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潤肺止咳良藥
欄目分類:草藥 發布日期:2018-10-30 瀏覽次數:次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二卷》引甄權語:“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至今醫界多有“甘草調和諸藥”、“甘草和百藥”的說法。故而不少人多習慣在中藥處方中加入甘草。任何藥物都有其適應證,絕不可能是病皆可用。
甘草的功用
甘草,別名蜜甘、美草、蜜草、蕗草、靈通。味甘平,入心、肺、脾胃諸經,在現代中藥學中屬于補氣藥的范圍,具有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緩和藥性的功效。其生者偏于清熱,炙者則偏于補中。古代對甘草的應用相當廣泛,《傷寒論》113方中,用甘草者達17方,陶弘景曰:“此草為眾藥之主,經方少有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可見,古代對甘草的應用相當重視。
為何甘草能調和諸藥呢?甘草性味甘平無毒,和咸、苦、辛、酸味和寒涼、溫熱性藥皆可相伍。《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二卷·發明》說:“蓋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泄,盡中之道盡矣。張仲景附子理中湯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湯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緩之之義;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而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義;建中湯用甘草,以補中而緩脾急也;風髓丹用甘草,以緩腎急而生之氣也。”
現代應用甘草配伍,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甘辛化陽法:如麻黃湯、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苓桂術甘湯等;酸甘化陰法:如芍藥甘草湯、大定風珠、酸棗仁湯等;甘苦瀉火法:如龍膽瀉肝湯、導赤散、瀉黃散等;甘寒生津法:如百合固金湯、養陰清肺湯、清燥救肺湯等;甘溫化濕法:如平胃散、藿香正氣散、二陳湯等;甘溫助陽法:如四逆湯、回陽急救湯、附子理中丸等;甘平緩解法:如補中益氣丸、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等;辛甘降氣法:如蘇子降氣湯、定喘湯、旋復代赭湯等;辛甘溫疏散風寒法:如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等;辛甘涼疏散風熱法:如桑菊飲、銀翹散、升麻葛根湯;甘香理氣法: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