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拳圣鄭悟清說太極拳
欄目分類:武當拳理 發布日期:2017-12-04 瀏覽次數:次
拳術所以鍛煉身心振奮精神也。然我國拳書源流甚古,因其姿勢功用之不同,而派別名稱亦異。有以險奇為貴者,有以平易為貴者,則不盡然,皆能發達體育。而入主為奴,又呶無己。第溯其源流,則不外兩家。即:武當與少林。是武當主柔,蓄於內。少林主剛,勁顯於外。晚近還以少林之姿勢甚盛,流傳愈廣,門類派別亦眾,相率標新立異,趨尚險奇,漸有失卻體育本旨之勢,初學者習之輒事倍而功半,體弱者習之尤害多而利少。故,余殊所不取。太極拳者,內家拳術中最平易,而最能發達體育者也。故,余嗜之特甚,無間寒暑,日必習之,習之既久,愈覺其奧妙無窮,其功用之偉,優點之多,誠非其他拳術所可企及。茲分為姿勢、動作、發勁、靈巧、養生數種述之如下: (壹)姿勢 太極拳之姿勢甚多,總合之有五行八卦之分,是謂十三勢。何為五行?進退顧盼停是也。何為八卦?棚、捋、擠、按、采、捩、肘、靠是也。以上十三勢之姿勢,為學太極拳者所必經之途經。倘使吾人逐日演習,不稍間斷,則若干手后,歷練既深,拳術之中精奧,自能闡發無遺,而獲益非淺。 (貳)動作 太極拳之動作,須慢而勻。蓋外家之拳術雖見速效,而流弊滋甚。若太極拳則以活動筋骨為主,故一切運動以柔活為上。惟其慢,始能柔。惟其勻,始能活。且各種動作俱成圜形,而一圜之中,虛實變化生焉。其無窮之奧妙,即在此虛實變化之中。初學者或未能知,習之既久,則得心應手,趣味無窮,即足以舒展筋骨,又能調和氣血,可謂身心兼修,最合於發達體育之道者也。
(叁)用意 太極拳練習時純任自然,不尚用力用氣,而尚用意。用力則笨,用氣則滯,是故沉氣松力為要。氣沉則呼吸調和,力松則發展先天之力。蓋先天之力乃固有之力,后天之力為勉強之力。前者其勢順,后者其勢逆。太極拳主逆來順受,以順制逆者,故不須用過分之力。惟外家之拳術,其用力用氣,每屬於勉強,強人以難能,故為之硬工。習之不當流弊滋多,且習硬工者,其力已盡量用出,毫無含蓄,雖習之多年,表面上似有增進,實則其內部之力,并未加長,若太極拳雖不用過分之力與氣,而練習時全在意志,惟其能用意也,所以能使其力蓄於內不流露於外,氣沉於丹田不停滯於胸。惟其不用過分之力與氣,故練習之日既久,積蓄之氣力愈大,至必要時,仍能運用自如,毫無困難與勉強。譬猶勞動者終日作工,非不用氣力也,然其所有之氣力皆已盡量用出,并無積蓄,故勞動若干年后,其氣力依然如故,外家之硬工亦若是耳。 (四)發勁 勁有剛柔之別。何為剛勁?無論勁之大小,含有抵抗性而一往無前者,謂之剛勁。何為柔勁?隨敵勁以為伸縮,而不加抵抗者,謂之柔勁。太極拳之妙處,在於與人交手時,不先取攻勢,而能接受敵人之勁。初不加以抵抗,以其黏柔之力,化去敵人頑強之勁,待敵人一擊不中,欲圖謀再舉之時,然后蹈瑕抵隙順其勢,而反守為攻,則敵人力竭之馀,重心移動,鮮有不失敗者。蓋太極拳之動作,本為無數圜形,而圜形之中,則為重心所在,處處立定腳根,雖敵人發勁極強,而以逆來須受之法,引之入殼,待敵人之勁既出,重心既失,然后從而制之,所謂避實就虛以柔勝剛之法也。 (五)靈巧 語云:“熟能生巧”太極拳即本此意以從事而深得個中三昧者,故太極拳之精粗,以功夫淺深為斷,蓋功夫深,則於其中之虛實變化皆已了然,既了然於虛實變化中,則能於虛實變化中求出巧妙之途徑。故其所用之力,輕靈圓活。以視外工之用力用氣,專主於一隅成為死笨之氣力者,迥乎不同。且因其不用過分之力與氣,故能持久而不敝,因其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