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學宗師張三豐與嶗山道教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海上仙山——嶗山
此身長放水云間
太極宗師張三豐龜背鶴形,儀表神異。而他云游的去處也多是具有悠久仙道傳統的名山大川。據其所著《云水集》中《東游》一詩所述:“此身長放水云間,齊魯遨游興自閑。欲訪方壺圓僑客,神仙萬古住三山。”在東游齊魯仙境的過程中,素為海上仙山的嶗山自然成為張三豐尋訪的一個重要目標。
77年,張三豐第一次來到嶗山。他在明霞洞后山的洞中修行了十多年,之后便開始西行和南游繼續尋師。他浪跡天涯,歷盡艱辛,為的就是能遇到真正的道門明師給他以指點。尤其在宋元以來道教內丹學興盛的趨勢下,得承內丹養生的秘訣大道更是當時張三豐所尤為冀望的。終于工夫不負有心人,1314年張三豐六十七歲時在全真道祖庭所在地——陜西終南山,得拜“希夷高弟子”火龍真人為師,蒙其授修真要道。終南學道四載后,三豐復奉師命出山隱世修行。在這期間,他精研勤修內丹養生之學及武學技擊之法,并能將此兩門絕學融會貫通,自成體系,從而使其道家內外雙修功夫達到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特別是他在武當山面壁九年,開創了丹武合一的嶄新的道教派別,為中國道教史和武學史寫下了光耀千古的篇章。
透著一身的仙風道骨,已經成為一代宗師的張三豐于1334年第二次來到嶗山。他先后在太清宮前的驅虎庵、玄武峰下的明霞洞等處修行多年。在這段時間中,他的道學修為更加超俗,甚至可以達到“散則為氣,聚則成形”的境界。而這時的張三豐也開始留心著述,今天我們看到的《張三豐先生全集》中不少論著都是在嶗山的庵、洞中完成的。以《玄機直講》、《道言淺近說》、《玄要篇》、《無根樹詞》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道學著作對后來的道教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冰封千里種山茶
永樂二年(1404年),張三豐第三次回到嶗山。初時住在山民蘇現家中,后入深山埋名隱居。這一時期張三豐通過移栽花木對嶗山道教宮觀的園林建筑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是他移植了“耐冬”山茶。據明代崇禎年間御史黃宗昌編撰的《嶗山志》記載:“永樂年間張三豐者,嘗自青州云門來于嶗山下居之。邑中初無奈冬花,三豐自海島攜出一本,植于庭前,雖隆冬嚴雪,葉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艷可愛,齡近二百年,柯干大小如初。”這株植于太清宮三官殿的耐冬山茶,至今猶存。它高近7米,合圍近1.8米,專家估算樹齡約600余年,與史志記載張三豐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所植,在時間上完全吻合。現在國內植物學界的學者對這株山茶樹有很高的評價,認為即使在四季如春的山茶之鄉云南,像這樣的樹齡和長勢也是非常罕見的,更不要說在冬季冰封千里的北方了。可以想見,內丹養生功深的張三豐真人當年植下這傲寒長生的“耐冬”山茶,很大程度上正是象征了道教哲學及修煉中所主張的“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以及“道在養生”、“仙道貴生”的深刻思想。而此山茶怒放之時,又似落了一層厚厚的紅色的雪,其美景又給文人墨客以靈感。清代大文學家蒲松齡在嶗山居住時即受此山茶花樹之啟發,寫下了《聊齋志異》中的名篇《香玉》。文章中身著紅衣,令人見而忘俗的花神“絳雪”,其實就是蒲老先生對張三豐手植的這株山茶花樹所進行的藝術塑造。而隨著《聊齋志異》成為世界文學名著,嶗山山茶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今天,嶗山及青島各處都有“耐冬”山茶,實在是張三豐真人的一大功勞。而自張三豐以后,嶗山各道教宮觀也開始大興栽植名貴花卉之風:太清宮除山茶外陸續從南方引栽了桂花、梅花、燈臺花、銀薇、小葉黃楊等;上清宮則引植牡丹、玉蘭、紫薇、芍藥等;其他玉清宮、華樓宮、明霞洞等亦均各有名花引植入院。所以,張三豐當年在嶗山移栽樹木花卉,為中國道教宮觀園林增添了意韻深遠的哲學底蘊和美學內涵,對明朝以后的道教建筑文化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當時全國各地較著名的道教宮觀,都非常重視具有象征意義的花卉樹木的栽培,而且不同派系的道觀長期栽種象征本派特色的花卉。例如全真道華山派的道觀中多栽植紫薇以象征門派,這是為了紀念五代時華山道教中杰出的養生和數術大師——陳摶老祖。據傳他著有奇書《紫薇斗數》,乃是與奇門、六壬相比肩的數術絕學。這種以花卉象征道派傳統的方式,其實也正符合了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
當然,作為以養生武學揚名天下的道教宗師,張三豐三住嶗山更大的貢獻還在于他將所創的道法在嶗山發揚光大。前面已經提到,張三豐出家入道的因緣乃是由于幼年的眼疾。其雙眼得云庵道長的妙手治療痊愈,而張三豐自此亦深得道教醫學真傳,精通醫理。在他第三次返嶗山后,便將道教醫學和內丹養生結合起來研究,再加上他馳名天下的道家武學功夫,一并傳授給嶗山道士。這樣,直接和間接地培養出了一批發展嶗山道教、光大全真門派的中堅力量。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