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錠金練法探析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次
十六錠金又稱李真人長生一十六字訣,是道家養生的代表性功法。此十六字為“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明·冷謙的《修齡要旨》初錄此法,并譽它為至簡至易之妙訣。其后《赤鳳髓》、《遵生八箋》、《脈望》、《養生秘錄》、《醫方集解》和《尹真人寥陽殿問答編》等均介紹了此法。今人諸多氣功著作,也都推薦了這一功法,可見十六錠金至今仍有廣泛影響。但各家對此法的解說卻頗有不同,如有的說,鼻吸清氣只送至丹田;有的則說,吸氣入丹田后再經督脈而直上頭頂囟門處。又如對提氣入督,有的說是配合呼氣;有的則說是配合吸氣。本文擬對十六錠金的功法作些探討。 操作程序 根據十六錠金的文字結構和語意提示,以及《修齡要旨》的記載,清人閔一得編訂的《尹真人寥陽殿問答編》的闡述,再結合氣功學、生理學、心理學和中醫學,進行全面考慮,深入比較分析,筆者認為十六錠金的操作程序,應該是這樣的:①凝神息慮,口中先漱津3~5次,舌攪上下腭后,待滿口津生,便把津液吞咽下去,吞時要有響聲。②隨即于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念送至腹臍丹田之中,在吸氣的同時,提縮肛門(如忍大便狀),以意念與目力(內視)從會陰處把內氣提至腹臍丹田,使上氣(清氣)和下氣(內氣)在丹田會合,并略在丹田存一存。③呼氣,結合松肛,與此同時以意念與目力將丹田之氣,經會陰入督脈,從尾閭沿脊中線之命門、夾脊、玉枕直透入泥丸,此時呼氣盡。④吞咽口液,此時呼吸暫停,用意念與目力將升至泥丸之內氣,連同口津一起送入腹臍丹田之中,并稍在丹田留存一下。這樣,吸、呼、咽即為1次運演程序。接下去又做吸氣動作,再做呼氣動作,繼做咽津動作。如此循環往復,一般可連做7次或14次。 練法依據 1?十六錠金文字本身所作的說明和提示。從十六錠金的文字結構看,前兩句已指明為吸氣時的運演動作,后兩句當是說明呼氣和呼氣后的運演動作。同為明代的氣功著作《脈望》一書,其記載的十六錠金的第三句,便寫為“一呼便咽”,也可作為助證,此其一。十六錠金在句式運用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連用兩個“一„„便”式,此種句式意在強調兩個動作的前后緊相連接。“一吸便提”,顯系指吸氣一開始,緊接著便作提氣動作,以利于內外氣在丹田的交接和糅合;“一提便咽”,顯系指呼氣后迅速將提升至泥丸的內氣,和口津一起咽入腹臍,此其二。十六錠金在“一吸便提”之后,進一步作了明確提示“氣氣歸臍”。在吸氣的時限內“氣氣歸臍”,當指從上吸入的清氣和自下提升的內氣,同時在腹臍聚合,此其三。十六錠金后部分著重指出“水火相見”,這是強調呼氣后通過咽津來益水強腎,促使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此其四。 2?有傳統氣功文獻作助證。《修齡要旨》的解說較為準確可靠,以下幾點已較明確:①吸氣的意念運行路線是到達腹臍;②提氣入督時配合呼氣;③呼氣的意念運行路線是沿著督脈上升而止于頭頂泥丸;④呼氣之后咽津。但是,它的記述較為簡略,有些地方還說得不大清楚。如“隨于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會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臍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用下部,輕輕如忍便狀,以意力提起使歸臍,連及夾脊雙關、腎門,一路提上,直至后頂玉枕關,透入泥丸頂內,其升而上之,亦不覺氣之上出,謂之一呼。”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如忍便狀的提肛,究竟是結合吸氣,還是結合呼氣?因為提肛是收縮性動作,故適宜于配合吸氣,而這里的陳述不明確。二是呼氣時的意念運行路線,究竟是從腹臍開始,下經會陰再沿督脈而上,還是從會陰開始,上經腹臍再橫穿命門直上夾脊、泥丸?傳統周天功的氣行路線,都是從腹臍開始,經會陰越尾閭再沿督脈而上,而這里的陳述同樣不明確。清人編訂的《尹真人寥陽殿問答編》,對此作了精當的解說,指出:“一吸入腹,略用意與目力,從陰根提起,納之于臍。便提者,提一吸之氣,通任脈下半截而納于臍,所謂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也。”又指出:“一提即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與目力,提入督脈,從尾閭通脊骨,直至頂門。”如此,上述兩個問題便都迎刃而解,而十六錠金的原貌也就較為清楚了。 3?功法設計具有特色,顯示了對傳統周天功的創新。十六錠金,就其功法構架看,是屬于傳統的周天功,但它對周天功有重大的創新,充分顯示了自身的特色:①以呼氣配合升督。讓內氣運通督脈,是周天功的重要修煉階段,也是三關攔阻、氣運難通的階段。傳統周天功比較強調“火逼金行”,常取“撮、
抵、閉、吸”的方法,以強調吸氣來促使經氣沖關通督。如果悟性好,持之得當,當獲良效。但由于“進武火”時,心理素質很重要,稍不得法,即易使心態失之平衡,甚至還會走火入魔,產生明顯副作用。十六錠金以呼氣配合升督,掌握平穩火候,取其自然功成,這就可以使心態平衡,不會走火入魔。②以咽津結合降任。煉丹家向來十分珍視功中產生的唾液,認為是玉泉、神水。一般丹功只提出,功中如出現口液,要隨時用力咽下;而十六錠金則將咽津作為功法構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一個重要的運演步驟。這具有重要意義:第一,結合咽津動作可以迅速而有力地把通關后的內氣,從泥丸納入丹田,從而促進并強化任督經脈的運轉。第二,通過咽津動作,可配合天宮造化金精,促使玉液還丹。《崔公入藥鏡》說:“練功時先采水中金,借戊己土化火逼金行,上升至泥丸宮,化為甘露玉漿,落于黃庭,嘗之甘美,稱為飲刀圭。”《大丹直指》說:內氣入頂后,要“緊閉兩耳,使腎氣不出,并入天宮,造化金精下降,如淋雨相似”。古人認為真氣通關入頂后,能化為金精玉液,而十六錠金的及時運演咽津動作,正可以配合和加強煉丹過程中的這種生理效應。第三,通過功中有節律的咽津動作,能提高唾液腺的功能。因為咽津動作通過傳入神經,會刺激延腦的吞咽中樞和消化液分泌中樞,從而引起延腦的反射活動,再通過傳出神經而對舌體、唾液腺、咽喉、食道等發出沖動,于是便進一步提高了唾液腺的功能。③強化了對丹田的激惹和鼓蕩作用,促使內外氣直接在丹田交合。煉丹家認為腹部丹田是藏精之處,周天功的小周天階段,主要是煉精化氣,使精變為高質量的氣,故煉丹田為周天功的核心部分。十六錠金通過“一吸便提”的獨特手段,對丹田進行了很好的刺激與鼓蕩,從而提高了煉精化氣的效應。又,古人認為,人之祖氣原不自生,必藉神光煦照,氣息催化,而后氣機才能發動。所謂氣息與先天之氣相接,即是后天見先天。此為結丹之正功。十六錠金通過上吸清氣和下提內氣的同步運作,來使內外氣在丹田直接交合,便能產生良好的生理效應。此功強調“一吸便提”,其主要用意亦在乎此。 4?功法設計很好地照顧了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氣功態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心理的穩態平衡,這種平衡首先必須有生理平衡作基礎。如果生理上出現平衡失調,諸如呼吸急促、精神亢奮、心煩不安等等,則從根本上破壞了氣功態。十六錠金是著意配合吐納的功種,從生理學角度說,吸氣時伴交感神經興奮,呼氣時伴副交感神經興奮。又,引氣上升時,易促使神經興奮(升陽);引氣下降時,易引導神經鎮靜(降陰)。督脈屬陽,傳統周天功在運氣升督時,不但結合吸氣,結合意念力,而且還運用“撮、抵、閉、吸”,這就大大提高了神經的興奮度,稍不得法,即易使心態失衡。而十六錠金,則以呼氣配合升督,讓練功者在副交感神經興奮、身心松靜的基礎上,運經氣上督脈,這就較好地處理了升督與維持一定神經興奮度的關系。任脈屬陰,引氣下降能誘導神經鎮靜,用深吸氣來配合降任脈,即可保持內氣運化所必要的神經興奮度,又可憑借降陰來控制交感神經的興奮。由此看來,十六錠金的運演設計,充分注意到人體身心平衡的需要,起到性命雙修的作用。 5?功法設計充分體現中醫學陰平陽秘、心腎相交的理論。口津系水液,屬陰,十六錠金把咽津作為功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斷把經氣循周天運行后產生的口津,通過強化的手段送入丹田,這就滋助了腎陰(元陰)的功能,從而使它與腎陽(元陽)的功能相平衡,讓命門之火不會越軌升發,而是與先天真水相融合,進而陰陽互根,產生真元之氣。又,傳統醫學認為,腎屬水,心屬火,水宜升騰,火宜下降。如果心火下交于腎,腎水上承于心,水火既濟,則能促進機體的陰陽平衡。咽津入丹田,既能引導心火下降,又能助運腎水上升,最后促成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顯然十六錠金的運演設計,是體現了中醫學陰陽平衡理論。 注意事項 要練好十六錠金除做到松靜外,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培養一心兩用的能力。一心兩用,心理學上稱為注意力的分配,即把注意力同時集中在不同的過程上,或者說,在一個時限內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注意中心。十六錠金在深吸氣時,一方面要引清氣沿任脈入丹田,同時又要求提肛并提運下部之氣。這就要求在一個時限內,把注意力分配給上下兩個氣行過程。剛開始操作時可能不習慣,會有顧此失彼的不協調之感。但由于這兩個氣行過程的運演動作并不復雜,且有內在的相關性,因此只要通過一段時日的訓練,讓兩個活動過程之間建立起條件聯系,便會較快地達到運演自如的程度,那時只要大腦下達指令,就會自然地運作起來。 2?要養成輕緩柔長的呼吸,要處理好呼吸時限同意念運行的關系。十六錠金要求輕緩柔長的呼吸,
只有這樣,才便于完成意念運行和內視運作的路線。由于在呼氣或吸氣的時限內,一定要完成功法規定的氣行路線,所以要是呼吸還不能明顯減緩,那么意念和內視的循經運行就要稍快些;待至呼吸明顯減緩,意念和內視的運行才可以隨之放慢。總之,兩者要始終保持這種同步關系。還有,意念、內視配合呼吸運行時,自始至終要保持均勻的速度和力度,不要時快時慢、時輕時重。十六錠金運行周天,開始只求意通,不求氣通,待行之久久,內氣自然可通。故意念的運行,可以稍快,也可以稍慢,應隨機掌握。不過總的來說,能慢就慢一些。 3?要運演好咽津動作。十六錠金把吸、呼、咽組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內練系統,因此一定要運演好咽津動作,讓三者緊密銜接、連貫、溝通。這里有幾點尤其值得注意:①呼氣盡時要馬上進行咽津動作,不要停頓,還要有意上接泥丸之氣,將它和津液一起納入腹臍。這樣,吸、呼、咽就緊密銜接了。②咽津時不但要想著它,還要看著它(內視),甚至聽著它(內聽),慢慢進入丹田。同時還要稍用力度,并發出較大的響聲,這可以強化咽津的生理效應。③咽津時如沒有津液,也要汩汩有聲咽之。《靈寶畢法》曾提出過“虛咽法”,認為如口津不生,可用“虛咽而為法,只于咽氣,氣中自有水生”。故雖無唾液,“虛咽”也能產生良好功效,絕不可因沒有口津產生,而將吞咽動作略而不做。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