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仙之天、地、水三官大帝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7-02 瀏覽次數:次
三官大帝即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臺灣民間俗稱三界公”,亦即掌管天、地、水三界之神。在道教神系中,有幾位出現時間比三清尊神還早,且神階很高的尊神,天、地、水三官就是其中之一,他們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靈,亦稱三元大帝”,三官帝君”。
《三國志·張魯傳》稱五斗米道師君”張魯雄據巴漢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典略》,言其為病者請禱時,曰: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此請禱之法,蓋仿效古代儀禮。戰國成書的《儀禮·覲禮》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唐賈公彥疏云: 案《爾雅》云:祭山曰?懸,祭川曰浮沉,……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埋。”瘞”亦埋藏之意。
至南北朝時,三官”與三元”相結合而為三位天帝。
據《元始天尊說三官寶號經》,此三位天帝之名及其職掌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天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并稱得道神仙,皆從三官保舉;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寶號,能除厄難”。為了推尊此三位天帝,南北朝所出的多種道書,又以兩漢流行的元氣論對其神格進行刻畫。《三元品戒經》稱上元天官隸玉清境,結青黃白三氣置上元三宮,……總主上真自然玉虛皇皇上帝、諸天帝王、上圣大神”;中元二品地官者,隸上清境,結元洞混靈之氣,凝極黃之精而成,……總主五帝五岳諸真人,及諸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隸太清境,結風澤之氣,凝晨浩之精而成,……總主水帝湯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諸大神及仙箓簿籍”。據南北朝所出之《因緣經》等所載,三官大帝的主要職責是于三元日考校人間善惡,給以罪福,曰:正月十五日,上元宮主一品九氣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同下人間,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宮主二品七氣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于是日……同出人間,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宮主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間,校戒罪福也。”《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誡拔罪妙經》,即具述三官大帝分設三宮三府三十六曹以考校世人之事。元代所出之《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壽真經·開明三景章》曰:三元帝君職任宰御,巡歷考校,凡仙官真人天神地祇,水母三界萬靈君臣人物善惡,悉主隸焉。”據此,天上地下、三界十方之萬類種種,皆歸三官大帝管轄。
三官信仰興盛于魏晉南北朝,唐宋猶存其余緒。現存《太上靈寶上元天官消愆滅罪懺》《中元地官消愆滅罪懺》《下元水官消愆滅罪懺》,即出之唐宋間。
舊時各地有三官廟、三官殿、三官堂。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三官生日。清顧鐵卿《清嘉錄》卷一云: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駢集于院觀之有神像者。郡(指吳郡——引者注)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宮,釋氏奉香火,至日,輿舫絡繹,香湖尤盛。歸持燈籠,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紅黑相間,懸于門首,云可解厄。或有人以小杌插香供燭,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
三官大帝的信仰淵源于中國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社會,天、地、水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們,人類無法生存生活,因此人們常懷敬畏之心,虔誠地頂禮膜拜。
東漢中后期,宦官外戚專權,朝野黑暗,人民災難深重,反抗情緒激烈,于是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張陵棄官入川,學道于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并結臺民間原始宗教信仰,著作道書,馥革當地民族原有的巫道,開創五斗米道。因其最初主要以道術禱祝和赳鬼,并以符水為人治病,故被稱為道教符箓派,又因道教徒尊稱張陵為天師,故五斗米道以后又稱為天師道”。
五斗米道一方面尊老子為教祖,祭酒傳授老子《道德經》;另一方面以天、地、水為三官,信其能通鬼神,主管病人請禱。他們消災治病方式是將病患姓名及認罪之意,寫成文書三份,分別置于高山、埋藏于地、沉入水中,向三官告解懺悔并祈求安康,謂之三官手書”,認為三官能為人賜福、赫罪、解厄,也就是天官賜福、地官赫罪、水官解厄。其實,他們真正的目的在使病患捐獻五斗白米。后來明朝的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九目介紹太守張魯時,就詳細敘述了其祖張陵宣揚三官敬仰之事。此后這種信仰一直盛行到唐代。1982年5月,在河南嵩山頂上發現一通唐武則天時的金簡,內窖即為乞求三官九府”,為武則天兌罪祈福之用。這正是五斗米道請禱法”之一上于天,著山上”的印證。
原本掌天、地、水三界的守護神經過民間信仰的流傳,三官大帝又發展出各種起源傳說,也被賦予新職責。
第一種說法是《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里說的,三官源自金、水、土三氣,主管天、地、水三界。若將其具體化則是守衛天門的唐宸、葛雍、周武三將軍,因為這三位將軍都是周厲王的諫臣,號天門三將軍,死后為神,各地多有廟。
第二種說法是《歷代神仙通鑒》記載的說,三官大帝乃元始天尊之子,天尊吸納始陽之氣、清虛七氣、晨浩五氣,經九九之期結為靈胎圣體,分別于元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自口中吐出圣嬰,即堯、舜、禹三帝,因此奉為三官大帝。
當然,說堯、舜、禹三帝是元始天尊之子只不過是為了增加他們的神秘性和權威性。其實,堯、舜、禹三帝很偉大,他們對人類有突出的貢獻,奠定了中華民族立國的根本,并進而影響到周遭的民族。所以人們才會懷念他們,并尊他們為三官大帝。
堯在位時,因感到四季的變化對于人們耕作及日常生活,有著極大的關系,于是命人觀察日月星辰,特別是對于太陽每天、每年、四時之變化加以記錄,經過許多年后,發現一年有366天,于是乎訂出了歷法,使得農民知道何時插秧播種。
舜是務農出身的,對于土質有研究,什樣的土地應該種植什作物,他都相當清楚,也就是舜能夠將土地作最適當的農業開發。就好比是我們現在政府里的農政單位,會將全國的農業做一些規畫,讓各種農作物的產量能適當地供應市場,并以各種技術來輔導農民,于不同的土質,種植適合的作物,可以讓農民、讓整體經濟達到最大的效益。另外,舜也曾經營過漁場,當過制陶工匠,后又從商。所以,舜也可以說是古代的經濟學專家吧!
雖然經過了堯及舜的治理,人民生活改善了,但是洪水為患,一但泛濫成災,人民的努力便化為烏有。堯帝在位時,便曾經發生大洪水,所以堯命鯀統籌一切治水的工程,經過九年的時間,鯀用圍堵的方式治水,結果水患愈來愈嚴重。堯帝仙逝后,舜帝即位,認為事態嚴重,便將鯀治罪處死,改由鯀的兒子禹來接手這個職務。禹記取了父親失敗的慘痛經驗,研究水的特性,于是改以疏導的方式,將天下分為九大州,展開了一場工程浩大的治水工程。禹為了專心于治水,曾有三過家門而不入”傳為美談,四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深烙在人們的心中,就這樣經過了十幾年的努力,終于疏通了九條大河,又接下來也疏通了許多支流和深潭,使得水患大大地降低,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因為禹的功績很大,所以稱為大禹,禹所治理的天下稱為禹域。
在堯、舜、禹努力治理下,人民安居樂業,從此開展人類輝煌的文明,對于后世之影響可謂極其深遠。所以,在民間信仰中,依其特質性,堯稱為天官,主宰眾生之善惡,號曰賜福;舜稱為地官,主宰三界,號曰赦罪;禹稱為水官,主管水域萬靈,掌鬼神之籍,錄眾生功過之條,號曰解厄。
道教將三官大帝誕辰訂為三元節,上元正月十五日祭拜天官,中元七月十五日祭拜地官,下元十月十五日祭拜水官。信徒祈求天官賜于福壽,祈求地官赦罪祛疾,向水官祈求消災解厄。此外,臺灣民間也將天官視為福、祿、壽三仙之福仙,由于天官是賜福紫微大帝,因此又以天官為福星,比如,北管扮仙戲《天官賜福》即將天官視為賜福之神。
臺灣民間俗信三界公之地位僅次于玉皇大帝,民間常在神龕前梁懸吊三界公爐”祭拜三官大帝,祭拜神明前必先膜拜三界公之后再拜家中所供奉諸神,意謂三官大帝神格高于其他諸神。臺灣俗語:枕頭神恰大過三界公”,是諷刺只聽從枕邊人之言,不接受父母、朋友的意見,或形容懼內(怕老婆)的男人只聽從妻子的話;還有,客兄公恰大過三界公”則在罵不守婦道的婦人,看見情夫到來,竟將第二天要祭拜三界公的粿,先拿給情夫吃,可見其毫無分寸。連罵人的俗語都以三界公為例,由此可見三界公在民間地位之崇高。
三界公信仰是民間對天、地、水三界之崇拜,也反映人民對自然界的感恩之心,蒼天覆蓋萬物護佑生靈,大地生成五谷負載萬物,水源供給養份培育生命,因此民眾對天、地、水均存敬畏之心。臺灣民間三界公崇拜反映臺灣人的宇宙論,人類生存于天、地、水三界而無以為報,因此藉由三界公信仰表現民眾對宇宙自然的感恩之情。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