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紫陽真人張伯端[宋元時期]
欄目分類:道教人物 發布日期:2017-06-23 瀏覽次數:次
張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說(公元984年 —1082年)。字平叔,號紫陽、紫陽仙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誠)。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 紫陽真人”。北宋時天臺人。自幼博覽三教經書,涉獵諸種方術。《悟真篇.序》有: 仆幼親善道,涉躐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兇死生之術, 靡不留心詳究”。曾中進士,后謫戍嶺南。曾于成都遇仙人(一說此仙人即為劉海蟾) 授道,后著書立說,傳道天下。
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百歲仙逝,飛升前 留有《尸解頌》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靈妙有,法界通融”。張伯端是道教南宗紫陽派的鼻祖。清雍正年間封大慈園通禪仙紫陽真人” 。金丹派南宗(因張伯端號紫陽”,故南宗也稱為紫陽派”)的 祖師。道教奉為南五祖之一。
張伯端曾為幕僚。據清.仇兆鰲《悟真篇集注》卷 首陸彥孚記”,張平叔少業進士,坐累謫嶺南兵籍”。治平中, 曾隨龍圖公陸詵師桂林”,并引置帳下,典機事”。陸詵 移他鎮,皆以自隨”,最后陸詵薨于成都”。平叔轉徙秦隴。 ”《悟真篇.序》有:至熙寧己酉歲,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 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
張伯端曾為府吏數十年,一日忽 悟一家溫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縱活燒毀案上文書,因 之,以火燒文書”罪發配嶺南。
熙寧二年(公元1069),張伯端在成 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潛心修煉。曾 三傳非人”,而三遭禍患”。熙寧八年(公元1075),因患 此道人之不信”,遂著《悟真篇》,敘丹藥之本末。書成后,學者云集而來,晚年 自成都歸于故山”,返回江南傳道。
張伯端的思想可大致劃為三個 時期,大約可以以他的三本著作為界:
1、《悟真篇》代表早期的出儒入道,倡 道教內丹為中心的三教合一思想;
2、《禪宗詩偈》(即《悟真篇后遺》)代表 中期思想,出道入禪,以徹了禪宗性學為歸宿;
3、《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 煉丹訣》代表晚期的轉變,禪道雙融,而正式釀成一種獨具特色的內丹學說。
張 伯端的內丹學說主張以內丹為修仙途徑,而以性命雙修”為其內煉大旨。認為 以人體為鼎爐,以精氣為藥物,以神為火候,通過內煉,使精氣凝聚不散,結成金丹。同時 ,他繼承陳摶內丹修煉的系統方法,將煉養分成四個階段進行,即:筑基、煉精化氣、煉氣 化神、煉神還虛。
張伯端雖然認為道、儒、釋 教雖分三,道乃歸一 ”,但與全真不同,他主張先修命、后修性,尤其推崇佛教禪宗明性”境 界。《佛祖統記》說他嘗遍參禪門,大有省發”,他自己亦聲稱仆得達 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萬法”。
張伯端認為:老 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要樞,則立躋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于幻形”。因此,他 將道教煉形氣作為修命,以禪宗明心見性”、頓悟圓通”釋內丹 「煉神返虛」之境為修性,主張:先以神仙命脈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 終以真如覺性遣其幻妄,而歸于究竟空寂之本源”。
在修行上,張伯端反 對形式上的出家離俗,隱避山林。而主張大隱隱于市”,他似乎也無意建立教 團。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開始有云游道士,也組織了南宗自 己的教團組織。 著作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禪宗詩偈》三十二首。 晚年其弟子王叔邦輯有《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簡稱《青華秘文》。
其中,于北宋熙寧八年(公元 1075年)撰寫的《悟真篇》,以《陰符經》《道德經》為兩 大理論依據,略仿《參同契》”(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闡幽》),全書宗承傳 統內丹學說,說明內丹煉養的根本原理就是歸根返本,逆煉歸元,并描繪內丹修煉的全過程 及闡發丹經要點、修煉內丹的方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是書專明金丹之要, 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并推為正宗”。《道臧精華錄》謂:是書辭旨暢達 ,義理淵深,乃修丹之金科,為養生之玉律”。
該書是最重要的煉丹理論及 實踐著作著作之一。與之前的道教經典《周易參同契》齊名。全書由詩 詞歌曲等體裁寫成。 其中七言律詩一十六首,七言絕句六十四首,五言四韻一首;《西江月》詞十二首(又一首 )、和七言絕句五首,以及歌頌詩曲雜言三十多首。有前、后二序。歷代都有大量的注疏本 ,仁智自見。
張伯端在世時并沒有親自創建學派或教派(一般認為,白玉蟾為南 宗實際建立者),但在其身后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宗派。
按張伯端傳石泰、石泰傳 薛道光、薛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輾轉授受至白玉蟾,漸壯大為以《悟真篇》為理論 經典的重要內丹流派。稱為金丹南宗”,由于張伯端號紫陽”, 故南宗也稱為紫陽派”,與全真道并列金丹南北宗。張伯端、石泰、薛道光、 陳楠、白玉蟾,也被尊為南宗五祖”。
[以上南宗嫡派都主張 一己清修”。另據《中國道教史》(任繼愈主編):還有自稱出于張伯端之傳 的一派,主張男女雙修”,該派始于兩宋間的劉永年,劉曾于紹興壬申(公元 1152年)刊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其序言中自謂于紹興戊午遇至人親授口訣,而 未言所遇者姓字。劉永年傳象川無名子翁葆光及寺簿盧公, 翁葆光撰有《悟真篇注》等,其 徒若一子門人某跋《金液還丹印證圖》,稱劉永年于紹興戊午遇悟真得其道” 。然紹興戊午(公元1138年)張伯端已卒五十多年,當為依附之說。《混元列仙圖》亦未列 雙修一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