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醫王冰:篤好方術 做學問追求嚴謹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王冰,自號啟玄子,約唐·景云至貞元(710-804)年間人,籍貫不詳,中唐著名醫家。唐寶應中(762—763)為太仆令,故稱為王太仆。
崇尚道家 篤好方術
王冰自幼崇尚道家,這與唐代奉道有關。唐高祖為提高皇族李氏地位,尊老子(李耳)為遠祖;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當政,親為《道藏》作注,加封莊子、庚桑子為“真人”,下詔官民各家都必須藏有《老子》、《莊子》等道家著作。在這種情況下,王冰又篤好養生,希望長生不老,與天地萬物同歸,自然加入“慕道”行列,并且他清淡寡欲的思想亦符合道家的“無為”、“無欲”、“恬淡為止”、“內在養生、外在避世”的一貫主張。因此崇尚道家,篤好方術是王冰一生的主要追求。
王冰(來源于網絡)
自號啟玄子 源自老師玄珠
他自號啟玄子也與此有關。原來,王冰有一個老師叫玄珠,玄珠先生不知是哪里人,只知他洞明《素問》,極窮微奧,王冰受啟蒙于他,故給自己起名啟玄子,即受啟蒙于玄珠老師的意思。“玄珠”一詞源于《莊子》,但《莊子》所言“玄珠”乃指道學,相傳黃帝時期,天下失道,于是黃帝就先后派知、離朱和喫詬等人去探求“道學”。知從神的方面,離朱從形影方面,喫詬從聲聞方面各自進行探討,結果都是“愈索愈遠”。于是黃帝又指派象罔去探求,象罔從“若有形,若無形”方面覓求到了道學的真謗,得到了黃帝所渴望的“玄珠”。王冰的老師遵崇道學,所以有可能借此典故來給自己起一別名或字號。
得先師張公真傳 輯成《次注素問》
王冰還有其他老師,如先師張公,是他學術思想和醫療經驗的主要傳授人。王冰從先師張公處得到《素問》秘本,又與齊梁間全元起《內經訓解》本相參校,并“精勤博訪”,刻苦鉆研,結合自己的學術思想和經驗,采用合篇、別目、移章、增補等方法對《素問》進行了重新編次,又通過補奪、正誤、刪衍、潤色等具體方法進行了全面校勘、訓詁、注釋和發揮,歷時12年,于公元762年方輯成《次注素問》,計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使原來殘缺不全、脫簡訛誤重復甚多的醫學經典得以定本而廣為流傳。
實事求是 做學問追求嚴謹
《黃帝內經素問》能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與王冰嚴謹的治學態度、刻苦求實的學風是分不開的。他在校勘、注釋《素問》時,凡是他自己所加的字,都用紅筆書寫,使今古分明。當時因雕板印刷術尚未發明,所以書主要是抄寫,這樣就可以紅黑夾書,經過次注的《素問》,與陶弘景注《神農本草經》和增加《名醫別錄》一樣,是赤墨分明,使人一目瞭然。等到雕板印刷風行,最初在技術方面,還不能達到紅黑套印,但當時刻書之人,也動腦發明了用“陰文”和“陽文”來作區別,陰文是黑底白字,陽文是白底黑字,這樣原來的黑字就變成了陽文,而紅字則變成了陰文。不過像《次注素問》中零碎個別夾雜的赤字,雕刻起來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后來難免有些混淆,但就當時王冰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是令人稱道的。
得以流傳的著作 只有《次注素問》
王冰還著有其它書,惜均已亡佚,不得復見,流傳在世的只有《次注素問》,他的學術思想也就主要體現在《素問》注文之中。他不僅對《素問》各篇進行了調整、歸類、校勘,更重要的是結合自己的理論和實踐對全文做了全面的注釋和發揮,使其學術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對祖國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勞苦功高 為中醫做出大貢獻
王冰在祖國醫學發展史上做出卓越貢獻,其功績是偉大的。然毋庸諱言,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王冰對《素問》的注釋不可能完美無缺,其中也有一些錯誤和可議之處,特別是他受道家影響至深,把道家的有些唯心觀、消極無為觀等也滲入到注釋中,但這些都是次要的,瑕不掩玉,而最重要的是他較完整地保存了祖國醫學的第一部經典,并為其做了全面的注釋,補充了七篇大論,使運氣學說得以流傳,同時在病機治則、五味歸經、臟腑形態諸方面都有所發揮和突破,從而為中醫學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打下了基礎。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