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近現代時期]
欄目分類:道教人物 發布日期:2017-06-22 瀏覽次數:次
張恩溥,字鶴琴,號瑞齡,譜名道生 (又名巖生),生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為天師道第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字曉初)之長子。幼讀詩書五經,誦習道教經典,并習道教之齋醮、符箓。
1924年嗣掌天師道之玉印、法劍,道教界按傳統習俗稱之為第六十三代天師,住江西貴溪上清鎮祖傳之嗣漢天師府”,在名義上為當時天師道(亦稱道教正一派)之首領。曾在上海、蘇州一帶開展道教教務活動,抗戰期間退隱于龍虎山。
1946年冬,張恩溥在上海倡議成立上海市道教會。標榜以宗教為重,團結為重”,提出先產生地方性道教會,然后再組織全國性道教會的方案。其意圖在于鞏固其襲封嗣漢天師”的地位,擴大道教的社會影響。張恩溥依靠上海玉皇山福星觀分院住持李理山道長的經濟和人力支持,依靠當時上海民政局長張曉松在政治上的幫助,于1947年成立了以李理山為會長的上海市道教會,該會以研究玄學,闡揚教義,刷新教務,聯絡道友感情,發展宗教事業”為宗旨。
1947年4月間,該會在張恩溥授意下曾印發由陳攖寧居士起草的《復興道教計劃書》,提出開展講經、道學研究、報刊、圖書、道書、救濟、農林、科儀”等八個方面的復興計劃。因當時解放戰爭已起,社會形勢動蕩,無法實行。
1947年秋后,張恩溥又發起組織全國性教會,終因經費和與李理山爭地位相持不下而成為泡影。
張恩溥在政治上一貫親近國民黨,在本世紀40年代末還曾被國民黨政府在名義上給予第二十軍副軍長頭銜。1949年大陸解放,張恩溥隨蔣介石殘余勢力逃往臺灣,攜帶長子張允賢和祖傳玉印”及法劍”一口。至臺灣后,初隱居于臺北市大龍峒覺修宮,繼續規劃教務。
1950年在臺北創建臺灣省道教會,并出任理事長。設立嗣漢天師府”駐臺辦公處,開展教務,傳授法箓。
1957年又附設道教居士會和道教大法師會于府內,聘用道行高深”者為大居士,委派道行資深之法師為大法師。
1964年夏,率團訪問了馬來西亞(吉隆坡、芙蓉、馬六甲)及新加坡等國。宣揚教義,傳授法箓,信眾求度者甚多。
1966年,在原臺灣省道教會的基礎上,建立了中華道教總會,1968年張恩溥當選為首屆理事長。該會提出輔導臺灣道教各派整理經懺科儀,建立與各道派之間的教務聯系,并開展對外國的傳教布道工作。
1969年春,率團赴菲律賓訪問。同年12月25日因病在臺北市北投區杏林二路25號私邸去世,享年65歲。
張恩溥畢生皆追隨國民黨政府,但去臺后一直眷戀龍虎山祖師玄壇,盼望早日能返回大陸與親人團聚。臨終猶囑后人要重振天師府”,希望祖國能夠統一。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