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改革家——寇謙之[三國南北朝]
欄目分類:道教人物 發布日期:2017-06-25 瀏覽次數:次
以東漢天師道為主的中國道教,歷經魏、晉和北魏之初,其教理教議和教團的存在與發展,一直處于分散狀態,沒有為官方承認。
北魏寇謙之修道嵩山三十年,為適應歷史潮流,對天師道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改革,使道教擺脫了原始宗教的粗陋淺薄的風貌,從而得到北魏朝廷的承認,從民間進入殿堂,寇謙之成為一代宗師。此后,道教不斷得到歷代道教大師的豐富、發展,完善了道教的思想體系和齋醮儀式,使道教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 巧遇異人成興公
寇謙之,字輔真,馮翊萬年(今陜西臨潼)人,生長在一個官宦家庭,父寇修之,官至太守;長兄寇讚,三十歲即為縣令。而寇謙之從小就無心于做官這一條路,一心一意傾心道教,他從家中僅有的道器、道書以及搜求學得的道術中,尋得了無限樂趣。他每天在家里誦經打坐,煉乳氣功,服藥餌,心想能獲得仙道靈效,可是歷經數年,一如既往,卻依然如故,原身凡體。
寇謙之在家修煉,盡管無效,卻依然堅持。這一天,他到姨母家串門,見到一個叫成公興的幫工,賣力做活,而形貌卻較奇特,身體魁偉,如象用不完的勁兒。征得姨母同意,他帶成公興回到家里幫活。成公興在寇家干活,不怕臟不怕累,深得寇家滿意。
有一天,寇謙之用《周脾算經》演算日、月和五大行星運行規程時,老是算不對,心焦火燎;成公興無意到他跟前看看,他很煩地把成公興開銷走了。寇謙之又繼續演算,總是得不出個正確結果來。正在寇謙之愁眉緊縐的時候,成公興又來到他的演算桌旁,誠心誠意地說:我看到先生的演算方法了。你按我這老粗的辦法算一下看怎樣?”
寇謙之不屑一顧。
先生不妨一試,不行就算了。”成公興將就著說。
寇謙之看到幫工的好意,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按成公興的運籌方法按步演算,果然心到手順,一口氣算出了七曜”運行的規程,寇謙之好不高興呵!這時,再睜眼看看成公興,覺得他是一個奇人!當下就派成公興為師。成公興因辭不就,反倒讓寇謙之收他為弟子,寇謙之莫名其妙,就這樣成公興為寇謙之的弟子,師徒倆共同研道,暗相默契。
原來,成公興是一位仙人的弟子,因火燒仙宮,師傅罰他到民間,勞役七年。成公興以授道來贖罪,七年期滿,就返回仙宮去了。
二 嵩山修道三十年 托神降授天師位
寇說謙之受道不久,成公興對寇謙之說:先生如有意學道,當隨公興隱遁深山。”寇謙之欣然同意。于是,潔齋三天,便隨成公興離家修道去了。寇謙之先隨成公興到華山,采得仙藥,服后不饑;不久,師徒勞倆即前往嵩山,潛心修道。
嵩山,居五岳之中,故稱中岳”,屬古都洛陽京畿之地,在登封縣北,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中岳后被封神為中天王”。中岳有二山七十二峰,以太室山峻極峰、少室山五乳峰為最有名。自漢武帝封禪中岳之后,中岳成為仙人道士的修煉之地。西晉爵著名道士鮑靚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煉成仙,所以,成公興、寇謙之踵隨前人,來到嵩山。他們選定太室山中石室住下修煉。成公興將全部修煉秘訣傳給寇謙之,寇謙之聰明好學,日益長進。
成公興在嵩山傳授道法,不覺己到七個年頭,該是自己回歸天宮的時候了。臨別時,成公興再三囑咐寇謙之:你潛心道教,志向可嘉,但塵緣未了,七情六欲未斷,難赴仙路,不過,需加勤奮,將來可做帝王之師,亦為大器。”寇謙之聆聽師教,不敢有絲毫怠慢。成公興去后,寇謙之守志嵩岳,精專不懈”,并開始招收弟子,講經施術,弘揚道教。
寇謙之在嵩山修煉達三十年之久,一副道貎岸然的氣派,仙風飄然的神韻,他自知外形可以為國師,但內質上卻空泛無幾,要想更上一層,需在這方面下功夫。于是,寇謙之決定要從道教本身動真格了。
寇謙之經成公興點化,悟出了上述的道理,為此,他就制作了自己托天神,降授的暢想曲。
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寇謙之在嵩山少室石室托言太上老君在仙人玉女擁護,百靈導從之下,降臨嵩山,告訴謙之說:往歲,嵩山山神上奏天曹,稱自從天師張道陵去后,地上修道的人無所師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謙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堪處師位。吾故來授汝天師之位,賜《云中音誦新科之誡》(即《老君音誦戒經》)。汝宣吾新科,請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未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服食閉煉。”
自此,寇謙之以天師”身份,宣揚道教,并對天師道”進行三整頓”。使天師道以新的面貌在世間傳播。北魏明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正當秋高氣爽、晴空萬里的金秋季節,寇謙之端坐石室,正誦《老君音誦誡經》,忽然少室山顛,云蒸霞蔚,靈光普照,在五彩繽紛的云上端坐著一位神仙,這是老君玄孫,上師李譜文降臨。寇謙之立即走出石室,仰望拜謁。上師說:受老君之命,特為授汝能‘劾召百神’,定‘壇位禮拜,衣冠儀式’的《錄圖真經》,并傳授銷煉金丹、云英、八石、玉漿之法,望謹慎奉持,輔佐北方泰平真君。”
自此,寇謙之以國師”的身份,到處游說,自認為躋身朝廷,給道教爭地位的時機己經到來。
也就在這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繼皇帝位。十月,初冬來臨,寇謙之臥居嵩山三十年的雄厚資本積累成了,他戴著天師”桂冠,離開嵩山施展抱負,而做他的國師”美夢了。
三 宰相引薦 躍身國師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始堯元年(公元424年),寇謙之懷著異常高興的心情,走下嵩山,風塵仆仆地北上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獻上他的杰作——道書。誰知出于所料,皇帝讓他暫住在一個叫張曜的家中,供其衣食把他養了起來。
寇謙之不甘閑住,他四處打聽能和皇帝接近的人,終于找到了一個得力的支持者,那就是太武帝的左光祿大夫,著名大儒白馬公崔浩。
崔浩,字伯淵,清河人,為北方第一大族,崔浩一支,更為顯中之顯,尤出眾望。崔浩之父崔宏,有輔佐之才,官至天部大人,封為白馬公,為北魏先朝重臣。崔浩自幼養尊處優,又生得纖妍結白,如美婦人”,少好文字,博覽經史,陰陽五行,百家之言,莫不精通,深研義理,出類拔萃。他承繼父業,入仕朝廷。從道武帝到明元帝,己官至左光祿大夫,父子均為朝廷近臣。太武帝即位,更是軍國大事主謀者之一,因他主張利用漢人,實行漢制治國,得罪部分鮮卑貴臣,太武帝迫于眾議,讓崔浩暫且去官在家,而大凡國事,必決崔浩。寇謙之選中崔浩,是最合適的意中人。而崔浩是想借助寇謙之的道教,拉攏太武帝;借助皇權,實行漢化主張。于是,崔浩上書極力推薦寇謙之。先贊太武帝圣德清明,再捧寇謙之如神如仙,蒞臨北魏,為上天之吉兆。圣上應天承命,不會受到世俗的干擾而順天應命的。
果然奏效,太武帝聞奏十分高興,立刻派人將天師”接到宮中,并派人奉皇帛、犧牲,南下祭祀嵩山,還將寇謙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于是天師”帝師”,一齊擁來;宣布天下,顯揚新法,道業大盛。
寇謙之在宮中辟谷不食,精神奕奕;扶乩請神,天相多多;畫符鎮災,希冀太平;講經論道,施術弘教,深得太武帝的器重。
寇謙之居帝師之位,便發布遵老君訓誡改革天師道。同時,考慮到大魏治國必須用儒學,而自己幼不好儒,成為缺陷;現在應急起直追,請教大儒崔浩,崔浩有求必應,急需應用,稍稍彌補了自己的儒學空白的短處。崔、寇二人用儒道治國的方略,在朝中逐漸得到了落實。
寇謙之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便大顯神手,積極參加北魏的軍事行動。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大夏王赫連勃勃病亡,其子赫連昌繼位。對是否西伐大夏,朝臣意見不一。崔浩主戰,長孫嵩主和,太武帝傾向主戰,意志不堅定,特請來寇謙之天師”決定吉兇。寇謙之首先同意崔浩的意見,又自認為大夏歷來窮兵擴戰,民心不安;又新喪國君,政局不穩。如出兵征伐,定會一石三鳥,會取勝而歸的。于是,寇謙之在宮中,大作法事,祈禱勝利。后對太武帝說:此戰必克,陛下以武應天運,當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
太武帝十分高興,于是親率一萬八千輕騎西征,結果大挫西夏元氣,俘敵軍數萬,繳獲牲畜十幾萬頭,虜夏人萬余家,凱旋而歸。
寇謙之以其道術、法術、和權術、謀術,連連相扣,術術應手,終于在鮮皓卑族的大魏,站穩了腳跟,實現了國師”之夢。如愿以償了。
四 推行新道法 道運不圓滿
寇謙之改革后的新天師道,在北魏轟轟烈烈發展著。
太武帝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并下詔給寇謙之及其弟子授予高官顯爵,寇謙之謝絕了。太武帝下令對寇謙之處以方外之禮,于是,讓天師及其弟子,并列在王公之上,不聽稱臣”。
太武帝還下令,為寇謙之師徒勞在京城東南(象征嵩山)修建了五層高的道壇,遵其新經之制,取名玄都壇”。住道士一百二十人,朝廷供給衣食。道士、道徒每日齋肅祈請,六時禮拜”,每月舉行一次廚會”,有數千人參加,費用有國家供給。
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太武帝還根據寇謙之的建議,改元太平真君”,后又寇謙之所請,親自至道壇受符箓。自此,北魏歷代皇帝即位時,都至道壇受符箓,成為一種法制,依此作為鮮卑拓跋部統治漢族的一種依據。如文成帝拓跋浚于興光元年(公元454年),至道壇,登受圖箓”。獻文帝拓跋弘于天安元年(公元466年),幸道壇,親受符箓”。
寇謙之去北魏平城以前,朝廷多信佛教;寇謙之的新天師道得到太武帝崇奉之后,自然影響到佛教的發展,但當時太武帝對佛教并無惡意。后來,太武帝發現僧尼不守清規,干些傷風敗俗的事,遭到太武帝的怨恨,才下令禁僧俗來往。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發現長安佛寺僧人與起兵反魏的胡人蓋吳有關,下令誅殺長安沙門。第二年,下詔各州殺僧人,毀佛像,禁民信佛。一時,北魏佛教受到摧毀性打擊而衰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的太武滅佛”。
然而,寇謙之對太武帝滅佛活動,不太熱心,甚至反對。他認為道教己處于國教地位,佛教己無力相爭,沒必要排佛;他認為新天師道吸收不少佛教義理。道佛互相融合,可以共處,根本沒有發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他更認識到以太子晃為首的鮮卑貴族崇佛抑道;排佛過于激烈,勢必影響政局不穩,不利道教。所以,對于執意滅佛的崔浩,多次爭辯利害得失,崔浩不聽。崔浩想施展用儒家思想來治國,削弱貴族勢力;寇謙之意識到這可能逞一時之快,而最終會招致殺身之禍,前景相當嚴重。
寇謙之不僅想到崔浩的未來災難,也想到了他自己的現狀,他以太武帝名義修建靜輪天宮”因必令其高不聞雞鳴狗吠之聲,欲上與天神交接,功役萬計,終年不成”,而招致皇太子一幫人的非議;寇謙之想以無止境的時間,辦不可能辦到的事,費損財力,疲勞百姓,恐怕不太合適吧?”太武帝也認為無不有理,寇謙之很清楚這個內情。他還意識到他所招收的新老弟子,入京城之后,個個貪圖享受,無所長進,自己己年過八十,道教后繼無人,靜輪天宮,己歷時十八年,而竣工無期,這使得寇謙之己力不從心了。他是否感到大限將至,有一天他對弟子們說:
當我寇謙之在世之日,你們可以求得榮華富貴,一旦我去世,這靜輪天宮真難修成呵!”
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寇謙之預言不久的夜里,在尚未完工的靜輪天宮里悄悄仙去了,享年八十三歲。
兩年后,崔浩奉命纂修國史,太子晃為報天佛”一箭之仇,先表面贊同他秉筆直書;國史修成后,又借口崔浩盡述國事,備而不典”,將其誅殺,并盡戮其族。崔浩之死,正被寇謙之在預言言中。
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迫于壓力,太武帝下令拆除靜輪天宮。
太平真君十二年,太武帝突然終止真君”年號,改元正平”。十個月后,太武帝被近侍殺死。因太子晃早死,由皇太孫濬即位,是為文成帝。年僅十二歲的小皇帝立即宣布解除廢佛令,恢復佛教。
寇謙之死后,他的弟子中卻沒有一個成名的!盡管天師道仍在活動著。
此后,北魏的新皇帝登基,照祖宗舊例,親登道壇,接受符箓。
北魏孝文帝元宏元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將道壇由城南遷至南郊,定員由一百二十人減至九十人。孝文帝遷至洛陽后,一照舊例,在洛陽城南新建道場,定員為一百零六人。
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孝靜帝元善見由洛陽遷都鄴城,建立東魏,在鄴城南建立道場,定員仍為一百零六人。
東魏武定六年(公元548年),高澄把持朝政,奏請取消道壇。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寶六年(公元555年),道佛論爭,道教失敗。文宣帝下令廢除道教,于是齊境無道士,寇謙之的新天師道教團,至此便煙消云散。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