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道觀:享譽盛名的“海上白云觀”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道教初創時設置治(教區),宗教活動多在治所中舉行。大約從南北朝起有了道館、道觀等,作為道教徒供奉神像、舉行宗教活動以及日常修持的場所。以后又將某些供奉道祖和受朝廷封為神、皇、天后、王等仙真、神祇的場所稱為宮。宮、殿、觀成為道教宗教活動場所的泛稱,其中還包括神祠、仙壇、道院、廟、閣等。上海地區的道觀雖歷史悠久,但大多數缺乏文字記載。
上海白云觀(來源于網絡)
宋代以后,所建日多,據清嘉慶《松江府志》載,僅建于府屬各縣的道觀達數十座。元代全真道傳入上海,也興建道觀。近代上海開埠后,江浙一帶道士紛紛來滬,建立私家道院。解放后,私家道院相繼關閉。“文化大革命”后,一些有影響的道觀得以恢復開放,1998年底,上海共恢復開放道觀11所。下面介紹開放道觀之一的上海白云觀。
多次修建 形成初具規模的全真派道觀
上海白云觀,簡稱白云觀,位于南市區西林后路100弄8號。清同治五年(1866年),全真道士王明真曾在北門外創建全真道觀雷祖殿。光緒八年(1882年),全真道士徐至成募建白云觀。同年,該觀因拓修馬路,需要拆遷。住持徐至成在仁濟善堂紳董們的資助下,在老西門外(今白云觀址)購地3畝,重建雷祖殿。光緒十二年,擴建了斗姆殿、客堂和齋堂。又購得貼鄰慈云庵房屋21間和土地2畝余。光緒十九年,在上海商會會長陳潤夫等人資助下,先后擴建了三清殿、呂祖殿、邱祖殿、甲子殿等,使雷祖殿成為占地14畝,具有一定規模的全真派道觀。此外,還在日暉港潘家木橋南首購得土地10余畝,作為十方道眾故世后的墓地。
徐至成進京獲《道藏》 雷祖殿改名“海上白云觀”
光緒十三年,住持徐至成將雷祖殿定為“永歸龍門正宗主持”的“十方叢林掛單接眾之處”。次年,徐至成進京,得到清政府官員德駒、徐松閣和北京白云觀方丈高仁峒的幫助,以“北京白云觀下院”的名義,向朝廷求得明代正統版《道藏》一部!兜啦亍窂暮B愤\至上海時,上海地方官吏和紳董們曾聚集東門外碼頭迎接,并將馬車飾以黃緞,裝運《道藏》在白云觀供奉(該《道藏》于50年代初由上海圖書館保存)。徐至成嗣法于北京白云觀,遂將雷祖殿改名“海上白云觀”,自任監院。同時,整頓白云觀規戒,確立全真十方叢林的規制。
海關查獲7尊神像 移送白云觀供奉
光緒二十年,上海海關查獲企圖走私出國的7尊明代鑄造的鎦金道教銅鑄神像,經上海商會會長陳潤夫提議,將銅像移送白云觀三清殿供奉。其中5尊是天將站像,高177厘米,法相威嚴;2尊天師站像,高175厘米,儀態端莊。另有真武大帝坐像一尊,高131厘米,銅像背后鑄有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銘文。又另有1尊玉皇銅坐像,系清代所鑄。
監院幾經更替 陷入道俗混雜境地
光緒十六年,首任監院徐至成去世。由于沒有適當的監院人選,北京白云觀在光緒三十一年曾委派趙秋水來滬住持。民國4年(1915年),趙秋水去世,白云觀的宗教活動日趨冷落,戒規制度也日趨松懈。民國13~17年的4年中,曾4次更換監院。第十五任監院劉永祥,乘雷祖殿改建鋼筋水泥建筑之際,盜賣土地,挪用公款數萬元。民國26年八一三事變中,邱祖殿等部分建筑毀于日軍炮火。民國33年,白云觀聘請都天廟住持王信德出任第十六任監院,他企圖將白云觀原來的十方叢林,改變為子孫世襲道觀,遭到十方道眾的責難,王信德被迫引退,由蕭教純、李理山先后出任監院?箲饎倮院,國民黨發動內戰,社會秩序混亂,物價飛漲,白云觀長期處于道俗混雜,十分困難的境地。
重整戒規 恢復道教叢林面貌
解放后,白云觀重整戒規,恢復道教叢林面貌。第二十一任監院楊祥富曾當選為上海市政協委員和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拔幕蟾锩逼陂g,白云觀停止宗教活動,觀藏神像、文物遭到破壞,道觀改作工廠。
文革后整修 恢復道教活動重新開放
1984年11月,經過整修后的白云觀恢復道教活動,重新開放!拔幕蟾锩逼陂g由上海市文物管理部門保管的8尊明代銅像,均已送還觀內供奉。目前,白云觀布局是:山門、甬道、天君殿,祀王、趙、溫、岳、殷、馬六天君;天君殿后庭院,中置鐵鑄寶鼎;后為靈霄寶殿(大殿),中祀玉皇大帝、許旌陽真人、張道陵天師。庭院西側廂房一間祀奉瞿真人,余三間作道場;東側廂房一間祀奉慈航道人,余三間作道場。天君殿樓上是雷祖殿,中祀雷祖、真武大帝、長生大帝;兩側是六十甲子星宿神。靈霄寶殿樓上是老君堂,中祀老子即太上老君。
上海市道教協會會址設在白云觀
1957年3月,上海市道教協會籌備委員會成立后,在白云觀內辦公。1985年4月,上海市道教協會正式成立后,會址設在白云觀內。1986年3月創辦的上海道學班(1993年7月改稱上海道學院)也設在白云觀內。自1996年起,由正一派道士姚樹良任白云觀管委會主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