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教您《艾灸療法》,冬病夏治先要調養好脾胃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20 瀏覽次數:次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五臟對應自然界的四季:春天養肝,夏天養心,秋天養肺,冬天養腎。而且,四季養脾胃,足見脾胃保健的重要性。
進入夏季,腹痛、腹瀉、食欲不振等問題很容易纏上脾胃虛弱的人。因此,護脾胃是我們夏季治病、防病的重中之重,它包括預防暑病、冬病夏治、補益養生三方面。
暑濕攻擊脾胃 致食欲不振
進入伏天,“苦夏”就開始了。中醫稱的“苦夏”之“苦”,始于胃腸。人體很容易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秘或腹瀉,繼而出現全身倦怠無力、心悸、失眠。這是因為夏天氣候炎熱,暑氣肆虐,時而暴雨,雨后潮濕的感覺會停留很久,暑、濕、熱三氣會影響人的食欲,從而也制造了“苦夏”。
暑、濕的攻擊對象通常是脾胃,脾在體內主要工作是消化食物、運送營養。一旦受到攻擊,脾胃功能下降,就會導致氣血不足,身體和其他器官得不到充足的養分供應,就會發生體力虛弱、食物消化不良,代謝的廢物無法運送出去,出現食欲降低、惡心、頭暈等不良反應。
冬病夏治,先要調養好脾胃
冬為陰,夏為陽,虛寒性疾病如哮喘、慢性胃腸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關節痛等的發病特點常常是在冬季發作或加重,而在夏季緩解或消失。如果在夏季能夠在此類疾病相對處于緩解期的時候,給予治療或預防措施,有利于減少或減輕冬季的病征,這就是冬病夏治。
然而,冬病夏治起效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需要一個強健的脾胃。脾功能差,運化不利,精華物質則不能被身體吸收利用。即使吃了再多的補品、藥品,也不能被身體很好地吸收,起不到應有的強身健體作用,這就是所謂的“虛不受補”。
因此,冬病在夏季調理治療的第一步,就是健脾胃。調好了脾胃這個根本,使人體陽氣充足,其他臟器就沒有了虛寒的根源,才能有好轉的基礎,所謂“治病本”就是這個道理。
夏季人體臟器氣血通暢,藥物易于深達臟腑,是治療調理虛寒型脾胃疾病的最佳時機。微信:艾灸之家。此時艾灸,通過經絡氣血運行,可使藥物的有效成分到達脾胃臟腑,令脾胃陽氣回復,消化吸收功能恢復正常,腹痛腹瀉等癥狀減輕或消失。
艾灸調理脾胃
取穴:
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天樞
養脾護胃的秘訣
只吃七分飽
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本身脾胃功能差的人,應多吃易消化的食物,細嚼慢咽。
積極食療
食欲欠佳時,可用生姜15克、紅糖5克加水煮成糖水飲用;當胃脹、惡心、便秘時,可用生姜和橘皮各15克煮成生姜橘皮飲;可多食有利排泄的如薏米、冬瓜等。
按摩開胃穴
雙側太陽穴(額頭兩側)、合谷穴(拇指和食指指根,虎口根部)、足三里穴(膝蓋外下緣凹陷處向下移三指,再向外移一指處),按摩10分鐘,可明目、醒腦、健脾、開胃。
喝點藥酒
喝點有溫中祛寒、補益脾胃作用的藥酒。
早晚開窗
夏季胃口不好和體內消化代謝減慢有關,可早晚打開窗戶通風,以散去人體周圍的熱氣以及減少室內空氣污染。
戶外運動
適當的戶外運動能讓人體的內臟器官都處于運動狀態,配合有節律的呼吸和橫膈肌上下運動,可以對胃腸起到有益的按摩作用。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