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睡眠的養生之道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9 瀏覽次數:次
談到健康,中國人不得不提養生,“養生無他、眠食二要”,可見睡眠的重要。古人云:“不覓仙方覓睡方”,這也是許多長壽者的養生秘訣。傳統中醫養生認為,“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可見,睡眠為第一大補。俗話說“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徹夜難睡,渾身疲憊。”因此,睡覺質量好壞與人體健康有很大的關系。下面為您介紹中醫睡眠的養生之道。
1、按時睡覺
不少人不困不睡覺,誤以為困倦是應該睡覺的信號,事實上困倦是大腦相當疲勞的表現,不應該等到這時再去睡覺。養成按時就寢的好習慣,不僅可以保護大腦,還容易入睡,并能提高睡眠質量,減少失眠。
2、睡足覺
中醫理論認為,“眠食二者,乃養生之要務”。良好的睡眠能補充機體能量、恢復精力、緩解疲勞,有“養陰培元”之效。中醫有云“臥則血歸于肝”,晚上11點至次日凌晨3點是肝臟活動能力最強的時候,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養肝的一個重要環節。保證充足的睡眠,也可以讓精神更加飽滿,讓心情愉快起來。
3、睡個“子午覺”
中醫養生非常強調“子午覺”的作用,也就是說晚上(子時)要熟睡,白天(午時)要稍微休息一段時間。每天午時陽氣正盛,休憩一會兒可以養陽。午睡時間因人而異,一般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時間過長容易進入深睡眠,醒來后反而讓人感覺沒有精神。
4、睡前調呼吸
所謂“靜則生陰,陰盛則寐”,緩慢均勻的呼吸對進入睡眠很有幫助。這是因為人體呼吸的節奏慢了,心跳就會隨之自然減慢,氣血運行、生命活動也會慢慢緩和下來,這樣的狀態下,人才能安然入睡。一般來說,臨睡之前不宜做大劑量的運動,也不宜有大喜大悲的情緒波動,可以適當靜坐、散步,或聽點舒緩的音樂等,使身體漸入佳“靜”。
5、靜臥放松法
對臨睡焦慮、難以入眠的人特別有效。方法是自然仰臥,雙手重疊輕置肚臍上,呼吸均勻,排除雜念并全身放松。默念“天地悠悠,身心俱松,雜念不起,酣然入夢……”也可采用數息法,以幫助入睡。
6、睡姿有講究
相傳,宋代道士陳摶被稱為睡仙,他獨創了臥式睡功修煉法。他晚年隱居華山,活了118歲。他的秘訣是,若左側睡,就將左腿和左臂彎曲,用手上接頭部,同時,把右腿伸直,將右手放在右大腿上;右側臥時,則相反,它對安睡非常有效。
中醫學認為,正確的睡覺姿勢應該是向右側臥,微曲雙腿。這樣,心臟處于高位,不受壓迫;肝臟處于低位,供血較好,有利新陳代謝;胃內食物借重力作用,朝十二指腸推進,可促進消化吸收。同時,全身處于放松狀態,呼吸勻和,心跳減慢,大腦、心、肺、胃腸、肌肉、骨骼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氧氣供給。
7、晚上養心陰
人睡覺之時,五臟仍在不停地工作,特別是心臟最為辛苦,需要有意識地“犒勞”一下它。睡前吃一點養心陰的食物,可幫助精神內守,安神助眠。冰糖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桂圓肉、百合,或一杯牛奶等,都可較好地補益心臟。
8、常“蹬腿”助睡眠
中醫理論認為:諸病因寒起,寒從足下生。腳為諸陰所聚,最易發冷。因此,許多女性及老年人一到冬季便手腳冰涼,怎么揉搓都無法溫暖。這時可選擇睡前練習一下“蹬腿操”,既可暖足,又能助眠。“蹬腿操”的方法很簡單:入睡前,在床上平躺,雙手抱頭,由慢到快做蹬腿運動,每腿可做3分鐘,然后再換另一條腿,反復進行,至腿腳發酸為止,具體時間和次數可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逐漸增加。
9、每天泡搓腳
睡前,用溫水泡泡腳,再輔以足部按摩,比如涌泉穴(第二、三腳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對于促進睡眠效果非常好。因為這樣可以促進心腎相交,可起到促進氣血運行、舒筋活絡、平衡陰陽狀態的作用。在搓腳同時可以活動一下腳趾,比如第一腳趾是肝、脾兩經的通路,多活動可以舒肝健胃、增進食欲。
10、營養運動助睡眠
合理的營養、適度的運動和良好的睡眠是密不可分的,這三個要素和身體健康也是非常相關的,建立良好飲食習慣有助于公眾改善睡眠。規律飲食,定時作息,適度鍛煉;晚餐宜清淡,易消化,勿油膩辛辣;蔬菜豐富多樣,冷熱均勻,勿五味混雜;三餐比例為4∶4∶2,不宜過飽;晚餐在入睡前4小時,杜絕夜宵;睡前不喝興奮飲料,少飲酒吸煙;睡前1小時排盡小便,勿過量飲水。
11、藥枕助眠
在選擇藥枕時最好咨詢專業醫生的意見,選擇適合自己的藥枕。一般應選質地柔軟、清心安神的藥枕,比如菊花、蠶沙、竹葉等材質的藥枕。如果是質地較硬的藥物,可通過碾磨成粉等加工處理方法,改變其質地后做成藥枕。
12、睡覺房間不宜過大
睡覺的房間不宜太大,主要是為聚集陽氣。傳統養生講究睡覺時一定要關好門窗,夏天再熱也不要開電扇和空調睡覺,人睡著了身體表面會形成陽氣保護層。
臥室的溫度、濕度等都對睡眠產生影響。室溫可用空調來控制,一般舒適的溫度為20-23℃,相對濕度50%-70%為佳。20℃以下會使人有寒冷的感覺,表現為屈著身軀并裹緊棉被,而超過23℃,會使人有熱的感覺,表現為難以入睡,甚至掀開被子。臥室的通氣性要好,床和被子軟硬適當,枕頭別太高。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