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人養顏百姓補藥甘草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0 瀏覽次數:次
明代陸粲在《庚巳編》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御醫盛寅有一天早晨剛剛走進御藥房,就感到頭痛眩暈,隨即暈倒不省人事,周圍的御醫都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消息傳出,有一位民間醫生毛遂自薦為盛寅治病,他用很多甘草煎了一碗濃濃的甘草水讓盛寅喝下,不久盛寅便蘇醒過來。其他的御醫頗感驚奇,這位民間醫生解釋說,盛御醫因為沒有吃早飯就走進藥房,胃氣虛弱,無法抵御藥氣的熏蒸,中了百藥之毒,所以昏厥。甘草能調和百藥之性、解百藥之毒,所以讓他服用甘草水后便蘇醒了。
生甘草和蜜炙甘草 資料圖
中藥大家族里的“和事佬”
的確,甘草就是這樣一種奇特的草藥。遠在神農嘗百草的上古年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發現甘草是解毒良藥,并賜以“美草”、“蜜甘”、“國老”等美名載入《神農本草經》。到了晉代,更確認了甘草可以“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但是,甘草在臨床應用中,一般不起主要治療作用,它的任務就是幫助“君藥”即主藥發揮作用,并能減輕一些藥物的毒副反應,使方中諸藥同舟共濟驅除邪患。正因為如此,甘草在中藥大家族中得了個毀譽參半的雅號——“和事佬”。其實仔細想想,甘草這樣的脾氣秉性,與我們中國人素來崇尚的不偏不倚、平和中正的中庸之道還真有些一脈相承的味道呢。
甘草是豆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一般生長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它適應性強,容易繁殖,為沙洲旱地平添了許多盎然的綠意和生機,成了抗干旱、斗風沙的先鋒。甘草在夏天開淡紫紅色的美麗蝶形小花,花落后長出像鐮刀一樣的毛豆莢果,到了深秋,莢果成熟開裂,子粒便隨風散播大地。人們用來采制入藥的是它的根莖部分,外皮暗棕色,內部是金黃色,送入口中咀嚼,有濃烈的甘甜味,因此,便有了甜草、甜根子、棒草之類的別名。
民間甘草治病故事
民間流傳著一個甘草治病的故事非常有意思。從前,在一個偏遠的山村里有位草藥郎中,有一天,郎中外出給一位鄉民治病未歸,家里又來了很多求醫的人。他的妻子見丈夫一時半會兒回不來,就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將一把一把的草藥切碎了給病人嘛,我何不替他弄點兒草根子把這些求醫的人打發走呢?她忽然想起灶前燒火的地方有一大堆草棍子,拿起一根咬了一口,還有點甜,就把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包好,發給那些來看病的人說:“這是我家老頭留下的藥,你們拿回去用它煎水喝,喝完了病就會好的。”那些早就等急了的病人一聽都很高興,每人拿了一包藥致謝告辭離去。過了幾天,幾個人拎了禮物來答謝郎中,說吃了他留下的藥,病就好了。郎中感到很奇怪,問妻子給大家的是什么妙藥。妻子拿來一根草棍子告訴他,用的就是這種“帶甜味的干草”。再問那幾個人得了什么病,他們說有的是脾胃虛弱,有的咳嗽多痰,有的咽喉疼痛,有的中毒腫脹……吃了這“甘草”之后,病已經全部好了。
蜜炙甘草能治脾胃虛弱、腹脹腹痛、腹瀉乏力、咳嗽痰多、心悸
甘草主治脾胃咽喉
事實上,這個看似歪打正著的故事,正為我們揭示了甘草的主要功效。蜜炙甘草能治脾胃虛弱、腹脹腹痛、腹瀉乏力、咳嗽痰多、心悸;生用甘草能治咽喉腫痛、消化性潰瘍、癰疽瘡瘍,能解藥毒和食物中毒。
是藥膳又是佳肴 甘草甜甜的
口感甘甜卻又有藥性,說起來甘草似乎有悖于“良藥苦口”的常理。不過管它呢,只要有療效,我們又何樂而不為?用它來食療,不苦不澀,清甜爽口,既是藥膳,又是佳肴,兩全其美。因為甘草是解毒良藥,配伍養肝效果奇佳的綠豆,做一份甘草綠豆燉白鴨,就非常適合中毒性肝炎患者食用;或者用甘草加蜜棗共煎而成的蜜棗甘草湯,有補中益氣、解毒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有慢性支氣管炎的病人喝它最好。
甘草性平,味甘,歸心經、肺經、脾經、胃經,屬于補益類中藥。以前藥品稀缺的時候,甘草片是咳嗽痰多時最常用的藥,小小黑黑的藥片,甜甜的,我那時經常磨著媽媽要來當糖吃。現在想起來,倒是明白了媽媽臉上哭笑不得的表情。
甘草粉配鮮奶 滋潤肌膚白白的
近幾年,人們發現甘草除了是一味不可或缺的中草藥,在美容領域也極有效果呢。甘草含有大量的甘草酸胺和甘草黃酮,甘草酸胺有很好的抗炎舒緩功能,有抗炎、抗變態反應的作用,并能中和或解除肌膚里的有毒物質;甘草黃酮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清除氧化自由基,其抗氧化能力與維生素E比較接近。所以,甘草能抑制細胞黑色素的形成,可以治療痤瘡、皮炎和斑點,它美白保濕和抗衰老的效果遠遠優于熊果苷(提煉自植物的一種美白成分),而且甘草有很好的抗過敏作用,尤其適合過敏性膚質的人。用10克甘草粉和鮮奶攪拌均勻后涂在臉上,15分鐘后,用沾濕的手指輕輕揉搓掉面膜,這樣能更好地發揮甘草粉的功效,然后用溫水洗凈。也可以用米粥里的米湯代替牛奶。這個面膜能夠安全地美白滋潤肌膚,讓肌膚柔細光滑,而且能起到安撫鎮靜、消除臉部干癢的作用,因此非常適合脆弱敏感肌膚使用。
甘草終于做了一回主角了,不再總是人家是“君”它是“臣”,真是“甜心”有好報!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