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論“道”與“身”(三):修道修身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0 瀏覽次數:次
修道以修身為大
作為生命的物質載體,身體其實是與生命分不開的。任何生命現象皆須有一定的形體,形體完備則生命產生。道教將人的生命現象分為兩個相關的部分,即性與命,且性命同體。性指精神生命,命指機體生命,而身則為體。對于道教來說,不僅性、命的問題極其重要,承載性、命的體,即身體也同樣重要。沒有身體就使得性命的問題失去意義。
內煉成仙(資料圖)
以內煉成仙為綱宗
張三豐繼承唐宋以來內丹家的思想,以內煉成仙為綱宗。內煉即自身身體的修煉。內丹祖師張伯端曾云:“學仙須是學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所謂“金丹”即是以自己的身體為鼎爐,以自己的精氣神為藥物,經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個階段的修煉,在人體內結成的“內丹”。張三豐認為修道重在修身。他在《水石閑談》中有三處提到修身,有七處提到保身。劉悟元注《無根樹》:“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蕩去飄來不自由。無岸無邊難泊系,常在魚龍險處游。肯回首,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他這樣解釋到:“花者,樹之精神發煥。人之身如樹也,人之真靈如樹之花也。凡樹有根,故能生發而開花。惟人身無根,生死不常,全憑一點真靈之氣運動,真靈旺則身存而生,真靈敗則身亡而死。人之存亡生死,聽其真靈之旺敗耳,是真靈者,雖為人樹之花,而實為人樹之根。莫待風波壞舟,喪卻性命。一失人身,萬劫難出矣。”這里,“舟”即指“人身”。人生無論貧賤榮華,必須善保其身,失身即失一切也。張三豐哀嘆人生無常,世人常常貪戀浮塵,被瑣事纏身而不肯放下塵事回頭去保養身體,等到身體被損,則悔之晚也。
明哲知幾(資料圖)
人身形成是因為先天真性真命統一為一體
張三豐認為,人身形成是因為先天真性真命統一為一體。但隨著人的年齡增長,人身由于受到世間種種物欲、塵事對身心的污染、蒙蔽或摧殘而落為后天之性命之存在。欲使“體化純陽,形骸為之永固”必須進行自身煉養,即使后天之性命返還先天之性命,達到身之永固,道之長存,身道合一。在身體煉養的方法上,張三豐提出一整套具體的修煉思想與方法。即陰陽、性命雙修,內藥、外藥兼采,內丹、外丹兼煉的辯證修煉方法。前面提到,張三豐把神氣與性命等同,性命融于一體,修身即是修性修命。在修身方法上,他竭力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后修命。在性命雙修問題上全真道南派主張先修命后修性,北派則主張先修性后修命,而張三豐在性命雙修上則傾向北派,他說:“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藥材生。”不管先性后命,還是先命后性,都是修身的手段,只涉及修煉方法的次第,并不偏與一功。其實在實際修煉中,二者互融互補,并不能截然分開的。性命皆存于人的一體內,離了命的性,便無著落。韓康伯解釋《周易》云:“命者,生之極;窮理則盡其極也。”“生”曾被人為“性”,“生之極”也就是“性之極”,即性所產生的根源處。
注重修性與修命的結合
張三豐在強調修性的同時,也十分注重修性與修命的結合,以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他在《大道論》中指出:“外藥者,在造化窟中而生;內藥者,在自己身中而產。內藥是精,外藥是氣,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以有為入無為,以外藥修內藥。以已而求彼,以陰而配陽,以鉛而投汞,以杰而合神。”《張三豐先生全集》中有《鉛火歌》、《真鉛歌》、《煉鉛歌》、《大遭歌》等丹詩,對內外藥產生的主觀體驗及烹煉要領描述得十分詳切。張三豐的修身方法中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還在詩中體現他對性命雙修的實踐體驗:“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從會得些兒后,忘卻人間萬斛愁。”
煉丹圖(資料圖)
煉丹容易,煉己最難
在修身過程中,張三豐尤其強調煉己,認為煉丹容易,煉己最難!所謂煉己,就是對心性的修煉。煉己功夫,重在掃除雜念,令萬念俱消,元神獨照。除雜念是第一著筑基煉己之功。當煉己到心無雜念,體若太虛,一塵不染,萬慮皆空的地步,塵俗之心已死,心死則神活。如何掃除雜念呢?要從凝神調息下手。張三豐說:“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凝神是指排除雜念,意念專一,聚氣斂神的煉功狀態,調息是在凝神的基礎上進行。張三豐指出:“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其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也。”神息相依,守其清靜自然。所謂守其自然,是指煉功時達到心平氣和的狀態。如張三豐自己所說的那樣:“凝神調息,只要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謂平,心執其中謂之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經之玄觀一竅也。”
世人要想長生必先體悟陰陽
張三豐對陰陽極為重視,認為世人要想長生,必先知曉體悟陰陽:“世人欲問長生訣,先覓陰陽二品丹。”“人唯有修道求仙,洞曉陰陽,深參造化,察其真偽,得陰陽之正氣,覓鉛汞之真宗”,方能“換骨長生,居不夜之天,玩長春之景,與天地同久、日月同明”。他認為“人身造化同天地,故人身亦有真日月”。人生造化可以經修煉得來,修性命即修道,“性命兩個字,了卻萬卷丹書”,三魂屬性,七魄屬命,性屬神是陰,命屬氣是陽,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張三豐把陰陽具體到性命、再具體到三魂七魄的歸屬來論述健身長生秘要,可見他理論的嚴謹,實踐的細微體悟。
道之體悟(資料圖)
精、氣、神俱足是進行內丹修煉的前提條件
張三豐還認為,精、氣、神俱足是進行內丹修煉的前提條件。他認為兒童純真且精氣神完全,可以直接進行內丹修煉;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七情六欲必然損耗人體的精神氣,直到最后導致生命的衰敗,所以必須加以培補。他在《無根樹道情二十四首》的詩詞中講到:“無根樹,花正微,樹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傳修真作樣兒。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來有藥醫。訪明師問方兒,下手速修猶太遲。”按照李涵虛的解釋,“無根樹”是就人身而言的。人身百脈皆生于氣,氣生于虛無之境,所以叫無根。“微”就是衰敗的意思。“寄”和“接”,是講以性接命。張三豐看來,人在不同年齡均須注重精氣神的內煉,這對人的長生久視極其重要。
道與身的思想至關重要
時逢亂世,中國歷史上道教衰微的時期,張三豐以其精湛獨到的道論,圓通非凡的人生智慧,備受當時統治者的推崇與青睞,更以其身上所折射的理想人格受世人所仰慕。他開創的內家拳在武術、體育、氣功史上具有極高的價值,他的道與身的思想可作為其丹道思想與健身思想之間的理論聯系基點。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