腑又具有相對應的關系。太乙五行拳正是側重以五行學說而創建的武功。“心息相依,任其自然”是演練該拳的總剛,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觀點,也是道家的目的。“以靜制動,以柔克剛”是此拳技擊法則,也是道家養身防御的處世方式。在養生方面,它依其五行相生相克之數,調節陰陽平衡。并結合“五禽戲”中的象形動作,猿形壯腎,鹿形壯脾,虎形壯肺,熊形壯肝,鶴形壯心。在技擊方面,又體現為五行相克之數,強調陰柔克陽剛。從內涵到形式處處都突出了五行學說的特點。
譬如,太乙五行拳起勢中定為土,五行中土有生化萬物之靈性,而脾屬土,脾又為生化之源,象征生命起源。脾之生化萬物需心(火)溫熱之,面向南,脾得以火溫熱而生化水谷之槽微。繼而向東,東屬木(肝),以木助火(肝藏血濟心),火太盛則傷脾,又由南轉向西,金克木以止火旺(肺氣靖可抑制肝陽上亢)。以此類推,循環往復整套拳勢,盡其相生相克之數。而在技擊上,集中體現出五行的相克關系。按此理依次編排技擊動作,如“雙峰拜日,白猿出洞”等招勢向南破對手雙風貫耳,擒拿后轉向西撲敵于地(火克金)。“豹子含美,仰頸驚林”一式,面北擒敵腕于自己頸部,抬肘擺向右轉撲敵于南(水克火)。縱觀此拳23式,招招按此法排列推繹。養身與技擊達到了高度的契合,從中可以明了,太乙五行拳的演練路線始終緊扣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在八卦九宮中井井有序地運行。
拜師學拳
正如先賢論太極:“而每著之中,五官百骸順其自然之勢,而陰陽五行之氣運乎其中。”“然氣非理無以宰,而理非氣無以行。故理與所氣不相離而相附,此太極根無極者然也。”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源頭。知曉其理,不僅對我們對傳承中華文明有所補益,更是在中國醫學領域發揮的作用至今仍是有目共睹的。實踐證明,太乙五行拳的開合變化,運動五官百骸的方式方法對人體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明了它運行的原理,才會使我們更好地傳承這一非遺拳種。
其次,從拳術上看,太乙五行拳的整套拳路依循著陰陽五行玄妙而嚴謹的運行規范。
從套路方位線路來講,太乙五行拳分陰陽、定五行,踩八卦,竄九宮。其招勢都要陰陽相滲,各有虛實開合,整套拳路確定五行方位之后,為取相生相克之數,在八卦中千變萬化。由于在太極圈和四正四隅中不斷變化便形成了在九宮中竄游的格局。
從拳勢來看,它處處走圓化柔,無楞無角,不見拙力。上體頗像太極拳,但比太極拳拘謹些,絕對強調腰隨胯轉,肩胯相對。下體則像八卦掌,卻沒有八卦掌開步大。“柔似蠶作繭,形似蛇之行”是其特色。
從拳架開合和拳術勁路看,它屬于小架子拳,可“拳打臥牛之地。”
勁起于足跟,發于胯腰,至肩臂而達手梢。強調大幅度轉展胯關節,致使下肢根基穩健。雖說整套拳術打下來不過方丈之地,卻似行云流水,勁勢無窮,飄飄欲仙的道家風貌盡在其中。
從調息法來分析,該拳以意為主,尚意不尚力,強調意先行,以意念導引人體內外之行動,是典型的動中求靜的修煉方式。
從技擊角度看,作為防守型拳術,“辨位于尺寸毫厘,制敵于擒撲封閉”是其特色,其點扣穴位之術,堪稱擒撲一絕,非一般拳術所有。
(二)挖掘整理其遺產,方能原本而完整地繼承這一非遺拳種。
經過近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們終于揭開了作為道家龍門派上乘武功的武當太乙五行拳的神秘面紗,并在研究與推廣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由于多種原因,我們對這一非遺拳種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不夠系統完整,亟需在以下方面補充完善提高:
一是挖掘其內涵,還原其外延,提高研究這一非遺拳種原本性與完整性。
由于歷史秘傳的原因,我們對其武功的原本性和完整性認識是不足的。簡略疏理一下武當太乙五行拳傳承延續的脈絡,便可知保留這一非遺拳種的珍貴與難得。
武當太乙五行拳原名“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由明朝弘治年間武當山道教龍門派第八代宗師張守性,以祖師張三豐太極十三式為依據,融合漢末名醫華陀的健身“五禽戲”及道門傳統的吐納導引和技擊創新而成。由此而至清末民初,此門功夫一直秘傳于龍門派掌門人中,其間四百多年未泄民野。這主要是因為道門階層等級森嚴,作為道教龍門派上乘武功的武當太乙五行拳,歷代被奉為看家本領,只傳于層次較高的道士,一般道人無緣問津,而世人更無從知曉了。
太乙五行拳
由于歷史的機緣與時代的變革,此功夫的秘傳之規才有了改觀。其門規初變于第十六代龍門派傳人李合林道長之手。他被俗家弟子金子弢誠心所感動,破例將其收為門徒。金先生方獲得此門功夫,并悟得其真諦。其門規之大破于改革開放之初。1980年在山西太原的全國武術觀摩大會上,時近晚年的金老痛感武當內家武術瀕臨湮沒的絕境,出于對民族寶貴文化遺產的珍惜之情,在會上公演了奇異而精彩的武當太乙五行拳。這是該拳種首次公之于世,由此也打破了社會上“武當無拳”的謬論。同時,金老本著“還拳于武當”的心愿,破例將當時湖北武當代表隊的趙劍英收為嫡傳弟子,并將太乙五行拳的拳功義理傾囊相授。此后,趙劍英帶領子孫及其弟子,經過三十多年研習、推廣,才開創了這一非遺拳種的中興局面。
然而,隨著金子弢先生、趙劍英太師等武林前輩的相繼謝世,他們生前雖然對太乙五行拳的傳承作了巨大貢獻,但畢竟還有還有許多未了的心愿,還有許多對此拳種的拳功義理的真切感悟來不及整理,而成為他們臨終前的遺憾。由此追溯于他們之前的那段長久的秘傳歷史,盡管以口傳心授的方式為我們保留了這一珍貴的非遺拳種,但畢竟著書立說的方式難得一見。這些歷史的缺憾,都有待于我們及后人來彌補。國家為什么要對非遺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進行搶救性的挖掘整理,就是為了不再讓其成為社會與時代的遺憾。責任感與使命感催促我們要對這遺留的高端拳種,進行深挖細掘,從內涵到外延,從拳功到義理,最大限度地還原于這一武當內家武功的古仆原貌,唯如此,才能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傳承好這一非遺拳種。
二是加強“拳道合一”的綜合研究,提高研究這一非遺拳種的系統性。
太乙五行拳是“拳道合一”集大成者。在傳承的過程中,時下有不少人偏重其拳功的研習而輕視或忽略對其道理的研究,更有甚者,在不明“拳道合一”的原理情況下,就將此拳種的招式與方位擅自改動,這些都有背于前輩的教導與非遺拳種的傳承之道。而正確的傳承之道應效妨趙劍英太師與覃獻平大師所為。他們牢記先賢的教導,幾十年如一日,老老實實地習練此拳功,細研此拳理,不遺余力地原原本本地普及推廣此拳的拳法與義理,同時還將自己的研習實踐體會,上升到理論層面,發表了多篇具有指導意義的論文。但他們并不滿足如此,由趙太師生前倡導,覃獻平大師發起成立了十堰市武當太乙五行研究會,其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重視,也助推了這一非遺拳種的中興之舉。然而這些研究成果與社會的期望相比,與少林武功和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等非遺拳種的研究成果相比,還有差距。其差距主要表現在我們對武當太乙五行拳的理論研究上,還缺乏系統性。這都有待于我們去拾遺補缺,以有利于這一非遺拳種在傳承中的普及與提高。
二 在原汁原味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其推廣的方式與方法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也是武術發展的動力源。作為非遺拳種的武當太乙五行拳能不能在傳承過程中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回答當然是肯定的。然而如何創新如何發展,卻值得斟酌。
一是要認識到原汁原味地繼承這一非遺拳種是不可變動的前提
眾所周知,武當太乙五行拳本身就是武林高手與道門高人集合而成的高端武術的創新成果,并經過十幾代傳人的補充完善,才得以保留這一珍貴的武林文化遺產。其拳術雖然只有二十三式,所蘊涵的內容與營養卻博大精深。且不談我們未知未掘的史料部分,僅就我們目前掌握的情況分析,就足以讓我們去深入研究,好好消化。譬如,如何從中國哲學的層面,去解析陰陽五行學說的拳理;如何從養身健體層面去系統解析習練此拳的運動效果;如何從現代科學的層面去破析這一古典拳種的拳功與義理等。做好這些基礎性的系統性的研究工作,其前提就是保留這一非遺拳種的古仆風貌,才能原生態地做好普及與推廣的傳承工作。這就像古典建筑的修繕、古典書畫的裝飾一樣,只能“修舊如舊”保持原貌,違反此原則,就會造成大破壞、大貶值。
傳承太乙五行拳
二是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可適當創新其傳承的方式方法
創新武當太乙五行拳傳承方式與方法,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但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尤其要在兩方面傾注我們更多的精力:一是要加強其傳承軟件與硬件設施的建設,二是要與時俱進地搞好普及與提高的培訓推廣。這些工作綜合起來,實際上是一項浩繁的系統性的傳承工程。做好了既有益于武當,也有益于社會;既有利于當代,也有利于后世。
首先要加強其傳承軟件與硬件設施的建設工作
在硬件設施建設方面,已取得十堰市與丹江口市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多個民營公司的合資建設,正在傾力打造丹江口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當武術傳承基地。該基地選址于武當山九宮之首的凈樂宮西側,依山面水,環境宜人。占地23.38畝,預計總投資1.3億多元,年底將破土動工。基地將依循“金木水火土”五行原理,以明清道家風格為建設特色,打造集高端養生、競技、商務、教學、影視、旅游、環保為一體的多功能大型道家武當武術傳承基地。竣工運轉后將產生可觀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在軟件建設方面,該基地具有四大品牌效應:2006年武當武術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2007年項目奠基人趙劍英被命名為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武當武術代表性傳承人;2012年項目發起人覃獻平獲省級非遺項目武當武術代表性傳承人頭銜;2013年9月,該基地核心拳種“太乙五行拳”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7月,由覃獻平發起成立的十堰市武當太乙五行文化研究會、武當武術傳承基地掛牌,現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武術組織建立互訪機制。
在該基地加緊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還應加緊與之配套的軟件設施建設。如經營人才和教練員的人力培訓,太乙五行拳等武當武術的教材教法的收集整理,還有這些教材聲像軟件的制作等等。這些軟件制作,不僅要靠基地現有的人材,還要外聘相關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教授共同打造,才可有高質量高水準的非遺拳種的傳承。
其次是做好普及與提高的培訓推廣工作
培訓推廣太乙五行拳的工作有三法可試:
一是辦好初級班。對于那些初習武者而言,傳授作為武當高端拳種的太乙五行拳就顯得相當難學。我們可采取化難為易的方法進行培訓。可借鑒一些行之有效的武術普及范例,如參考陳氏太極拳簡編的的精要十八式、楊氏太極拳簡編版二十四式等推廣方法,將太乙五行拳中帶有基礎性的招勢簡編為精要式,使其易學易懂,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二是辦好中級班。對于那些習武健身養身愛好者,可將太乙五行拳基本拳功與義理教習之,特別是將這一拳種在養身方面的作用可在培訓中側重推廣,以吸引更多期望強身健體的人群參與其中,助推這一拳種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發揮正能量作用。
三是辦好高級班。主要培訓傳承這一拳種的教練員。聘請相關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教授為導師,編寫高級教材,不僅在養身與擒撲方面言傳心授,更在拳道合一方面予以系統的理論指導。“知行合一”培訓出來的教練員,方能在國內外勝任本色傳承這一非遺拳種的重任。
三 結語
關于“太乙五行拳”這樣的非遺拳種的傳承發展,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論怎樣,都要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十六字方針辦事。這是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精神與要求,也是社會的期望,時代的重托。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